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1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2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3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才通人/才美不外见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子 D.闻之,欣然规往/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阅读链接材料、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正义》)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凄神寒骨
    (4)以其境过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说说课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游者相乐       不亦乐乎       安居乐业       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       固不可彻       可歌可泣       妙不可言
    C.斗折蛇行          斗转星移       争奇斗艳       才高八斗
    D.隶而从者          择善而从       从心所欲       从者如云
    9.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理解:闻水声寻小潭,伐竹取道终见小潭,一个“尤”字既写出了潭水的清凉,更突出了作者寻到小潭的喜悦之情。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理解:此句承接上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狗牙交错来形容小溪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C.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理解:小潭周围环境幽僻,少有人来,与作者贬谪后落寞的心境相契合,此前的“乐”逐渐转化为孤寂、凄凉之情。
    10.《小石潭记》的第②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从两段中各找出一处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滟滪①之顶,犹涡纹瀺灂②,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傍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牀③坐招头处,任其荡兀。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帅司④遣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
    (取材于《吴船录》)
    注:①[滟滪(yàn yù)]滟滪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瞿塘峡峡口。②[瀺灂(chán zhuó)]拟声词,形容水流声。③[胡牀(hú chuáng)]亦作“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帅司]官职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虞初新志》卷十)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 B.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C.中轩敞者为舱/不足为外人道也 D.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C.作者最为详细的介绍了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表现了核雕品的主题。
    D.船尾部分,写舟子的心理和动作。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愉悦的气氛。
    二、对比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C.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D.货恶其弃于地也(坏的)
    15.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6.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8.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声。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辍:停止
    B.颖脱不羁羁:束缚,约束
    C.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D.渔人甚异之异:惊异
    (2)翻译下面一句话。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B.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C.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D.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后遂无问/津者
    C.鸡犬/鸣吠 D.余/顾而慕之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B.乙文记述作者旅途中的见闻感触,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一家中,的确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C.甲文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乙文写法上也不拘一格,有扼要的叙述,有细腻的描写;有时抒发感慨,有时勾勒人物;表现出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
    D.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2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简要分析。
    24.作者在【甲】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尝采药至衡 ( )               ④深入忘反( )
    26.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踄: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30.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温故而知新
    A.潭西南而望 B.泉香而酒洌
    C.而他峰又复跃出 D.乃记之而去
    3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32.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佁然/不动。
    B.甲文第一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水中的游鱼。
    C.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虽都是游记,但语言风格截然相反,甲文语言形象生动,乙文语言平实通俗。
    3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34.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装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奶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面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35.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佁然不动:
    (3)恨僧少可语耳:          
    (4)终夜不息: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心乐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3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3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的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日光下澈          澈:( )          
    (2)俶尔远逝          俶尔:(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          
    (4)此中人语云          语:( )
    41.下列各项中加着重号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东坡现右足
    C.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尝贻余核舟一。
    43.【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44.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4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          会:正赶上
    B.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C.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D.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成为
    4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7.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其技艺高超。请找出甲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文】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
    【注释】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4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有所语   语
    (2)佛印绝类弥勒   类:
    (3)经卷毕具   毕:
    (4)可谓艺之至矣   至:
    4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B.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C.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D.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51.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5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C.水尤清冽          尤:格外 D.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
    5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来/问讯 B.不复/出焉 C.下见/小潭 D.如有/所语
    5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讲的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间仙境,作者希望那里没有剥削,没有私心,没有战争,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而乙文则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处境凄凉。
