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一模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10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2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太空之旅引发广泛关注,班级为此开展“天宫趣话”活动,你参与其中。
1.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为我们朗读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总序》,重温这些文字,完成题目。(4分)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téng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有删减)
(1)看拼音写汉字。(1分)
téng( ▲ )
(2)给加点字注音。(1分)
载( ▲ )
(3)画直线的句子让你联想到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 ▲ 》。(1分)
(4)与画波浪线词语的意思最为接近的是( ▲ )(1分)
A.各得其所 B.不可捉摸 C.大相径庭 D.孰对孰错
2.参加“天宫赛诗会”,你根据要求填写恰当的内容。(6分)
主题词 | 诗词名句 | 作者与出处 |
天似穹庐 | (1) 天似穹庐, ▲ 。 | 北朝民歌《敕勒歌》 |
浩瀚星河 | (2) ▲ , 星河欲转千帆舞。 | (3) ▲ 《渔家傲》 |
太空俯瞰 | (4) 长空万里, ▲ 。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云光月影 | (5) ▲ , ▲ 。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3.有同学抄录航天员们展示的春联,但忘了哪两句是一副。你帮忙整理。(2分)
①虎跃龙腾除旧岁 ②龙骧虎步共迎春 ③逐梦飞天同守岁
你的整理(填序号):上联 ▲ 下联: ▲
4.为了出黑板报,你搜集了一段与航天员有关的材料,并与小萌交流。(5分)
长期“天宫”出差会“变胖”?近日,网友发现太空三人组的脸都变圆了,纷纷表示:是不是天宫伙食太好,让他们吃胖了?对此,曾三上太空的聂海胜作出解释: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不是因为伙食好。
他解释称,在地面的时候,牵引力是往下的。失重了以后,这个牵引力没有了,会带来体液的重新分布。“脸发胖”其实是“浮肿”,是因失重带来的正常生理反应。他本人也有过同样经历,回到地球一个月左右就会恢复。
听完这番解释,网友纷纷表示涨知识了,并为航天员的牺牲精神点赞!
小萌:你这个黑板报的材料真不错,有个好标题就更棒了。
你:网上就有现成的可以用,我看中了这两个标题:
标题一:空间站伙食太好,三名航天员出差一个月都吃胖了?真相让人心酸
标题二:“胖若两人!”太空出差三人组都吃胖了?
小萌:都挺有意思的,但只能二选一。你更喜欢哪一个呢?说来听听吧。
你:(1) ▲ (2分)
小萌:你说的有道理,就选这个吧。看来我今晚回家可以为奶奶解惑了,她昨天还在念叨王亚平怎么变胖了呢。可是,怎么说才能让她相信呢?你教教我吧。
你:(2) ▲ (3分)
5.学习委员宣传“天宫课堂”,张贴的三张图片激发了你的兴趣。(5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你驻足细看,从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 、 ▲ 、授课内容。(2分)
(2)为了庆祝神舟十三号返航,你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你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 (3分)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组合文本,完成6~10题。(19分)
“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太空冰雪实验引起了你的兴趣,你搜集了一些有关冰雪的资料,展开研读。
【材料一】
科技冬奥里的冰雪奥秘
——专访CO2跨临界制冷技术专家张信荣
记 者:张教授,您好。据了解,这是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首次在冬奥会上使用,您能介绍一下这项技术有哪些优点吗?
