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二)
(八年级)
一、课内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敌国外患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3.作者从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
4.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患意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①狱官 ②同“横”,梗塞、不顺 ③指在国内 ④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①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时,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受苦。
②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个人 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示例 孟子的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沉溺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士,狱官。
(2)句意:思想阻塞。衡,同“横” ,梗塞、不顺。
(3)句意: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指在国内。
(4)句意: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故,所以;是人,这个人;苦,使……受苦;(2)恒过,常常犯错误;改,改正。
3.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
第二段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个人成才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这是从正面论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是从反面论述。
根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作者论证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着文章的主要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得启示:挫折与磨难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成就一番事业。
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得启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联系实际可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时,我们应勇敢积极面对,把困难当作自己的磨刀石,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对于领导者而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下面【甲】【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乙两文的观点均出自被尊称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名)。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三里之城”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得志,与民由之
C.行天下之大道 D.甚矣,汝之不惠
8.下列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案】5.亚圣 孟轲
6.(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2)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7.C
8.C
9.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或结合自身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
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热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重点词: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固国,巩固国防;险,险要;威,震慑;兵革,武器。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三里之城”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A.之:代词,指城市;
B.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8.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这三个人物的故事,都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综合应用的能力。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人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结合此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心悦诚服
B.戒之曰 必敬必戒 引以为戒
C.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居安思危
D.行天下之大道 独行其道 道听途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选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
13.张兴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
张兴者,饶阳裨将①也。禄山反,史思明引众传城,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城破,思明缚之马前,好谓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对曰:“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今日幸得死,然愿以一言为诫。”思明曰:“云何?”兴曰:“天子遇禄山如父子,今乃反。大丈夫不能为国扫除,反为其下,何哉? ”思明田:“将军不观天道邪?吾上②起兵二十万,直取洛阳,唐亡固矣。”兴曰:“皇帝无违德,禄山非数帝贤,是苟延岁月,终即禽耳。”思明怒,锯解之。
(选自《新唐书。张兴传》。有删改)
【注释】①裨将(pí jiàng):副将。 ②上:皇上。这里指安禄山。
【答案】10.D
1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12.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是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鄙视与不屑。“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时不合乎礼义之道。
13.是,因为当城池被攻陷后,史思明以“高爵”诱惑张兴投降,张兴以自己是大唐的将士,断不能做逆贼为理由拒绝了,可见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所以张兴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解析】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诚:真正,确实/诚心/确实;
B.戒:告诫/谨慎/警戒;
C.居:安静,安定/居所,住宅/处于;
D.道:都是“道路”的意思;
故选D。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淫,使……惑乱;移,使……改变;屈,使……屈服。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意思是“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再结合前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知,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首先是回答了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问题,并且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对景春的观点直接予以否定,也体现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被称之为“大丈夫”而表达不屑与鄙视;“子未学礼乎”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这样的反问形式点明了景春竟然认为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是因为在思考问题时不合乎礼义之道。结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得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得出,“大丈夫”具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得出,“大丈夫”面对富贵不迷惑,面对贫贱不动摇,面对威武不屈服。以上是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城破,思明缚之马前,好谓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对曰:‘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可知,都城被攻陷后,史思明以“高爵”劝张兴投降,张兴以“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拒绝,可见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张兴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点睛】
参考例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链接材料】张兴是饶阳副将。安禄山谋反,史思明率数万兵马再犯饶阳,张兴一举起刀剑,就砍杀数人,叛贼都被张兴的气势所震慑。都城被攻陷,史思明抓住了张兴,让他立在马前,然后说:“将军真是一位壮士,能对人谦卑,当可承受高官爵位。”张兴说:“我张兴,是唐朝的将士,怎么能投降做逆贼呢?现在活在世上的时间已不长了,只希望进一言而死。”史思明说:“你想说什么呢?”张兴说:“皇上对待安禄山恩如父子,安禄山却忘恩负义,竟然造反,大丈夫不能平叛除掉逆凶,怎么还能再做逆臣呢?”史思明说:“将军难道不观看天象么?安禄山率领士兵二十万,径直攻陷洛阳,唐朝必定灭亡。”张兴说:“唐皇没有违德的地方,安禄山也不是什么贤明皇帝,只不过是苟延残喘,早晚只是瓮中之鳖罢了。”史思明听后大怒,用锯子锯杀了他。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健。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 )
(2)属引凄异 ( )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6.语段(一)中,两处写“猿”,声音入景,有什么作用?
