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教版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设计
展开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说出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常常伴随的现象;能利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能够认识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4.能够通过制作分子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元素,初步建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
知识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 了解:天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
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都是化学制品。逐一说明
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图并思考: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 水:H2O 氢气:H2 氧气:O2 铁:Fe 2.物质的组成——元素
3.化学
|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矿石粉碎,冰雪融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 (常见的气体、液体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常见的金属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元素是宏观概念,论种不论个; 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论种又论个。 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
分析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并总结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说明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名称: 水、氧气等 铁、铜、铝等 理解 记忆下列化学符号: H2O,H2,O2,CO2,CO,Fe,Si 拓宽了解: 能否说分子大,原子小?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二氧化碳的组成与构成。
区别: 组成与构成 组成:宏观——元素 构成:微观——分子、原子。 |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共3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思考讨论,活动天地,投影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