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77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77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77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古代,只有极少数高雅、旷达、睿智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是,今天每一个沉浸于元宇宙中的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境界。千百年来,人们所能想到的视听之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泛地为人们所感知。
这一切何以可能?直接的原因是技术进步,背后则是对所谓人性的极度满足。近代以来,人们总体倾向于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物,而非理性主义的反拨和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使得人们更多地将原始的、感性的欲望理解为人性。结果,对所谓人性的满足、迎合成为技术创新的标尺,一切工具合理性似乎都指向和服务于人性。无论多么复杂、先进的技术装置,迟早都会出现“傻瓜”型的“人性化”操作;一切抽象系统的构造,最终都以感性满足的方式显现出来。元宇宙就是如此。它是包括区块链、5G、人工智能、3D、VR/AR/XR、脑机接口等目前人类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基于一个人人都喜欢沉浸式感性满足的人性假设,为各种复杂的、常人无法洞悉奥妙的数字构造穿上感性或曰人性的外衣。
但是,现代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人性,却未必能够带来人性的解放,事实正在走向反面。借用尼采的说法,人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所谓的“人性的,太人性的”问题。
第一,虚拟世界依靠“游目骋怀”方式满足人性的感性欲望,不仅很大程度封存人们对原初现实的体验,也日渐封存了人类扩展真实的“星辰大海”的外延性的愿望,使人们日益“宅”“卷”在虚拟的意向性世界中。这也正是《三体》作者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
第二,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自以为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其实恰好相反,资本与工具理性的结盟不仅“长君之恶”,而且“逢君之恶”(《孟子·告子下》)。大数据、算法比我们自己更能监测和理解自己的感觉。我们为之惊叹的“人性化”不过是算法的结果。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说,人性的满足不过是一种“投喂”;从更高层面来说,人性的满足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牵引与控制,是一种温柔的绑架,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浑然不觉地成瘾、沉湎。
第三,在感受力被数据化和技术加强的情况下,人自身的现实感受力、表达力反而在下降,反智和愚钝化的现实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晰。赫拉利所谓“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等判断,与马克思的警示如出一辙:“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元宇宙的出现将把这种状况推向极致,其中最值得我们沉思的悖论就是:人的愚钝化恰恰是所谓人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沈湘平《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绘的“极视听之娱”的境界。
B.元宇宙的出现是人类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技术迎合人原始、感性欲望的表现。
C.刘慈欣反对发展“元宇宙”的重要原因是虚拟世界降低了人的现实感受力和表达力。
D.虚拟世界能帮助人们获得沉浸式的感性体验,说明人们已经驾驭和支配了工具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充满思辨色彩,指出元宇宙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存在“太人性”的弊端。
B.文章对元宇宙解放人性的局限性的剖析,是以作者对元宇宙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认识为前提的。
C.文章引用尼采、赫拉利、马克思等人的说法,意在为相应的观点提供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D.文章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先由古文引出话题,再分析原因,然后分点阐释、深入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宇宙让人们“极视听之娱”,但这可能是一种温柔的绑架,使人们越发沉湎于虚拟世界,不愿向外探索。
B.技术进步伴随着一些不确定的风险,作者引导人们思考技术进步带来的隐忧,防止迷失自我。
C.数字化技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意蕴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又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面临新的悖论。
D.与原初现实相比,虚拟世界能给人以更丰富、细腻的感性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到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那些石头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就跟随他们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炮声隆隆,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身临其境。胡老师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起来。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兵团人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在命题作文前,他常常给我们讲故事,然后望着窗外随机给我们出作文题,比如《苦泉水》《矿山人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门前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所以他讲了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于是在一次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胡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他讲到清朝人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来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经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杨树。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舒展。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那圆圈越挖越深,出现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春季的胜利渠水冰冷刺骨,但是喝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胜利渠冬天是枯水期,各家各户储存的冰也没有了,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的苦泉水了。