    B.乙文和丙文都采用了空间顺序来介绍,乙文着重叙写的是发现小潭的经过和潭中的景物;丙文则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表现了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
    C.甲文突出渔人对于桃源村的新奇,乙文突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丙文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三文的文体都是记叙文,甲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乙文和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都是描写。
    5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6.【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
    《核舟记》节选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昴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攴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乙)
    核工记(节)
    宋起风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⑦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⑧。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文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⑦舣(yǐ)舟:停船靠岸。⑧乃尔:如此这般。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负卷帙踉跄行_____________       (2)有客凭几假寐_____________
    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59.甲乙两篇短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请概括他们共同具有的妙处。



    参考答案
    1.D
    2.(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言之有理既可)
    【解析】
    1.考查一词多义。
    A.出去/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B.副词,仅/才能;
    C.儿女/以……为子;
    D.听说/听说;
    故选D。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言文及链接材料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从《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这与“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相似,老人和孩子受到社会关爱,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和谐、安宁、美好。
    【点睛】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链接材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4.(1)格外;(2)穿透;(3)使……悲伤;(4)因为。
    5.(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①小石潭的特点: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源流曲折、环境凄清;②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①承上启下,由前文的“乐”过渡到后文的“忧”;②借小石潭的“岸势曲折、不可知其源”来隐寓作者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
    【解析】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2)句意为:阳光直照穿透(到水底)。澈:穿透;
    (3)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凄:使……悲伤;
    (4)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依,依托。
    (2)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第一问:
    根据第一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知,整个小石潭用一个大石头当作底,小石潭具有全石为底的特点;根据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潭水里的鱼儿及影子清晰可见,侧面体现小石潭潭水清澈;根据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可知,小溪的岸势像蛇一样爬行、像北斗星一样曲折,体现了小石潭源流曲折的特点;根据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可知,小石潭四面都有竹子包围,没有一个人,体现了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据此概括即可。
    第二问:
    根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周围寂静寥落,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使人感到心情悲伤;据此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一段“如鸣珮环,心乐之”,写作者发现小潭,水声让人心中愉悦;第二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作者看到鱼儿与来来往往,好像游人互相取乐,让人心情愉悦;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坐在潭上,周围寂静寥落,寒气入骨,使人感到心情悲伤;第三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用溪水斗折蛇行来比喻他的政治道路也是溪水那样曲折,“不可知其源”暗指他也不知道以后将何去何从,有一种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第三段是心情由“愉悦”到“抑郁忧伤”的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穿透(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8.D
    9.B
    10.“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游鱼仿佛在空中游动,阳光直射水底来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
    “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通过写舟中人的反应和感受来表现水势怒急的特点。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逗乐/愉快/喜爱/喜爱;
    B.不同,大约/能够/能够/值得;
    C.不同,像北斗星那样/星斗/比/容量单位;
    D.相同,跟随;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和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达了作者对小石潭奇特景象的喜爱之情。本项的“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表面是写鱼,其实是写水。因为水清澈见底,所以鱼才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才能照射到水底,鱼影才能布在石上,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鱼和日光,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之状态。
    链接材料中,写了滟滪堆附近长江流水之险。“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表面上写船上的船夫的动作和神态,从侧面表现了江水之险,连这些长年在江上摇橹划船的船夫,行至此处,都手心出汗,心惊胆战,面无人色,可见江水险恶,稍不留神,就可能船毁人亡。这个句子,通过摇橹的船夫的表现的神色,从侧面表现了江水“水势怒急”的特点。
    【点睛】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链接材料
           经过十五里路程,到了翟唐口,水面如席子般平静。只有滟滪堆的顶部,还有漩涡发出瀺灂的声音,船擦着它的上部经过,摇橹的人手心出汗,心惊肉跳,都面无人色。大概天下最危险的地方,行路最危险的时候,从旁处看来都很心悸。我已经在船中,一切都托付给大自然吧,没有时间过问。坐在船头的胡床上,任船飘荡吧。每一只船进入峡谷几里远后,后边的船才敢接着出发。水势过于急促,惟恐两条船猝然相遇,撞到一起拆解不开啊。帅司派士兵打着旗,按次序立在山上,看到一只船平安经过,就摇旗让后面的船跟上。
    11.A
    12.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13.D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其:那/那;
    B.可:大约/可以;
    C.为:是/向,对;
    D.以:用/因为;
    故选A。
    1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盖,原来是,大概是;简,挑选;修狭,长而窄;为,雕刻。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D.“写舟子的心理和动作”错误,应是“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若啸呼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是对舟子的神态描写。
    故选D。
    【点睛】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14.D
    15.(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6.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7.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货恶其弃于地也”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厌恶,憎恨。不是“坏的”。故选D。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怡然(愉悦的样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贤(贤能)、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这与《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诗句所描述的田园景象相类似;【乙】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与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可填写作答。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其中《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叙写了“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美满,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风貌相似;《桃花源记》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叙写的“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事可做,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展现的“男有分,女有归”社会风貌相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18.