17.语段(一)的山、水,语段(二)的石、水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案】14.飞奔的马 连接
15.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6.猿鸣使人体会到山高、岭连、狭窄、水长,山高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从渔歌中体会到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17.语段(一):山:高山巍峨,连绵不断;水:春冬清澈,夏季流急。语段(二):石:山石高峻、凶猛刚健;水:浩荡迅疾,宏壮有力。
【解析】
14.本题考查解释词语。要根据语意推知词义。
(1)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飞奔的马。
(2)句意: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属:连接。
15.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漱:冲刷、冲荡。其:代词,代指怪柏。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甚,很。
1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猿鸣的作用。
根据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猿猴的鸣叫的声音很久才消失,可见山高、三长的特点,也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
根据句子“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鸣叫几声,泪水沾湿衣裳)”,可见,渔人听到猿猴鸣叫,心情悲伤,从渔歌中体会到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1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景物特点。
根据语段(一)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可知三峡的山多而相连的特点。
根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可知,山巍峨高峻。
根据语段(一)第二段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可知,夏天水凶猛迅疾。
根据第三段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可知,水特点为:清澈。
根据语段(二)句子“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可知,石特点:山石高峻、凶猛刚健。
根据句子“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可知,水的特点:浩荡迅疾,宏壮有力。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肽,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倘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⑤俱服,诚自古所希⑥,然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①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将护:护理。③傥:(tǎng)同“倘”,角若。④遽(jù);迅速。⑤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⑥希;通“稀”,罕见。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自古所希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D.劳其筋骨 上自劳军
1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 以残年余力 B.行拂乱其所为 其如土石何
C.然朕日慎一日 杂然相许 D.四夷俱服 风烟俱净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1.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乙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18.C
19.D
20.(1)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21.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居安思危。
【解析】
18.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将要/将领,带兵的人;
B.同“增”,增加/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C.都有“真正,确实”之意;
D.使……劳累/慰劳;
故选C。
19.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介词,用/介词,凭借;
B.代词,他的/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C.连词,但是/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的样子;
D.都是副词,有“全,都”之意;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然后,这样以后;知,了解、明白;生,使……生存;死,使……死亡。
②治安,治理安宁;以为,认为;唯,只。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理解。
【甲】文,第一段先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然后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第二段:先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然后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中把治理国家比作治病,证明了一个国家即使现在内外安宁,也仍然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的观点;告诉我们居安思危的道理。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点睛】
【甲】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乙】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甲】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②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③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④。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范:地名。②气:气质。③居:地位。④垤(dié)泽之门:宋国城门。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1)父命之( ) (2)以顺为正者( )
(3)喟然叹日( ) (4)而王子若彼者( )
23.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 B.丈夫之冠也 孟子自范之齐
C.以顺为正者 自康乐以来 D.其居使之然也 必先苦其心志
24.翻译句子。
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25.两文中“广居”含义相同,都喻指“仁”。甲文中“居广居”是“________________”的素养之一;乙文中“广居”可以改变人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教导、训诲 准则、标准 ……的样子 像
23.D
24.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国君呢?