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大家围着那已经躺倒的胡杨树一圈又一圈地跑,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不一会我们就满头大汗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 (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老师听到学生说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的甜水灌溉胡杨,眼眶有些红,这处神态描写展现了胡老师当时复杂的心情。
B.小说略写胡老师如何争取把胡杨树移到山前,详写他带学生下山看移树的过程,情节剪裁精当,突出叙述的重心,错落有致。
C.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通过学生的口吻讲述,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从光秃秃的山开始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借客观环境传达同学们强烈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5.小说以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6.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胡杨树”,有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今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
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骂霸先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北门,入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顗,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且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檄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曰:“今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馀亲党,一无所问。”
注: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 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B. 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8.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头城:本是孙权依清凉山石壁所修建的一处军事要塞,后在广义上可作为南京别称。
B.戎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南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
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D.刺史:职官,“刺”指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汉成帝时改称州牧,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
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
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
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5分)
(2)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次韵奉答廖袁州怀旧隐之诗
黄庭坚
诗题怨鹤与惊猿①,一幅溪藤照麝烟。闻道省郎方结绶②,可容名士乞归田。
严安③召见天嗟晚,贾谊归来席更前。何况班家有超固,应封定远勒燕然。
[注]①怨鹤惊猿: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②结绶,指佩系印绶,即谓出仕为官。③严安,元朔元年,以故丞相史上书。武帝召见,恨相见之晚,遂拜郎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歌标题来看,这是作者用廖袁州怀旧隐诗歌的原韵敬答相和的一首诗。
B.廖袁州厌倦官场,歆慕山水,想要过焚香静处的恬淡生活,并曾写诗明志。
C.诗人告诉廖袁州时代清平、朝廷圣明,名士可以选择回归田园过隐居生活。
D.全诗用典广博、格律严谨、意蕴丰厚,较典型地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风格。
12.诗人借本诗向廖袁州传达了哪几层意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1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 。
(2)《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 , ”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临安春雨初霁》中描写了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是“ , ”。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 。”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象的句子是:“ , ,人至不去。”
(7)《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8)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曾一仰一俯,其中“俯”时看到景象是: 。
(四)课内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7小题,7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鲍照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不愿哀声叹气,只能借寥寥数语排遣忧怀,徘徊不前,这种如梗(gěng)在喉的哀痛,使《拟行路难》一诗更显俯仰低回,含蓄蕴藉(jiè)。
B.赤着膊、瘦伶(līng )仃的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我是虫豸( zhì)”,还是给碰了五六个响头,遭了瘟般地回到了土谷词。
C.端午日,茶峒的小孩额角上都用雄黄蘸(zhàn)酒画了“王”字,翠翠坐在门口用粽(zòng)叶编蚱艋、蜈蚣玩,听到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不禁想起了二老傩送。
D.《种树郭橐驼传》寓意深刻,因事明理,针砭(biān)时弊,作者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将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zhù)”的创作态度。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逮奉圣朝 逮:及、至 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B. 列作其次 次:旁边 亦遂增胜 胜:美
C. 微风鼓浪 鼓:激荡 或执杖而耘籽 耘:除草
D. 字而幼孩 字:养育 辍飧饔以劳吏 飧:早饭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引以为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大类女郎也 有类橐驼者
C.硿硿焉 微波入焉
D.徐而察之 早缫而绪
17. 下列选项中对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事不目见耳闻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
⑤乳二世 ⑥群贤毕至 ⑦乐琴书以消忧 ⑧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⑨名我固当
A.①④/②⑧/③⑥⑦/⑤⑨ B.①④/②⑤/③⑦/⑧⑨/⑥
