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然则师愈与,无适也,无莫也,必也狂狷乎,乡原,德之贼也,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称人之恶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四、中庸之道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然则师愈与 ( )
2.无适也,无莫也 ( )
3.必也狂狷乎 ( )
4.乡原,德之贼也 ( )
5.恶徼以为知者 ( )
6.恶不孙以为勇者 (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
1.其至矣乎! ( )
2.民鲜久矣。 ( )
3.然则师愈与? ( )
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 )
5.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 )
6.斯为美,大小由之。 ( )
7.恶称人之恶者 ( )
8.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
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中庸之为德也 ( )
2.君子之于天下也 ( )
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 )
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 )
5.不得中行而与之 ( )
6.义之与比 ( )
7.礼之用,和为贵 ( )
8.先王之道,斯为美 ( )
9.师与商也孰贤 ( )
10.然则师愈与 ( )
11.义之与比 ( )
12.不得中行而与之 ( )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1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
15.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
16.恶讦以为直者 ( )
17.狂者进取 ( )
18.恶称人之恶者 ( )
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2.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且窒者。 (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乡愿,德之贼也 ( )
2.义之与比 ( )
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固定句式(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所不为。有所不行。 ( )
2.乡人皆好之,何如? ( )
相关成语(解释下列成语):
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民鲜(xiǎn)久矣 必也狂狷乎(juān)
B.恶称人之恶(wù)者 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C.恶果敢而窒(zhì)者 恶徼以为知者(jiāo)
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jiē)
【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
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
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 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
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 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
【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
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
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
【 】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
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⑶“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
君 臣 亦 然 君 所 谓 可 而 有 否 焉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君 所 谓 否 而 有 可 焉 臣 献 其 可 以 去 其 否 是 以 政 平 而 不 干 民 无 争 心
㈢我看孔子
【基本要求】
1.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展要求】
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中庸之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300字
500字
㈣参考资料
◆《中庸之道》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
2.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发展要求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疏通文字,4.10、13.21、1.12三章有一定难度,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之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例如本课ll.16章和l3.21章就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再如第六课7.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学习本课,还应该让学生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讨论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也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探讨,以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此题意在使学生把握《论语》的重要概念。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附文“晏子论和与同”内容与本课关系密切,如有条件,最好让学生阅读,至少给学生做些介绍。
二、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论语》相关内容加深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
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的下列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均无贫” (一课l6.1章)
患恕之道 (五课4.15章、5.12章)
文质关系 (六课l2.8章)
“周而不比”(八课2.14章)
“群而不党”(八课l5.22章)
“以直报怨”(八课l4.34章)
“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章)
“求也退,故进之”(十一课11.22章)
三、此题重点在于联系实际。
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四、此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旧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尝试利用旧注阅读文言文。
1.解释词义
砮:石制的箭头。(注文“镞”即箭头)
尺有咫:一尺八寸。有,又,表示整数与零数相加。
馆:客舍,宾馆。
方贿:地方出产的物品,土特产。
监:看管。
铭:刻。
括:箭的末端。
故府:旧的收藏财物和文书的仓库。
金椟:外面缠绕金钱的木匣。
2.回答问题
⑴陈的始祖是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大女儿的丈夫。(见“而封诸陈”后注文)
⑵在旧仓库(“故府”)所藏的金椟中。这种箭是周武王灭商以后,由北方的肃慎族进贡给周朝,再由周武王颁赐给陈国始封君主胡满的。
◆【相关链接】
《中庸之道的内涵》(《选读》第69页)。
《中庸之道》练习参考答案
㈡温故知新
一、
1.C(A狷(juàn);B恶(è);D讦(jié))
2.D(A不及:不够;B不行:行不通;C下流:地位低下)
3.A(愈:强,胜过)
4.C(C结构助词,的;A取独/音节助词;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5.A(A连词,于是,就;其余为连词,却)
6.A(A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余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7.D(A“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错,由“必也狂狷乎”可知孔子的态度。B项,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错,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C项,孔子否定的是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与坏人同流合污、阿谀媚俗的人。)
8.⑴割鸡焉用牛刀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⑵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⑶异乎三子者之撰 风乎舞雩
二、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三、⑴“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四、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五、“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六、⑴如同用清水来调剂清水,谁能吃它呢?又像琴瑟老弹一种音调,谁去听它呢?