25.大丈夫 气(气质、气魄、气概)
【解析】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大意:父亲训导他。命:教导、训诲。
(2)大意:把顺从当作准则。正:准则、标准。
(3)大意:很感慨地说。然:……的样子。
(4)大意:而王子却是那样(与众不同)。若:像。
23.A.焉:怎么/句末语气词,不译;
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C.以:介词,把/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D.其:都是代词,他的;
故选D。
24.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重难点词语有:何,为什么。其,代词,他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似,和……相像。
2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从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甲文中“居广居”是“大丈夫”的素养之一;从乙文“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可知,乙文中“广居”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结合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知,“广居”比喻的是“仁”。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孟子从范县来到齐国,远远看见了齐王的儿子,有些感慨地说道:“地位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能够改变人的体质,可见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难道不同样是人的儿子吗?”孟子说:“王子所住的宫殿、用的车马、穿的衣服多半是和其他人一样的,而王子之所以会那般,也是因为他的地位使然;更何况那居住于天下最广阔居所(指仁)中的人呢?鲁国国君前来宋国,并且在宋国东城南门下呼喊。守城门的人说:‘这并不是我们的国君,可是他的声音为什么会和我们的国君相似呢?’这并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地位一样而已。”
寺名同“承天”,文意各不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畜①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其一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影一枝。每年梅树开花时,影上亦有花;生叶时,影上有叶;遇结子时,影上有子;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则影上惟存枯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至天将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亦俨然结一魁星形也。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节选)
【乙】
记承天寺②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畜:同“蓄”。②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功亏其一而止 止:__________
(2)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 俱:__________
(3)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B.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C.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D.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9.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明从标题看出了两文写作内容的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不同之处。
【答案】26.停止 全,都 门 只是
27.A
28.(1)在近处看,没见什么东西,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用淡淡的墨水画成的魁星图。(2)张怀民也还没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9.甲文标题点明写作对象,文章内容围绕写作对象介绍其中景物的来历、数量、特点等。乙文标题交代文体和时间、地点、事件,文章内容侧重叙写作者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解析】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后来功亏其一而停止。停止。
(2)句意:如果花叶和子一起落的时候。俱:全,都。
(3)句意:月光从门户射进来。户:门。
(4)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只是。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为:凡是苍蝇飞到塔上,无论多少,头都朝下,没有有微小差别的。“凡苍蝇飞集塔上”写苍蝇落脚的位置,“无论多少”写苍蝇数量,“头皆向下”写苍蝇的姿势,“无有小异者”补充说明苍蝇姿势全都相同。故断为: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近:从近处;远:从远处;如:像;
(2)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
29.本题考查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分析。
甲文题目,只有寺名,因此可以判断文体为说明描述类的文章,题目“承天寺”即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围绕“承天寺”,介绍了寺内的多种“异迹”,如九十九口井、苍蝇落塔上头必朝下、梅花石的梅影等。
乙文题目“承天寺夜游”,包含的内容较丰富:“承天寺”是地点;“夜”是时间;“游”是事件,同时也表明了文体“游记”。因此乙文题目概括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表明文章是一篇记叙文,因此文章内容着重叙述了“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时,所见的景物及心理的感受。
【点睛】
参考译文
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奇异的景物有很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突发奇想,要挖掘第一百口井作为吉兆,后来功亏其一而停止。井上有几处建筑石塔,凡是苍蝇飞到塔上,无论多少,头都朝下,没有有微小差别的。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一枝梅影在石头上被隐藏了。每年梅树开花时,影像上也有花;长叶的时候,影上有树叶;遇到结子时,影上有子;如果花叶和子一起落的时候,那么影上就只剩下干枯的树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看没什么,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黑色魁星图。到天将要下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也俨然结成一个魁星的形状。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动心忍性(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创业与守成孰难( )
(4)祸乱生于所忽( )
31.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3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玄 龄 与 吾 共 取 天 下 出 百 死 得 一 生 故 知 创 业 之 难
33.【甲】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积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另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3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30.使……坚忍起来 同弼,辅佐 谁,哪一个 忽视,不注意
31.(1)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现在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32.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33.示例: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②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34.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忍:使……坚忍起来;
(2)句意为: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句意为: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谁,哪一个;
(4)句意为: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忽:忽视,不注意。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然:这样。知:知道。生:生存。于:在。死:死亡、灭亡。
(2)然:然而。既:既然。已:已经。往:过去。守:保持,坚守。成:成就。方:正。当:应当。慎:谨慎。
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玄龄与吾共取天下”主谓结构,应在“下”后停顿;“出百死”动宾结构,应在“死”后停顿;“得一生”动宾结构,应在“生”后停顿。故断句为: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33.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围绕“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选取典型事例,语言简洁。
示例:司马迁忍辱写信史,终有《史记》问世。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疑问和“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的见解,可知,唐太宗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这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
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而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置几席间作玩 且焉置土石 B.高不过里许 及鲁肃过寻阳
C.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D.属引凄异 下车引之
3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待水之劳 笑而止之曰 B.以人之逸 不以疾也
C.鼎足而立 面山而居 D.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飞漱其间
3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38.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三峡之山 的特点,乙文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突出瀑布______的特点,二者都采用了______的写法。
【答案】35.A
36.C
37.(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38.高峻、声势浩大 侧面描写
【解析】
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都是“安放”的意思;
B.超过/经过;
C.白色/不加装饰的;
D.延长/牵,拉;
故选A。
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
B.介词,用、拿/及、比得上;