张信荣:好的。以往冬奥会制冰都是用氟利昂或氨,但氟利昂容易造成臭氧层破坏、地球暖化,氨具有微毒、易燃易爆的特性。而使用二氧化碳制冰,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可以将赛道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温度均匀,保证了冰面硬度一致,确保运动员无论滑到哪个位置,感觉完全一致,利于创造佳绩。另外,通过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制冰余热回收后可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相比传统冰场能效提升20%以上,一年可节电约200万度。
记 者: ▲
张信荣:传统的造雪机都是0℃以下才能造雪,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但是三月份冬残奥会期间,北京气温升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研发了零上高品质动态人工造雪和储雪一体化技术,当气温处于0℃—15℃时,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以及新型优化的造雪设计,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的人工造雪。利用传统方式生产1立方米的雪大约需要30度电,而零上人工造雪技术仅耗18度—22度电,同时造雪产生的热量将全部回收,用于提供热水与比赛供热。
(根据《文汇报》《人民日报》“每日甘肃网”相关报道改编)
【材料二】
冰雪文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冰雪文化,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冰雪文化的传承创新,表现出人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巧借自然的创造精神。
冰雪文化最早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追溯。可以说,自人类在冰雪严寒环境中艰难求生开始,就有冰雪文化存在。新疆阿勒泰洞穴滑雪岩画,是迄今发现最为久远的人类滑雪运动记录之一。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滑雪作为人类山地交通方式,距今至少已有1万年的历史。
面对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展现出巧借冰雪的智慧。今天人们喜爱观赏的“冰灯”,最早就起源于古人日常照明的需求。古诗咏叹的“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就描绘了中国古人制冰照明的情形。为加强防御,古人还浇水成冰,再将冰与泥土混合,一夜之间就能筑起城墙。再比如,古人冬季狩猎时为提高追捕速度发明了冰爬犁;人们利用冰雪储存食物,以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冬储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当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的祖先又将目光投向冰雪休闲娱乐、诗性浪漫的一面。
烹雪煮茶。古人在下雪之时,取梅花、兰花、青松上的雪来煮茶,将白雪和香茶送入茶壶,好友围坐炉边,看细烟袅袅,品慢烹茶香,真是风雅至极。
踏雪寻梅。每当下雪古人们都要踏雪寻梅一番,因为梅花开得最早,“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指的就是雪中的梅花。
出游垂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境虽然略显苍茫悲壮,但是在雪后的江中垂钓则有一番孤绝的美感;明朝晚期张岱大雪三日后驾船游西湖,置身白色苍茫的境界,聆听万籁无声的寂静,是赏雪,也是自赏。
冰上竞技。早在宋朝我国北方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冰上运动,其中就包括了冰上踢球、滑冰比赛、冰上杂戏等形式,在清朝更是发展到巅峰,以至于冰上运动被冠以“国俗”,乾隆皇帝更称“冰嬉活动为国制所重”。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现在的我们更不惧怕冰雪严寒的生存挑战。即便老天不下雪不结冰,我们也有地方戏雪玩冰。
(根据“人民网”“搜狐网”材料改编)
【材料三】
冰雪封途,马蹄踏之,铿然有声
[明]杨慎
积雪层冰路百盘,银杯逐马玉鸣銮。
老狂不怕玄冬冷,呵手挥毫兴未阑。
6.补全材料一中记者的第二个问题。(3分)
▲
7.不同阶段的冰雪文化分别体现了古人怎样的精神风貌?结合材料二说明。(3分)
▲
8.对材料一、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中画线句列举氟利昂和氨两种制冷剂的特性,与二氧化碳形成对比,突出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节能的特点。
B.材料一中加点的“仅”字,对数量进行限制,强调了零上人工造雪技术成本低,表现了言谈者的自豪之情。
C.材料二中多处引用古诗句,既为作者的看法提供了依据,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也增添了文采和韵味。
D.材料二中所举张岱在雪后驾船游西湖之事,出自《湖心亭看雪》,材料借此表现古人雪中出游的诗性浪漫。
9.阅读材料三中的古诗,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
10.研读后发现,三则材料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请你提炼要点,并结合材料具体阐述。(6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1分)
观 渔
[清]梅曾亮
渔于池者,沉其网而左右縻①之,网之缘②,出水可寸许,缘愈狭,鱼之跃者愈多:有入者,有出者,有屡跃而不出者,皆经其缘而见之。安知夫鱼之跃而出者不自以为得耶?又安知夫跃而不出与跃而反入者,不自咎其跃之不善耶?而渔者视之,忽③不加得失于其心。嗟夫!人知鱼之无所逃于池也,其鱼之跃者,可悲也。然则人之跃者,何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注释]①縻(mí):牵动。②缘:边,指网的边缘。③忽:不重视,不在意。
1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2分)
皆 经 其 缘 而 见 之
12.解释下面加点字。(4分)
(1)渔于池者( ▲ ) (2)出水可寸许( ▲ )
(3)安知夫鱼之跃之出者( ▲ ) (4)不自咎其跃之不善耶(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而渔者观之,忽不加得失于其心。
▲
14.同样是观渔,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梅曾亮从“鱼之跃”想到了“人之跃”。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3分)
▲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17题。(14分)
试 着 飞 翔
[加拿大]唐纳·格玛契 杨小龙 译
“我们必须让他试一试,莉拉,你难道不明白吗?”