(1)D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D.错误,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怡然,愉快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是: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描写的是一片富足、美丽的景象,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而【乙】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意思是: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表现了陶渊明生活的贫穷困顿。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富足美丽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据此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句子“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他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可知,他并不是真的在抚琴,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第二问: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是对陶渊明的评价和描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则写出他的安贫乐道,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
    【点睛】
    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与声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19.C
    20.B
    21.A
    22.(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23.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24.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
    19.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A.为:向/认为;
    B.作:耕作/当作;
    C.均翻译为“……的样子”;
    D.乃:于是/竟然;
    故选C。
    20.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B.“后遂无问/津者”句子节奏划分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后”意思是“后来”,是时间状语,可以单独划开,因此正确划分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选B。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甲文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表述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故选A。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2)句重点词语:俱,一起;耘,耕耘种作,于,在。
    23.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去分析即可。【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乙】文中“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等语句可以看出旦子冈一带的人们生活的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2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把握。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5.     不必不值得     类     曾经     同返   返回
    26.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7.(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28.豁然开朗
    29.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个虚幻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不足:不值得。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
    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通“返”,返回。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一闭一开”指的是水的南面“二石囷”的状态,应当与后句断开;“深广”和“不得渡”都是对主语“水”的修饰语,两个词应当断开。
    所以停顿应该是: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1)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
    4.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能力。
    “开明朗然”意思是:眼前就明亮起来。分析甲文内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所以“开明朗然”与甲文的“豁然开朗”一词相仿。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分析甲文,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渔人由山中小口进入,来到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写出了桃源村民的淳朴好客,最后作者又以“不足为外人道也”来暗示渔人再次寻找世外桃源的结局;再分析乙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和“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写出了刘子骥无法再次寻访石门仙境的结局;“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描写的穴中仙境也是不属于世间的奇特之地。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样更能说明是作者虚构的美好景象,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30.D
    31.B
    32.D
    33.(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2)用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34.【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解析】
    【分析】
    30.例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表顺承;
    A.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表修饰;
    B.句意:泉水清澈,酒水香甜。而:表并列;
    C.句意:而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而:表转折;
    D.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而:表顺承;
    故选D。
    31.B.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七星;
    故选B。
    32.D.【甲】文“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上方山山谷的狭促;【乙】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上方山峰的变幻多姿;两文都是游记,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风格相近。本项“语言风格截然相反”“乙文语言平实通俗”表述有误;
    故选D。
    3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佁然:一动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好像;
    (2)以:用;为:做;虽:即使;复:再,又。
    3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作者的情感。
    【甲】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先写小石潭景色美好,鱼儿在潭中游动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联系“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幽深冷寂景色的触发,作者被贬后的愁绪不禁涌上心头;甲文融情于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乙】文“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乙文主要描绘了上方山峰的变幻多姿,表现了上方山景物的美好,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表现了作者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
    【点睛】
    (甲)文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文译文:
    三步一回环,五步一曲折,抬头看太阳,(它)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脚后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到达了欢喜台。回过头看看,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从井中打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上方山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和栏杆全部齐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用黄色的基座作承托,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
    35.(1)像狗的牙齿那样(2)静止不动的样子(3)遗憾(4)停息
    36.B
    37.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38.(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39.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35.本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④句意:整夜不停息。息:停息。
    36.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都是介词,因为;
    C.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助词,的;
    D.代词,指小石潭/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37.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此句分别描写了“山之姿态”“山之骨格”“山之营卫”的样子,三者的并列关系,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②终夜,整夜;息,停息。