⑵君臣亦然 | 君所谓可 | 而有否焉 |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 君所谓否 | 而有可焉 |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 是以政平而不干 | 民无争心
【参考译文】
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景公曰:“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醢(肉酱)、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㈢我看孔子
《子路篇》阐述孔子的仁政思想。第十六章说为政的一个目标是“近者悦,远者来”,也是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惠民政策争取人民的真心拥护。第六、第十三章说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次指明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是治国成败的关键因素。第九章重申了孔子的富民思想。第十一章提出的“胜残去杀”的治国目标则是上一篇表达的“无讼”的德治理想的又一表述。此外,还有些语录进一步说明了孔子的“举贤才”、“勤政爱民”的主张。
除了对前面已提出的思想加以具体说明的语录以外,本篇还为仁政学说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严厉谴责君主为所欲为的专制主义思想。第十五章记载,孔子在回答鲁定公的问题时明确提出,君主权力欲膨胀,以为其意志不可违抗,因而唯我独尊,这是极其危险的。他警告说君主“唯其言而莫予违”的话是可能“一言而丧邦”的。这明显地表现了他反对君主绝对专制的立场。孔子不懂得可以用政治、法律制度来限制君主滥用权力,但是他明确地指出,君主的权力意志不加限制和制约,危害极大。
第二,认真备战,关爱士兵生命。孔子虽然向往“胜残去杀”,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孔子并不一味地反对战争,对于正义战争他不仅不反对,而且还要求积极地加以准备。所以在上一篇第七章他把“足兵”列为为政的第二项要务。在本篇第二十九章中孔子提出,刻苦训练士兵七年,如此才能派遣他们去作战。这既是为了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为了关爱士兵生命,减少牺牲。孔子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第三十章)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仁爱思想。
第三,仁政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在第十二章孔子提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第十一章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能够“胜残去杀”,这就是说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孔子在第十七章告诫将要到莒父为宰的子夏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本篇另一论题是论士,这是孔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孔子对中国精神传统所作的一项重大贡献。士在古代本来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春秋时期多为卿大夫家臣。他们一般是败落贵族家庭子弟,掌握了古代文化知识,到春秋末期已构成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在各国政治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孔子就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孔子论述了士的使命、职责,应有的品德和人格,从而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在本篇中孔子首先指出知识分子必须有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要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但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所以在第五章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第二十章中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由于知识分子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孔子提出士要有刚毅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他指出:“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十七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极其重视士的坚贞的品性和独立人格。第二十一章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之所以欣赏狂狷这种受到世人非议的人格,是因为狂狷者不盲从潮流、附和流俗,显示出独立的人格。狂者虽然在言行上容易走极端,但对现实保持批判的态度,蔑视困难和恶势力,有一股子精神。狷者拘谨,常常有所顾忌,气象不够宏大,但是有骨气,有节操,坚持信仰和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怕因此遭受损失、打击。因此孔子取人不以众人的意见为根据,他可能好众之所恶而恶众人之所好,指出“乡人皆好之”、“ 乡人皆恶之”不能成为定论。
孔子思想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力图将保持独立人格与尊重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以其中一方面损害另一方面,他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二十三章)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士人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但仍然要与他人友善相处,孔子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矣”(第二十八章)。这些都表明孔子力图把人的个体性、独特性、独立性与人的社会性、整体性加以结合或协调,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中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6.29)
立不中门(《乡党》10.4)
言必有中(《先进》11.14)
亿则屡中(《先进》11.19)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13.3)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子路》l3.21)
言中伦,行中虑(《微子》18.8)
身中清,废中权(《微子》18.8)
允执其中(《尧曰》20.1)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1.4)
主忠信(《学而》1.8)
(《子罕》9.25)
(《颜渊》12.10)
使民敬忠以劝(《为政》2.20)
孝慈则忠(《为政》2.20)
臣事君以忠(《八佾》 3.19)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
忠矣(《公冶长》5.1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12.14)
忠告而善道之(《颜渊》l2.23)
与人忠(《子路》13.19)
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
言忠信(《卫灵公》15.6)
言思忠(《季氏》16.10)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直
举直错诸枉(《为政》2.19)
孰谓微生高直(《公冶长》 5.24)
人之生也直(《雍也》6.19)
直而无礼则绞(《泰伯》8.2)
狂而不直(《泰伯》8.16)
质直而好义(《颜渊》12.20)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l2.22)
吾党有直躬者(《子路》l3.1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13.18)
以直报怨(《宪问》l4.34)
直哉伯鱼(《卫灵公》l5.7)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l5.25)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l6.4)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阳货》l7.8)
古之愚也直(《阳货》17.16)
恶讦以为直者(《阳货》l7.24)
直道以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微子》l8.2)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l.4)
敬事而信(《学而》l.5)
谨而信(《学而》1.6)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l.7)
主忠信(《学而》1.8)
(《子罕》9.25)
(《颜渊》12.10)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1.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2)