“可他是瞎子!”
“这我知道。”
当然,我知道。我是安迪的父亲。我们曾经带安迪去看大夫、配镜师、神经学家、精神病医生,他们都说他好不了。
“莉拉,”我又试着问道,“他19岁啦。他聪明自信,又雄心勃勃,他想独立做事。我们必须让他自立。”
“可他不是正常人,我们怎么知道他能不能飞起来?”
“我认为他能,必须让他试。”我轻声地说,“你还记得格蒂吗?”
“格蒂?我记得。”莉拉回忆道。
格蒂是一只天鹅。那是我们结婚的第三年,当时我们没有孩子。四月下旬,一群加拿大天鹅飞来,栖息在我们农庄外面的小湖上。莉拉摆出“禁止打猎”的招牌以保护它们。可是就在一个晚上,这群天鹅离开时,剩下了两只。“我认为它们看上了咱们这个地方。”莉拉说。她用双筒望远镜观看它们沿着湖东南角找巢穴。那是最浅的一头,长满了芦苇和纸莎草,岸边有许多柳树。天鹅的巢穴离我们仅有 300米远,天鹅渐渐和我们熟悉起来。
没想到,三周之后出了事。正值黄昏,莉拉的喊声把我从瞌睡中惊醒,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已经拿着锄头奔向发出尖叫的湖的东南角,我也赶紧跑了过去。在巢穴附近,莉拉靠在锄头上,急得气喘吁吁,她环视着眼前的战场,愤怒的泪水顺着脸颊直淌。
巢穴破坏了,蛋壳扔得到处都是。右边纸莎草中躺着一只死天鹅,根据尺寸,我猜想它是雄的,它的脖颈显然扭坏了。“这是不是狐狸干的?”我说。“或是小狼。”莉拉说,“前几天晚上我听到过狼嗥。”
天越来越黑。“我回去拿手电。”我说。5分钟后我回来时,看见莉拉的牛仔裤卷到膝盖,怀抱着一只天鹅。它的左翼伤得厉害,一条腿流着血,头的左侧眼睛上有一个洞。“看起来很不好。”我轻声地说,“或许我们不该理它。”
“不!”莉拉激动地说,“我要带它瞧兽医。”
“它好不了,仅一只眼,一只破翼,一条伤坏的腿。如果它活着,会死于悲伤。天鹅都是成双地生活着。”
“我们能尽力救它。”
那天晚上,莉拉独自驾着车带着天鹅去看兽医。兽医确实同意了我的意见,但他屈服于莉拉的执著。
天鹅活了下来,但它伤痕累累,一只眼睛,一条腿瘸,翼伤逐步愈合。莉拉给它在阳台上搭窝,并且给它起名“格蒂”。莉拉用水和各种食物来吸引它,但它很少吃。“我认为它很悲伤。”莉拉说。
格蒂渐渐好了。它在阳台上一瘸一拐,昂着头用一只眼调整视线。几周后,翼伤好了,但有点扭曲,我们仍希望它能飞起来。格蒂开始跟着莉拉到处走,花园、马房,甚至小汽车里。我建议道:“应该把格蒂放到湖里去。”莉拉有些犹豫不决。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莉拉把格蒂带下山放在水边。格蒂站在岸上抖开双翼,但是没做什么。莉拉慌忙返回山上,可是不久以后阳台发出的乱抓的声音表明格蒂已经跟回来了。
第四天,莉拉抱着格蒂蹚进湖里。格蒂一进水里,蓦地想起该怎么办。它轻声叫着,在莉拉周围游了好几圈。莉拉回到房子里,格蒂便留下了。
一周过去了,它没有飞。一个早晨我们在窗外听到啁啾声,格蒂吃力地飞过来停在阳台上。我兴奋地转向莉拉,她满眼泪花:“它可能要离开我们。”
我轻轻地搂着她:“如果它能用双翼,我们必须让它用。它是野鸟,我们必须这样做。”
格蒂真走了。有几天它围着湖飞来飞去,起初有点难看,头有点歪,一条腿拖在后面,但它用双翼使劲地调整动作。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听到一群天鹅在远处鸣叫,便喊莉拉来听。天快黑了,它们飞得不高,排成人字向南飞。格蒂也听到了叫声,它围着湖转了一两圈,高声地呼唤它们,接着飞起来追赶远去的伙伴,不久,夜幕遮住了它们。
我听见莉拉在身边抽着鼻子。“我希望它试飞成功。”她嘀咕着。“它会成功的。”我安慰道。
次年春季一到来,天鹅飞过头顶,我就开始瞅着它们,我知道莉拉也在瞅着。第一天有一打左右天鹅落在湖上,她用双筒望远镜对准它们,找着格蒂。“你不会认出它,即使碰巧它有一次来这里。”