C.都是连词,表修饰;
D.语气助词/代词,其中的;
故选C。
3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襄: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2)凡:凡是。独:唯独。
38.此题考查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语句通过侧面描写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来突出三峡山的高峻、连绵的特点。
乙文“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可知,这句话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是侧面描写,突出瀑布声势浩大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飞泉亭的赞赏喜爱。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①,尤为奇观。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释:①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②夕舂:夕阳。
3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夕日欲颓 颓: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③竟不忍去湖上 去: ④止午、未、申三时 止:
40.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41.甲乙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答案】39.①坠落 ②参与(欣赏领悟) ③离开 ④只有
40.①清早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②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有一番趣味。
41.都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与自得,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清高与骄傲。(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夕日欲颓”的句意是: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句意是: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3)“竟不忍去湖上”的句意是: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去:离开。
(4)“止午、未、申三时”的句意是:只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止:只,只有。
4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晓(早晨)、歇(消散)、颓(坠落)、鳞(借代,指鱼)”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尤(尤其,特别)、言(用言语说)、容(容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1.考查对比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作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描写美景,用写信方法与之共同欣赏自然美景,文章的最后语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晚游六桥待月记》一文开篇用“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然后“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从“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喜爱之情;最后作者触景生情,用“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
据此,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与自得和对俗世的厌弃的思想感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只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天镜园浴凫堂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未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dāo):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yì):船桨。
4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2)类若乘空____________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44.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 [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明澈明净、这与“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B.[甲] [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人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人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写。
C.[甲] [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园丁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5.[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42.坠落 好像
4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笋的)形状如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像嫩,像蔗糖一样甜。
44.B
45.[甲] [乙]两文两文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触觉等感官进行描绘。
【解析】
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
(2)句意为:这一切景物美得像在空灵之境一样。若:好像。
4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儿。竞:争相。
(2)形:形状。如:像。蔗霜:蔗糖。
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B.结合甲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以看出,作者描绘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落日、沉鳞,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听觉描写,没有触觉、味觉的描写;
结合乙文的“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和“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高槐、深竹、兰荡湖水、鱼鸟藻荇、竹笋等,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人物活动有动有静,有视觉、触觉、味觉描写,没有听觉的描写;
故选B。
4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特点分析。
结合甲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以看出,作者描绘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落日、沉鳞,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听觉描写,写出了“山川之美”;
结合乙文的“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和“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高槐、深竹、兰荡湖水、鱼鸟藻荇、竹笋等,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人物活动有动有静,有视觉、触觉、味觉描写,写出了天镜园浴凫堂的幽雅;
综上,可得出结论:两文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人文,调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描写,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点睛】
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天镜园浴凫堂中,种有高大的槐树和密密的竹林,树荫层叠,与兰荡湖相对,树木鲜绿,湖水纯净,游鱼、天上飞鸟掠过的影子、水底藻荇,美得像在空灵之境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色,我在窗前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都映上青碧鲜绿的颜色。
每年春末,运破塘笋的船必定途经这里。轻舟飞出,商贩就挑选最大的一株笋抛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地离开。园丁划着小舟拾回大笋,笋的形状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食后,我觉得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46.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C.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D.货恶其弃于地也(坏的)
47.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8.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9.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46.D
47.(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9.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
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货恶其弃于地也”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厌恶,憎恨。不是“坏的”。故选D。
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怡然(愉悦的样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贤(贤能)、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8.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这与《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诗句所描述的田园景象相类似;【乙】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与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可填写作答。
4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其中《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叙写了“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美满,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风貌相似;《桃花源记》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叙写的“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事可做,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展现的“男有分,女有归”社会风貌相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50.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声。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停止