听其言而信其行(《公冶长》5.10)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
正颜色,斯近信也(《泰伯》8.4)
笃信好学(《泰伯》8.13)
倥倥而不信(《泰伯》8.16)
民信之矣(《颜渊》l2.7)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l2.7)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l3.4)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13.20)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宪问》14.13)
吾不信也(《宪问》l4.14)
不亿不信(《宪问》l4.31)
言忠信(《卫灵公》15.6)
信以成之(《卫灵公》l5.18)
恭宽信敏惠(《阳货》17.6)
信则人任焉(《阳货》17.6)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l7.8)
信遭不笃(《子张》19.2)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张》l9.10)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l9.10)
十四、中庸之道
(一)梳理积累
通假字:
1.然则师愈与(通“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无适也,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读juàn,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智慧,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恭顺。)
实词:
1. 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 民鲜久矣。(xiǎn,少)
3. 然则师愈与?(胜过)
4.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①亲近;②并列,挨着。)
5.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①交往,结交;②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6. 斯为美,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7. 恶称人之恶者(①wù,憎恶;②è,丑,坏,不好的)
8.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①声称,宣传;②shàn,毁谤;③阻塞不通,固执不通。)
9.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①jiāo,强取,掠夺;②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虚词:
1. 中庸之为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君子之于天下也(助词,衬音节。)
3.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4.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代词,它)
5. 不得中行而与之(代词,代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6. 义之与比(助词,提宾的标志)
7. 礼之用,和为贵(结构助词,的)
8. 先王之道,斯为美(结构助词,的)
9. 师与商也孰贤(连词,跟,和)
10. 然则师愈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
11. 义之与比(介词,跟,同)
12. 不得中行而与之(动词,交往)
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连词,表转折)
14.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连词,表承接)
15.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介词,用)
16. 恶讦以为直者(介词,把)
17. 狂者进取(助词,……的人)
18. 恶称人之恶者(助词,……的人)
古今异义:
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和谐,不调和)
2. 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且窒者。(没有礼义)
特殊句式:
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义之与比(宾语前置句,即“与义比”)
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宾语前置句,以为:把……当作)
固定句式:
1. 有所不为。有所不行。(有所:有……的事情或者时候或人)
2. 乡人皆好之,何如?(何如:怎么样。)
相关成语:
1. 中庸之道: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中,不偏;庸,用;道,道理,处世态度,处世原则。
2. 过犹不及:原指超过了礼教的规定,如同不合于礼教的规定一样,都是不符合标准的。后泛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3. 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但不随便盲从附和。和,和谐,和睦相处;同,等同,无差别的同一,随便盲从附和。
十四、中庸之道
(二)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民鲜(xiǎn)久矣 必也狂狷乎(juān)
B.恶称人之恶(wù)者 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C.恶果敢而窒(zhì)者 恶徼以为知者(jiāo)
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jiē)
C(A狷(juàn);B恶(è);D讦(jié))
【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
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
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 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
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 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
D(A不及:不够;B不行:行不通;C下流:地位低下)
【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A(愈:强,胜过)
【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
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C(C结构助词,的;A取独/音节助词;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 】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
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A(A连词,于是,就;其余为连词,却)
【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
A(A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余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 】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D(A“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错,由“必也狂狷乎”可知孔子的态度。B项,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错,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C项,孔子否定的是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与坏人同流合污、阿谀媚俗的人。)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
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⑶“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⑴割鸡焉用牛刀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⑵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⑶异乎三子者之撰 风乎舞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⑴“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
君 臣 亦 然 君 所 谓 可 而 有 否 焉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君 所 谓 否 而 有 可 焉 臣 献 其 可 以 去 其 否 是 以 政 平 而 不 干 民 无 争 心
⑴如同用清水来调剂清水,谁能吃它呢?又像琴瑟老弹一种音调,谁去听它呢?