可是我错了。第二天晚上一小群天鹅落在湖的另一角,一住下就愉快地交谈,然后开始觅食。突然一只天鹅离开伙伴在屋顶上盘旋,鸣叫一声,好像在说“喂!是我!”然后飞回湖里。它的头向一边翘起,一条腿稍微拖着。我们知道,它就是我们的格蒂……
“是的,”莉拉点点头,“我记得格蒂。”
“是我们让它用双翼,尽管它受伤了,还有残疾,但它毕竟飞起来了。很坚强。”
“是的。”莉拉又一次点点头。
我说:“孩子也是如此,一旦长大就要独立。”
莉拉的眼睛又盈满泪水,不过她站起来时声音很镇定:“我们去找安迪。我们告诉他,他可以试着飞翔。”
(选自《读者·精华》第13期,《读者》杂志社出版)
15.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4分)
格蒂的经历
莉拉的心理
16.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6分)
(1)我轻轻地搂着她:“如果它能用双翼,我们必须让它用。它是野鸟,我们必须这样做。”(连用两个“必须”的表达效果)(3分)
▲
(2)有几天它围着湖飞来飞去,起初有点难看,头有点歪,一条腿拖在后面,但它用双翼使劲地调整动作。(从描写的角度赏析)(3分)
▲
17. 文章开头前八段和结尾后五段部分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请联系全文加
以分析。(4分)
▲
三(54分)
18.语文课轮到你课前一分钟演讲,你结合阅读《试着飞翔》的心得体会和初中教材推荐名著中的一个小故事,撰写了演讲稿。(不少于150字)(内容5分,表达4分,共9分)
▲
19.按要求写作。(45分,含书写分5分)
减轻负担,增益才干;
减缓流动,增加安全;
减少对抗,增强合作;
减低碳排放,增多碧云天;
……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减,是为了增”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2分)
1.(4分)(1)(1分)腾 (2)(1分)zài (3)(1分)故乡 (4)(1分)D
2.(6分)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本句不得分。
(1)笼盖四野 (2)天接云涛连晓雾 (3)李清照 (4)直下看山河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2分)上联③ 下联②(每空1分)
4.(5分)(1)(2分)
参考示例1:我更喜欢第一个。因为这个标题用设问/设置悬念的形式告诉读者航天员们变胖背后是心酸付出,既有趣味又有情味。语言表达具有口语化特点。
参考示例2:我更喜欢第二个。因为这个标题设置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胖若两人”是对“判若两人”的巧妙仿用,具有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生动幽默。语言表达具有口语化特点。
(2)(3分)
参考示例:奶奶,您昨天说王亚平在太空变胖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看到一篇材料,里面有航天员聂海胜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他说航天员们在太空显得“脸发胖”是因为失重导致的“浮肿”,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等回到地球一个月左右就会恢复了。(表达符合交流情境1分,科学原理1分,聂海胜亲证1分)
5.(5分)(1)(2分)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每空1分)
(2)(3分,图文设计1分,文字表述1分,言之有序1分)
