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描述的是( )
A.夏朝的建立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牧野之战D.西周实行分封制
2.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政治制度的变革D.生产工具的革新
3.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
③刘秀以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④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4.“诸子学说,兴于上古政治制度之变化;而其衰也,则衰于西汉中世统一学术之后,此亦时代环境使然。”“西汉中世统一学术”指的是( )
A.焚书坑儒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建立刺史制度
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相传,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水患B.都江堰让关中平原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C.秦朝的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D.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6.“宋朝先后与多个北方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形成对峙。与这些政权的和、战关系,也成为贯穿两宋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下列对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辽和南宋签订“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后,双方边界贸易兴旺
C.北宋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D.宋金达成议和后,金向南宋未称臣
7.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内容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下列对此表述有误的是( )
A.总结的是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历史B.西域自唐朝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中央政府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D.由此可见新疆自古就是中因的领土
8.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开创“开元盛世”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D.霍去病——北击匈奴
1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评价都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二、综合题
11.孙中山有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中“决裂阡陌”指的是“商君”变法中的哪一措施?这一措施维护了哪一阶级的利益?你认为“商君”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2)材料二“第一帝国”中的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哪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科举取士”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蔡襄
(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实施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四 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权威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元朝程钜夫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评论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指出,他认为这项制度存在何种问题?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革新的认识。
1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成立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材料三 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归纳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
13.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刷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秦帝国”的“统一文字”是什么?据材料概括文字统一的影响。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3)据材料三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中“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响。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列举一例唐代“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典型事例。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选项
史实
评价
A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C
北朝祖冲之撰写的《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B
6.B
7.B
8.A
9.D
10.D
11.(1)废除井田制,允许士地自由买卖封建地主阶级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或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2)郡县制进士科的创立
(3)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骏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行省制(分)名称太过,权威太重
(5)制度革新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制度革新要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国情;制度革新推动社会发展
12.(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联络大月氏等势力,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由最初的军事外交为主发展到以经贸物流交往为主
(3)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中原地区民众南迁。
(4)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南宋
13.(1)如何治理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
(2)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3)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4)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玄奘西行
(5)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共4页。
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