⑵君臣亦然 | 君所谓可 | 而有否焉 |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 君所谓否 | 而有可焉 |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 是以政平而不干 | 民无争心
【参考译文】
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景公曰:“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醢(肉酱)、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㈢我看孔子
《子路篇》阐述孔子的仁政思想。第十六章说为政的一个目标是“近者悦,远者来”,也是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惠民政策争取人民的真心拥护。第六、第十三章说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次指明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是治国成败的关键因素。第九章重申了孔子的富民思想。第十一章提出的“胜残去杀”的治国目标则是上一篇表达的“无讼”的德治理想的又一表述。此外,还有些语录进一步说明了孔子的“举贤才”、“勤政爱民”的主张。
除了对前面已提出的思想加以具体说明的语录以外,本篇还为仁政学说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严厉谴责君主为所欲为的专制主义思想。第十五章记载,孔子在回答鲁定公的问题时明确提出,君主权力欲膨胀,以为其意志不可违抗,因而唯我独尊,这是极其危险的。他警告说君主“唯其言而莫予违”的话是可能“一言而丧邦”的。这明显地表现了他反对君主绝对专制的立场。孔子不懂得可以用政治、法律制度来限制君主滥用权力,但是他明确地指出,君主的权力意志不加限制和制约,危害极大。
第二,认真备战,关爱士兵生命。孔子虽然向往“胜残去杀”,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孔子并不一味地反对战争,对于正义战争他不仅不反对,而且还要求积极地加以准备。所以在上一篇第七章他把“足兵”列为为政的第二项要务。在本篇第二十九章中孔子提出,刻苦训练士兵七年,如此才能派遣他们去作战。这既是为了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为了关爱士兵生命,减少牺牲。孔子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第三十章)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仁爱思想。
第三,仁政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在第十二章孔子提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第十一章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能够“胜残去杀”,这就是说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孔子在第十七章告诫将要到莒父为宰的子夏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本篇另一论题是论士,这是孔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孔子对中国精神传统所作的一项重大贡献。士在古代本来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春秋时期多为卿大夫家臣。他们一般是败落贵族家庭子弟,掌握了古代文化知识,到春秋末期已构成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在各国政治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孔子就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孔子论述了士的使命、职责,应有的品德和人格,从而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在本篇中孔子首先指出知识分子必须有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要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但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所以在第五章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第二十章中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由于知识分子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孔子提出士要有刚毅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他指出:“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十七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极其重视士的坚贞的品性和独立人格。第二十一章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之所以欣赏狂狷这种受到世人非议的人格,是因为狂狷者不盲从潮流、附和流俗,显示出独立的人格。狂者虽然在言行上容易走极端,但对现实保持批判的态度,蔑视困难和恶势力,有一股子精神。狷者拘谨,常常有所顾忌,气象不够宏大,但是有骨气,有节操,坚持信仰和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怕因此遭受损失、打击。因此孔子取人不以众人的意见为根据,他可能好众之所恶而恶众人之所好,指出“乡人皆好之”、“ 乡人皆恶之”不能成为定论。
孔子思想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力图将保持独立人格与尊重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以其中一方面损害另一方面,他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二十三章)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士人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但仍然要与他人友善相处,孔子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矣”(第二十八章)。这些都表明孔子力图把人的个体性、独特性、独立性与人的社会性、整体性加以结合或协调,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中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6.29)
立不中门(《乡党》10.4)
言必有中(《先进》11.14)
亿则屡中(《先进》11.19)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13.3)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子路》l3.21)
言中伦,行中虑(《微子》18.8)
身中清,废中权(《微子》18.8)
允执其中(《尧曰》20.1)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1.4)
主忠信(《学而》1.8)
(《子罕》9.25)
(《颜渊》12.10)
使民敬忠以劝(《为政》2.20)
孝慈则忠(《为政》2.20)
臣事君以忠(《八佾》 3.19)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
忠矣(《公冶长》5.1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12.14)
忠告而善道之(《颜渊》l2.23)
与人忠(《子路》13.19)
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
言忠信(《卫灵公》15.6)
言思忠(《季氏》16.10)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直
举直错诸枉(《为政》2.19)
孰谓微生高直(《公冶长》 5.24)
人之生也直(《雍也》6.19)
直而无礼则绞(《泰伯》8.2)
狂而不直(《泰伯》8.16)
质直而好义(《颜渊》12.20)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l2.22)
吾党有直躬者(《子路》l3.1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13.18)
以直报怨(《宪问》l4.34)
直哉伯鱼(《卫灵公》l5.7)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l5.25)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l6.4)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阳货》l7.8)
古之愚也直(《阳货》17.16)
恶讦以为直者(《阳货》l7.24)
直道以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微子》l8.2)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l.4)
敬事而信(《学而》l.5)
谨而信(《学而》1.6)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l.7)
主忠信(《学而》1.8)
(《子罕》9.25)
(《颜渊》12.10)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1.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2)
听其言而信其行(《公冶长》5.10)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
正颜色,斯近信也(《泰伯》8.4)
笃信好学(《泰伯》8.13)
倥倥而不信(《泰伯》8.16)
民信之矣(《颜渊》l2.7)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l2.7)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l3.4)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13.20)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宪问》14.13)
吾不信也(《宪问》l4.14)
不亿不信(《宪问》l4.31)
言忠信(《卫灵公》15.6)
信以成之(《卫灵公》l5.18)
恭宽信敏惠(《阳货》17.6)
信则人任焉(《阳货》17.6)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l7.8)
信遭不笃(《子张》19.2)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张》l9.10)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l9.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方六七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5仁者爱人,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女与回也孰愈,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鲤趋而过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谓子贡曰,子贡曰,子夏问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