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232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8文言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文言文重点讲解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拓展阅读,要求考生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重点一、材料分析1.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2.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3.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重点二、会利用句子排比1.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4.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重点三、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断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真题演练 一、课内阅读(2021·山东·德州市陵城区第三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其一犬坐于前2.翻译句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B.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本文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D.最后一段议论,点明主旨: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战胜。二、课外阅读(2021·山东·德州市陵城区第三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愿闻子之志”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夫君子之行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三、对比阅读(2021·山东滨州·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7.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1)忠之属也 属:_____(2)难测也 测:_____(3)饮酣 酣:_____(4)释之 释:_____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朝于齐/师旷侍坐于前B.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为寡人戒C.肉食者谋之/是非君人者之言也D.一鼓作气,再而衰/惟其言而莫之违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10.甲、乙文中两位君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021·山东滨州·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目似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啮其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1)其一犬坐于前(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 犬阻之不使前也C.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D.一狼径去 无一人14.翻译下面的句子。(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1.它们的或狼的,像狗一样。2.打算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3.C【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其:代词,指狼的。②句意: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3. C.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贪婪、狡诈、阴险的形象,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屠户机智、聪明的形象;没有语言描写,本项错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4.A5.C6.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A.“盍各言尔志”句意是: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尔:人称代词,你们。因此括号里的解释“助词,无义”表述错误;B.“衣轻裘”句意是:穿轻暖的皮袄。衣:名词做动词,穿。因此B项括号里的解释正确;C.“敝之而无憾”句意是:用坏了也不抱怨。敝:弄坏,使……破旧。因此C项括号里的解释正确;D.“无施劳”句意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劳:功劳。因此D项括号里的解释正确;故选A。5.题干里的“愿闻子之志”句意是:希望听听您的志向。之:结构助词,的。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句意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字在这句话中是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句意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之”字在这句话中无实际意义,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使句子读起来有抑扬感觉;C.“夫君子之行”句意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之”在这里也是结构助词,的。与题干“之”的意思一致;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意是: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学习;故选C。6.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由“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知子路重情义;由“愿无伐善,无施劳”可知颜渊谦虚忠厚;孔子说的话说明他致力于让所有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体现了他的仁义。【点睛】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7. 类 推测、估计 尽兴 放8.B9.(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身边的大臣)。(2)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10.要点: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谦虚好学、任人唯贤。【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属:类。(2)句意: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3)句意:酒喝得正高兴时。酣:尽兴。(4)句意:放了他。释:放。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介词,向/介词,在;B.以:介词,把/介词,把;C.之:代词,这件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安:安身;弗:不;专:独自享有;(2)莫:没有;乐:快乐;违:违背。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见作战过程中鲁庄公能任人唯贤,接受曹刿的正确指挥,果断执行;从甲文第三段“既克,公问其故”,可见鲁庄公谦虚好学;乙文“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释之,以为寡人戒”可知,写师旷听到晋平公狂妄自大的话(认为没有人敢违背国君的话)后,冲撞晋平公,晋平公不仅没有发怒反而释放了师旷并引以为戒;可以看出晋平公心胸开阔、知错就改、善于纳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两人的共同点即可。【点睛】【甲】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参考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以起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陪坐在前面,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就撞在墙上损坏了。晋平公说:“师旷,您撞谁呀?”师旷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我旁边胡说八道,所以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当作一个警告。”11. 闭上眼睛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咬 遗留,留下12.(1)其一/犬坐/于前。(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3.D14.(1)(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2)表面上装作很亲热,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15.狼的共同特征是: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说明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人,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乙文主要揭露狼的野心、秉性不会改变,提醒人们不要被狼或像狼一样的坏人的表象蒙蔽。【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瞑:闭上眼睛。(2)句意: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3)句意:去咬他喉咙。啮:咬。(4)句意: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留下祸害呢?贻:遗留,留下。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1)句意: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其一”代指面前的狼,为主语;“犬坐”是面前的狼的状态;“于前”为状语;应在“犬坐”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其一/犬坐/于前。(2)句意: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何取”表疑问,“而”为连词,应在“何取”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来;B.无实义/代词,狼;C.像狗一样/狗;D.数词,一/数词,一;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乃:才;悟:明白;假寐:假装睡觉;盖:原来是;以:用来;诱敌:迷惑敌人;(2)阳:假装;亲昵:非常亲密、亲近;阴:暗中。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甲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 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夫,另一只狼从柴草后打算攻击攻击屠夫,可见狼是阴险、狡猾、奸诈的;根据乙文“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可知,狼想趁富人不备咬其喉咙,可见狼是阴险、狡猾、奸诈的;据此概括两文中狼的共同特征即可。甲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可知,狼再狡猾也斗不过机智勇敢的人,在面对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不要心存幻想,妥协是无济于事的;乙文“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意思是: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可知,狼是狡猾的,有野心,凶狠的,本性难改,不要被狼一样的人所迷惑,引狼入室。【点睛】【甲】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译文: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白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