    39.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可知,作者虽然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点睛】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40.     穿透     忽然     请或“邀请”     告诉
    41.C
    42.(1)带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曾经赠给我一个核舟。
    43.示例:柳宗元被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
    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3)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延:请、邀请。
    (4)句意: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41.A.作为,当作\雕刻;
    B.值得\脚;
    C.都是“大约”的意思;
    D.连词,因为\介词,用。
    故选C。
    4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率:带领;妻子: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3)尝:曾经;贻:赠送;余:我。
    4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文前两段可知,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于是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丙】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44.     张潮     《虞初新志》     善     奇巧
    45.D
    46.没有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或“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解析】
    44.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理解内容。
    第一二问:解答问题的关键是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作家作品及生活的朝代。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张潮,字山来,新安人。除编《虞初新志》外,尚著有《幽梦影》、《花鸟春秋》、《补花底拾遗》等。
    第三问: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
    第四问: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明有奇巧人曰”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围绕“奇巧”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4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辨析。
    D.错误,句意: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为,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故选D。
    4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47.本题考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去写要写的人或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或物对要写的人或物的态度、议论、评价来间接表现所写的人、物。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甲文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不直接写善口技者,而是通过观众的表现烘托其其技艺高超。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明宾客们不能自持,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表演技艺的高超。这样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对正面描写进行补充,突出善口技者的技艺高超,令观众叹服。
    【点睛】
    译文
    【甲】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
    【乙】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48.(1)说话   (2)像   (3)全、都   (4)极点
    49.B
    50.(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满胡须的是苏东坡。
    (2)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核桃雕刻而成的,圆得像小樱桃一样。
    51.甲文中雕刻者在核舟上对三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描述,形态各异,各有个性;连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数出来;乙文中念珠体积小,却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解析】
    4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好像在说些什么。语:说话;
    (2)句意为: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句意为:经卷全部都有。毕:全、都;
    (4)句意为: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至:极点。
    49.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明窗净几”是并列短语,不能在中间停顿,“息心谛观”动词,作谓语。“所刻罗汉”是宾语。应在“观”后停顿。“仅如一粟”和“梵相奇古”是“罗汉”的两个特点。中间应该停顿。故选B。
    5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者,……人。
    (2)重点字词:得,得到;以,用。为,做;如,像。
    5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甲文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描绘了苏东坡“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的主人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神态,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关系的亲密,描绘了他们互相谈论,同时还刻画了佛印的神态及念珠。可见技艺精湛。
    乙文根据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分析,念珠体积小,所雕刻的穿各种衣服,具有不同神韵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点睛】
    参考译文:(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我)得到一百零八枚念珠,用山桃核做成,(桃核)圆得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三四尊罗汉,有的五六尊。罗汉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扛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盘腿坐在树荫下说法的,有围坐一圈指手画脚地议论的,有袒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加起来有五百人。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全部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在罗汉中间。开始看它,不是很清楚;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有的穿有花纹的丝质衣裳,有的穿袈裟麻布衣服,而他们的神情风韵,各自在松柏岩石间呈现出闲散之态,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
    52.D
    53.C
    54.D
    55.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56.表现他们豁达,旷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
    【解析】
    5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D.句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故选D。
    5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向下看见一个小潭。“下”表方位,向下,在这里名词作状语,应在“下”后停顿;故断为:下/见小潭。
    故选C。
    5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并非“记叙文”;
    故选D。
    5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为,是。
    5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意思是: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描绘的是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乘兴泛舟于湖上,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乐而忘忧,忘记烦恼,表现他们乐观旷达的博大胸襟。
    【点睛】
    【甲】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丙】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57.     背着     靠着
    58.(1)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2)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59.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解析】
    5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负:背着;
    (2)句意: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凭:靠着。
    5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绝(极),类(像),矫(抬),属(类似)”(2)“类(像),司更卒(更夫),司(管理),桴(鼓槌),若(好像),不胜(受不了)”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5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乙文描写了一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核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据此可知,两者都是微雕作品,都人物众多,事物众多,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甲文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乙文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
    【点睛】
    (甲)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参考译文: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相关试卷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