B.颖脱不羁 羁:束缚,约束
C.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D.渔人甚异之 异:惊异
(2)翻译下面一句话。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1)D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D.错误,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怡然,愉快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是: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描写的是一片富足、美丽的景象,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而【乙】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意思是: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表现了陶渊明生活的贫穷困顿。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富足美丽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据此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句子“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他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可知,他并不是真的在抚琴,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第二问: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是对陶渊明的评价和描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则写出他的安贫乐道,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
【点睛】
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与声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踄: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5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温故而知新
A.潭西南而望 B.泉香而酒洌
C.而他峰又复跃出 D.乃记之而去
5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5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佁然/不动。
B.甲文第一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水中的游鱼。
C.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虽都是游记,但语言风格截然相反,甲文语言形象生动,乙文语言平实通俗。
5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55.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答案】51.D
52.B
53.D
54.(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2)用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55.【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解析】
51.例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表顺承;
A.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表修饰;
B.句意:泉水清澈,酒水香甜。而:表并列;
C.句意:而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而:表转折;
D.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而:表顺承;
故选D。
52.B.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七星;
故选B。
53.D.【甲】文“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上方山山谷的狭促;【乙】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上方山峰的变幻多姿;两文都是游记,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风格相近。本项“语言风格截然相反”“乙文语言平实通俗”表述有误;
故选D。
5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佁然:一动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好像;
(2)以:用;为:做;虽:即使;复:再,又。
5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作者的情感。
【甲】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先写小石潭景色美好,鱼儿在潭中游动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联系“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幽深冷寂景色的触发,作者被贬后的愁绪不禁涌上心头;甲文融情于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乙】文“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乙文主要描绘了上方山峰的变幻多姿,表现了上方山景物的美好,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表现了作者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
【点睛】
(甲)文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文译文:
三步一回环,五步一曲折,抬头看太阳,(它)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脚后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到达了欢喜台。回过头看看,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从井中打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上方山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和栏杆全部齐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用黄色的基座作承托,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装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奶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面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56.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佁然不动:
(3)恨僧少可语耳:
(4)终夜不息:
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心乐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58.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6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的情绪。
【答案】56.(1)像狗的牙齿那样(2)静止不动的样子(3)遗憾(4)停息
57.B
58.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59.(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60.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56.本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
③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
④句意:整夜不停息。息:停息。
57.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都是介词,因为;
C.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助词,的;
D.代词,指小石潭/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58.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此句分别描写了“山之姿态”“山之骨格”“山之营卫”的样子,三者的并列关系,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5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②终夜,整夜;息,停息。
6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可知,作者虽然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点睛】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6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日光下澈 澈:( )
(2)俶尔远逝 俶尔:(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
(4)此中人语云 语:( )
62.下列各项中加着重号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东坡现右足
C.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6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尝贻余核舟一。
64.【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61.穿透 忽然 请或“邀请” 告诉
62.C
63.(1)带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曾经赠给我一个核舟。
64.示例:柳宗元被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
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3)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延:请、邀请。
(4)句意: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62.A.作为,当作\雕刻;
B.值得\脚;
C.都是“大约”的意思;
D.连词,因为\介词,用。
故选C。
6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率:带领;妻子: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3)尝:曾经;贻:赠送;余:我。
6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文前两段可知,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于是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丙】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6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志怪者也(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食马者( )
