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中政治新教材 必修四 第2单元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周练过关(四)
展开周练过关(四)
一、选择题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一观点( )
①否认了人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能力
②肯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能力
③认识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存在是思维的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观点,其肯定了人的感性认识能力(看到鱼),否认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看不出鱼乐与不乐),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故③不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①②正确,故选A。
2.科学家们称,他们计划释放的全部是不叮咬人类的雄性蚊子,这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雄性蚊子与野外的雌性蚊子进行交配,将先天缺陷遗传给后代,数代之内携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有望被根除,而且还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引发巨大连锁反应。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有客观物质性特点
②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科学家有意识地改造蚊子的过程,说明实践活动有客观物质性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
3.“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具有社会性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
答案 B
解析 “和大家一起走”,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4.“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 C
解析 题目意思是指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的人才知道;任何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从哲学上来看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哲学道理,故C体现的哲理与题意相符。A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观点。B体现了关键部分的作用。D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5.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 )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认识世界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识世界要从实际出发,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决定认识,未体现认识的反作用,①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体现了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为B。
7.科学家通过对3 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8.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答案 C
解析 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9.“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
A.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
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 D
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D符合题意。
1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这一深刻转变体现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产生主体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这一深刻转变体现了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②③符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未体现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产生主体差异,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11.读下图漫画,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错的氛围,主要是因为( )
①谬误中也包含着真理
②做任何事情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
③敢于实践才能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认识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推动下向前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谬误中不包含真理,①说法错误。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②说法错误。“有容错的氛围,才有试错的勇气”,强调认识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推动下向前发展,敢于实践才能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2.人类从对物质的神秘未知,到长生不老的神话猜测,到出神入化的炼丹工艺,再到严谨精微的现代科学,科学不断地从“神秘”“神话”那里赢得地盘。这表明( )
A.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种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D.新获得的认识总会更加深刻和准确
答案 B
解析 科学不断地从“神秘”“神话”那里赢得地盘,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符合题意。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A说法错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说法错误。新获得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都会更加深刻和准确,D说法错误。
13.20世纪30年代,预言介子存在的汤川秀树曾被物理学家玻尔反问道:“怎么,你难道想说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别的粒子?”20世纪70年代,夸克发现者盖尔曼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电话告知导师时,也遭到驳斥:“这可是越洋电话,不要把钱花在此类无聊的游戏上好不好?”材料说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不同认识主体达成的共识才是真理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④真理总是从已有的错误认识中转化而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中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③符合题意。不同认识主体达成的共识不一定是真理,②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但不意味着真理总是从已有的错误认识中转化而来,④错误。故本题选B。
14.黑铝炸药用金属铝提高能量,铝含量增加,能量也随着增加,但超过5%,因氧化剂含量减少,能量又逐步降低了。研究者长期遵守这一铁律,炸药技术一直难以提高。温压炸药原理的出现,使得铝粉含量增加至15%~20%以上,炸药的能量大幅度提高。材料说明( )
①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发展真理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④质疑真理的客观性是炸药技术发展的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发展真理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③符合题意。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①说法错误。尊重事物规律的客观性是炸药技术发展的前提,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5.对于纳米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5年前当时诸多科学家认为,尽管这是一种“奇妙的科学工具”,但预计未来30年内,不会对主流电子技术产生任何影响。然而今天,纳米科技作为最具突破性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已在材料、医疗、环境等领域引起颠覆性改变,并成为大家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科学家的“预言”被颠覆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真理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一旦超越就会成为谬误
③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科学家的“预言”被颠覆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未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排除②;材料并非强调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排除③。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5年,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在我国第一次大流行,造成人民群众的恐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顾方舟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确定了国内流行的脊灰病毒类型。在1959年的脊灰疫苗国际会议上,善于学习的顾方舟搞清楚了疫苗有“死”“活”之分,且死疫苗安全,但不会在人体形成免疫屏障,病毒活疫苗理论上可能会恢复毒力,但可成为天然疫苗,形成免疫屏障。经过深思熟虑后,顾方舟选择走活疫苗路线。在疫苗研制过程中,顾方舟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以身试药,证明国产疫苗是安全、有效地预防脊灰流行的生物制品。
顾方舟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奉献了一生,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顾方舟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作用。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顾方舟通过临床实践研究获得了国内流行的脊灰病毒类型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有关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控制、消灭脊髓灰质炎疾病的需要推动了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顾方舟以身试药,验证了国产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脊髓灰质炎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整个过程来看,外商投资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法律的演变沿革如下:
1979年 | 1979年,迎合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
1983~1995年 | 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 |
2005~2014年 | 在外商投资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又不断通过修法或制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形式,对于外商投资的并购、税收、外债、安全审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
2015年 | 我国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意见 |
2019年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将成为我国外商投资领域的基本法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三法”同时废止 |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不断修改完善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必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实践。修改外商投资领域法律可以为促进、保障和规范外商投资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外商投资领域法律要随着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适当修改。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是坚持与时俱进,在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深化认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