参考示例:我设计的海报居中的主体部分是三名航天员的半身像,半身像的下方是地球的图片;在航天员半身像和地球之间配有“欢迎回家”四个醒目大字;航天器和其他太空元素点缀在航天员周围。
二(44分)
6.(3分)示例:听说这项技术还能用来造雪,对比传统的造雪方法,新的造雪技术有何不同?(答案要点:能过渡到新的话题“造雪”上来,引出后文传统造雪方法的不足,和对新的造雪技术优势的介绍,每点1分。)
7.(3分)
①适应冰雪,展现出古人的顽强勇敢,奋勇抗争的意志品质;
②巧借冰雪(利用冰雪),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③享受冰雪,展现出古人的诗情画意和对美的追求。
8.(3分)A(突出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安全、环保的特点)。
9.(4分)
(1)马蹄踏在冰雪上,凹陷下去的印痕就像一只只银杯。随着诗人策马飞奔,那些“银杯”就像追逐着奔马向前跑。(2分。准确描述“银杯”所比喻的画面,1分;准确描述“逐马”所体现的化静为动的情景,1分。)
(2)“兴未阑”是诗人不怕严寒险阻,纵马踏冰雪的豪迈意趣丝毫不减;也是面对此情此景,平添挥毫作诗的浪漫情致。(2分。能结合“狂”“不怕”“呵手挥毫”等关键词语,理解符合诗歌情境即可。)
10.(6分,分层赋分)
(5-6分)能从精神、文化角度进行总结,分析涵盖三则材料,阐述合理。
(3-4分)能从精神、文化角度进行总结,合理分析了两则材料;从冰雪角度总结,对三则材料都进行了合理的阐述,最多可得3分。
(1-2分)从冰雪角度进行总结,材料阐述不全面。
(0分)没有发现三则材料的一致性。
满分示例:三则材料都涉及了“自信”这一主题。材料一介绍了我国研发的CO2跨临界制冷技术在制冰造雪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可以体现出我们的科技自信;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先民对冰雪严寒的抗争、利用和审美创造过程,可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材料三体现诗人的不畏艰难的勇敢和豪迈,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人格自信。
11.(2分,停顿一处1分) 皆 /经 其 缘 /而 见 之
12.(4分)①捕鱼 ②大约,大概 ③怎么 ④善于,擅长
13.(2分)但是渔人看到这一切,完全不重视,不把(鱼儿的)得失放在自己心上。(逗号前后各1分,意近即可。)
14.(3分)孟浩然写诗意在委婉求仕,“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1分)。梅曾亮看到鱼在池塘中跳跃却终究难逃罗网,联想到世人奔忙劳碌仍不得自由的命运(1分),隐含着对世人无法挣脱社会罗网的同情(1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捕鱼者在池塘捕鱼,撒下渔网,沉到池底,左右移动并逐渐往上拉,网的边缘比水面高出大约一寸左右。网口收得越紧,争相跳跃的鱼就越多。有的鱼想跳离水面却又掉入网中;有的鱼顺利跳出网外;也有的鱼跳了很多次却还是没有跳出来。这些鱼都通过在渔网边缘的跳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怎么知道那跳出来的鱼不因为成功逃脱而心生得意?又怎么知道那些跳不出渔网的和反而跳进去的鱼,不是在埋怨自己因为不善跳跃(而要赔上性命)呢?但是渔人看到这一切,完全不重视,不把(鱼儿的)得失放在自己心上。唉!人们知道鱼是无法逃出池塘的,那些鱼无论怎样跳跃都是可悲的。那么,对于在尘世罗网中跳跃的人来说,又会是怎样的呢?