(4)策之不以其道( )
(5)其真无马邪( )
66.翻译下面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7.【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甲】文中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_____”的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乙】文中韩愈借“_____”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_____”的渴求和期待。(用文中词语填空。)
68.请体会【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结合其中一文,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思想启迪或感悟。
【答案】65.记载 盘旋飞翔 同“饲”,喂 用马鞭驱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66.(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2)日行千里的马(千里马),吃一次(一餐)或许会吃掉一石粟米(粮食)。
67.鹏 千里马 伯乐
68.示例1:在《北冥有鱼》中,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让我感受到,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示例2:在《北冥有鱼》中,鹏和尘埃等,都要有所依托,让我感受到,绝对的自由是不现实的。示例3:在《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受到,我们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价值。示例4:在《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受到,我们需要自我表现,要把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展现出来,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的提拔重用。
【解析】
6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
(3)句意:喂马的人。食:同“饲”,喂;
(4)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赶;
(5)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6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苍苍:深蓝、湛蓝;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吗;
(2)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
6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甲文“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体型硕大、善于飞翔、气势恢宏的“鹏”这一形象;
根据乙文首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作者点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作者讲述千里马悲惨的生活境遇,以及养马人不懂得如何正确饲养它的情形;
由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用设问句表达自己对世人及统治者“不知马”的愤慨;
据此可知,乙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表达对“伯乐”的祈盼。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6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主观表达。
示例1:从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中,我感受到大鹏展翅飞向万里高空的恢弘气势,从中感悟到世间万物对自由、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明确理想,并拥有为之不懈奋斗的决心;
示例2:由甲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等句可知,像鹏这样体型硕大、神奇莫测的大鸟也要凭借海水的运动迁徙;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雾气和尘埃也是万物的吹拂所致。这启示我们: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凡事都有所依托或束缚;
示例3:从乙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由于“不知马”致使千里马遭遇凄惨、才华能力被埋没。这启示我们: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示例4:由乙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伯乐”的出现才能决定“千里马”的命运。这启示我们:生活中要敢于、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向他人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像文中的“千里马”那样被动等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清代刘开的《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6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弗学,不知其善也( )
(2)教然后知困( )
(3)君子学必好问( )
(4)然后能自反也( )
7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
B.教者必知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7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答案】69.好处 困惑 喜欢 反思
70.B
71.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解析】
6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
(2)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为: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好:喜欢。
(4)句意为: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反:反思。
70.本题考查文言的一词多义。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动词,知道/动词,知道;
C.有的人/有时;
D.名词,道理/动词,说;
故选B。
7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好:喜欢;而,连词,表转折,却。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寨、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学学半
(3)不独子其子
(4)盗窃乱贼而不作
7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7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体察和认识, 乙文则是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二者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B.甲、乙两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甲、乙两文均是文末归纳出结论。不同的是,甲文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作为道理论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乙文则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后得出结论。
D.甲文的观点“教学相长”讲的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75.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72.(1)味美
(2)同“教”,教导
(3)以……为子
(4)兴起
73.(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4.B
75.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困惑的地方,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
7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教”,教导。
(3)句意: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子:以……为子。
(4)句意: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作:兴起。
7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2)重点词:与,通“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74.乙文先对“大同”社会作了纲领性的说明;然后分别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闸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对“大同”社会作总结;全文并没有运用比喻说理;
故选B。
7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在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善学也要善教。对于自身的学习,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方法,在互助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与别人的交流学习中,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学会帮助同学,根据“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同学其实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点睛】
【甲】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齐有善相①狗者,其邻假②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 “此良狗也。其志在獐③、麋④、豕⑤、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⑥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节选自《吕氏春秋 士容》)
【注释】①相:观察,识别。②假:凭借,这里有“请,托”的意思。③獐(zhāng):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④麋(mí):鹿。⑤豕(shǐ):猪,这里指野猪。⑥桎(zhì):脚镣,这里用作动词,“捆绑”的意思。
7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吃。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7.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8.语段[甲]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分析。
79.两个语段的主题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6.C
77.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 (千里)马啊!
78.托物寓意。语段[甲]以“千里马”喻人才,以“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79.[示例一]相同。语段[甲]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语段[乙]中邻居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大材小用,埋没了良狗的真正才能。两个语段都讽刺了用人者不能识别人才的真正才能,浪费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示例二]不相同。语段[甲]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造成了千里马“死于槽枥之间”的命运,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语段[乙]中邻居虽知确为良狗,但是不能物尽其用,大材小用,禁锢了良狗的真正才能,鞭挞了用人者不能知人善任,用非所长、浪费人才的行为。
【解析】
76.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C.“食之不能尽其材”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喂养;
故选C。
7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其,难道,表反问语气;无,没有;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78.考查对写作手法理解掌握。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79.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全面把握两文的内容和主旨,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甲文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遭遇的同情,对“食马者”(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主要写的是邻居托擅长相狗的人找到一条“良狗”,但却不知道怎么让“良狗”捉鼠,不能识别“良狗”的真正才能。若答相同,可从不能物尽其用,合理利用人才的角度作答。若答不相同,可从甲文侧重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之情,乙文侧重表现对邻居识才,却不能使其得到合理利用的鞭挞这一角度作答。
示例一:相同。甲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乙文中邻居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说明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两文都讽刺了用人者不能发现人才,而是浪费、摧残人才的行为。
示例二:不相同。甲文中“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乙文中“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的内容,告诉我们邻居已经知道它确实是良狗,但是却把它的才能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讽刺了用人者不能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管燕①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②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③对曰:“士三食不得餍④,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⑤糅⑥罗纨,曳绮縠⑦,而士不得以为缘⑧。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⑨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管燕:齐人。②而:能。③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④餍:满足。⑤下宫:后房的美人。⑥糅:混杂。⑦縠:绉纱类丝织品。⑧缘:衣边上的镶嵌。⑨责:求。
8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B.马之千里者/君之所轻
C.而伯乐不常有/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D.不以千里称也/而士不得以为缘
8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B.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C.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D.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8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
83.【甲】【乙】两则材料各自侧重从什么角度谈“人才”?请简要分析。
【答案】80.C
81.A
82.而且财货是您所看轻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重点有:之,取独;所轻、所重,所看轻的、所看重的,译为名词;判断句式。)
83.甲文写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侧重写人才不被重视的原因。乙文写管燕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却不能善待别人,所以关键时刻没有人为他效力,侧重写不重视人才的后果。
【解析】
80.A.代词,它,指马\语气副词,难道;
B.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两项都表示转折的连词,却;
D.介词,凭借\介词,把。
故选C。
8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根据句意“您不肯把您所看轻的财货送给予士人,却要求士人以他们所看重的死为您效劳,这不能说‘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啊!”可知,“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与“非士易得而难用也”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要停顿;而“君不肯以所轻与士”与“而责士以所重事君”又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也需要停顿,所以合理的停顿是: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故选A。
8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且:而且;君之所轻:您所看轻的,之:助词无实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重:所看重的。
8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相关内容分析解答。
甲文从“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食马者的表现可知,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再根据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所以甲文侧重写人才不被重视的原因。
乙文从“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可知,写管燕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却不能善待别人。再根据“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可知,所以关键时刻没有人为他效力,完全是管燕不重视人才的后果。所以乙文侧重写不重视人才的后果。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管燕得罪了齐王,便对他的左右亲近说:“你们有谁能为我到诸侯中去奔走一番呢?”左右亲近没有一个人回答。管燕伤心地流着泪说:“可悲啊!士人为什么那样容易得到,却这样难以使用啊?”田需回答说:“士人在您这儿一日三餐还吃不饱,您养的鹅、鸭,饲料却吃不完;您的后宫仆妾穿着都是绫、罗、绸、缎,而士人想用它们做个衣上的沿边儿也不可能。而且财货是您所看轻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您不肯把您所看轻的财货送给予士人,却要求士人以他们所看重的死为您效劳,这不能说‘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啊!”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别。③: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
8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才美不外见 见:
(3)使人问其故 故:
8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王以和为诳
B.其真不知马也 吾非悲刖也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奉而献之厉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8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三处断句。
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8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8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84.(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3)故:原因
85.B
86.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87.(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88.《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解析】
8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3)句意:派人问他原因。故:原因。
8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以:介词,用/动词,认为;
B.也:语气助词,啊/语气助词,啊;
C.之:助词,的/代词,它;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B。
8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继位”是一件事,作状语;“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是卞和的行为;“三日三夜”说明哭的时间之长;“泣尽而继之以血”说明哭得悲伤程度。故断为: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8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且,犹、尚且;等,相同、一样;安,怎么;求,要求。
(2)重点词:悲,感到悲伤;题,被判定;名,说成;诳,欺骗。
8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只能得出“天下无马”的结论。因食马者的无知彻底埋没了千里马的才华,作者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饱含深深的无奈。
乙文中,根据“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可知,厉王及武王不识玉,把卞和施以酷刑。致使卞和“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即把宝玉看为石头,把忠贞的人看为说谎的人。本文以理喻理,说明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就会像把宝玉看作顽石一样,造成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结局。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两文主题的相似之处即可。
【点睛】
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驾驭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字形(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2字形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2字形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名著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4名著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4名著阅读二-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