15.(4分)(1)受伤严重(2)试飞成功(3)不舍祝福(4)喜悦释然
16.(6分)(1)“必须”是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用反复的手法,强调出我们别无选择,为了让格蒂能成功飞翔,只要它能用双翼,就一定要让它用;可以看出丈夫对天鹅能用双翼态度坚定,充满信心;这也是对妻子的鼓励和安慰,帮妻子坚定信心。(3分,每点1分)
(2)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如“飞来飞去”“拖”“调整”等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尽管格蒂的伤严重到影响飞行,试飞对它而言非常艰难(1分),更突显出格蒂为试飞付出的努力(1分)。
17.(4分)
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1分),共同构成“我们”一家的故事(安迪的故事)(1分),中间嵌入了格蒂的故事(1分),双线并行,凸显出格蒂一事对我们的影响(1分)。
开头设置悬念(1分),结尾有意留白(1分),突出文章主题“试着”付出努力也许比结果更重要(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三(54分)
18.(9分,内容5分,表达4分。)
示例1: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课前演讲。天鹅格蒂从重伤中挣扎而起,重新展翅飞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面对瘫痪和失明的沉重打击,试着以笔为武器,进行文学创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汲取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不管以后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让我们鼓起勇气,满怀信心地去尝试吧!“试着”是一种人生态度,哪怕受过伤,我们同样可以试着飞翔!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曾经努力飞翔!谢谢大家!
示例2:同学们好。我的课前演讲题目是“勇敢试飞,飞得更高”。天鹅格蒂受重伤仍然努力试飞,终于再次飞向高空。这让我不禁想起《飞向太空港》中的中国航天人。他们经历艰难的谈判,遭遇运送卫星的重重困难;发射前夕,又突遇泥石流灾害和雷雨天气。但他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努力尝试,终于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拉开了我国卫星商业发射走向世界的序幕。同学们,我们在面临艰难险阻时,同样可以试着飞翔,飞得更高!(八上自主推荐阅读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示例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演讲是“给自己一个飞翔的机会”。天鹅格蒂翅膀受了重伤,努力试着去飞,竟创造了飞翔的奇迹。不觉想到《长征》里的红军将士们。做出长征的决定之后,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雪山,渡过布满泥沼的草地,挑战并超越了人体所难易承受的极限。成功突破反动派的围剿,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英勇顽强的红军突破困境,“飞”出重围。让我们一起试着飞翔吧,光明和希望就在前方!(八上自主推荐阅读 王树增《长征》)
(表达4分:病句一句1分,最多扣2分;错别字1个1分,最多扣3分;字数不满100字扣1分;此项最多扣4分。)
19.(45分,含书写分5分)
作文40分。评分标准按“三切三看”的原则。(按照总分50分时的74%(如37分/50分)的比例进行划分,具体用整数表示)。
1.完全切题:三个要点都有,且基本表达好,35分起评,加分后最高可打40分;
2.切题:三个要点都符合,基本表达一般,30分起评,加分后不超过34分;
3.基本切题:缺少任意一个要点,24分起评,基本表达好,加分后不超过29分;
4.不切题:只有一个要点,但行文完整,20分左右,最高不超过23分。
书写分5分。
1.清楚,能辨识。不能有过多的潦草笔画,无过多涂改、删减。拟0-1分。
2.稳定性。至少看五行(100字左右),整体布局匀称,前后字体统一。拟0-2分。
3.美观。有楷书或行楷的基本笔法。拟0-2分。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一模试卷合卷920240412docx、一模试卷合卷920240412pdf、九语--新建书册1后pdf、一模答案620240412docx、一模答案620240412pdf、2024九年级语文一模答卷纸密封性在左边二稿docx、2024九年级语文一模答卷纸密封性在左边二稿pdf等7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二模试卷,文件包含2022年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二模试卷doc、2022年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docx、2022年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二模试卷答卷纸密封性在左边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8页,共120分,选择题均是多选题,参考字义,解释文中加点词,用“/”给画线句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