C.①④/②⑧/③⑦/⑤⑨/⑥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⑨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古之人不余欺也 复驾言兮焉求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遂见用于小邑
C.妪,先大母婢也 余是以记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 苟有能反是者
1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B.束发:古代男孩15岁成童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C.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D.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 鲁迅写了很多篇小说,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都被收入到《呐喊》这部小说集里,另外,还有《彷徨》《故事新编》,一共是三部小说集。
B.《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撑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借此描绘湘西地区的宁静生活和淳朴民风。
C.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D.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楷书作品《乐毅论》《黄庭经》等被称为“书之圣”,《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9分)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 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 ,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 ,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C.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D.苹果尽管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7分)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 甲 ,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没有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 乙 ,还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②中“唯有……才……”不可改为“唯有……就……”。
B.④中“红利”是形象的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⑤中画波浪线语句不可删除,它表达了本段核心话题。
D.⑥用“这”复指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25.请在文中甲、乙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
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下期初语文试题答案
1.B 2.C 3.D
4.C
5.①统领全文,交代南坡寸草不生的恶劣生活环境,创设小说的故事背景。
②作为行文线索,围绕树展开写作文、讲故事、移胡杨等情节,集中紧凑。
③展现特定环境下胡老师的感受,突出其关心学生、仁爱无私的美好情操。
④寄托“我”对老师的怀念,对精神故乡的向往,体现作者唤醒生命意志的愿望。
6.①胡杨树是戈壁的特色植被,在寸草不生的天山南坡,能遮阴避暑,供人休憩。
②胡杨树象征南坡被旷野风沙尘封已久的顽强生命意志,是戈壁生命力的代表。
③胡杨树象征人的精神寄托,是“我”和同学的心灵归宿,是原始的精神故乡。
④胡杨树象征胡老师高大伟岸、挺拔的形象,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与关爱。
7.A 8.B 9.C
10.(1) 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
(2) 陈霸先认为程灵洗非常重义气,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
【参考译文】
当初,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消灭了侯景,王僧辩居住在石头城,陈霸先居住在京口,王僧辩推心置腹地对待陈霸先,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有什么罪,为什么突然就废了他?我和王公僧辩共同处于先帝托孤的重臣的地位,而王公现在改变主意,对外依附戎狄之邦,不按次序扶立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正好这时有人来报告,北齐军队进行大调动,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进犯。王僧辩派江旰通知陈霸先,让陈霸先有所戒备。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壬寅(二十五日),陈霸先召集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一起谋划这件事。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派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直逼石头城,陈霸先自己率领骑兵、步兵与他们会合。当天夜里,各路兵马都出发了,召来杜棱随军同行。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甲辰(二十七日),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就大骂陈霸先:“今天我们造反,事到临头,已经无法挽回了,生死关头必须作出决断,你拖在后面,还想存什么念头?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留在后头就能免去砍头吗?”陈霸先说:“侯安都责怪我呢!”于是进兵。侯安都到了石头城的北门,从城墙进入,众人随着他入城,一直进到王僧辩的卧室。陈霸先的队伍也从南门攻入了。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儿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了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遇到儿子王顗,父子二人率领身边几十人苦战,力竭不敌被抓住。陈霸先问道:“我有什么过错,你想和北齐军队一起来讨伐我?”而且还问:“北齐军队来犯,你为什么全无戒备?”王僧辩说:“派你扼据建康的北门,怎么说我对北齐军队没有戒备?”当天夜里,陈霸先把王僧辩父子两人绞杀了。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所部将士来救王僧辩,在石头城西门奋力苦战,兵败。陈霸先派使者前去招谕他,过了很久,他才投降了。陈霸先认为程灵洗非常重义气,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乙巳(二十八日),陈霸先发布檄文,通告朝廷内外,列举王僧辩的罪过,并且在檄文中还说:“我今天要讨伐的,只是王僧辩父子兄弟,至于其他王氏亲戚党羽,一概不加问罪。”
11.C
12.①当朝圣明,劝说廖袁州不要归隐;②建功立业要趁早,不要虚度年华;③对廖袁州的信任和期许。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3)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5)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6)(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7)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8) 俯察品类之盛
(四)课内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7小题,7分)
14. D A 唉声叹气 , 如鲠在喉;B 伶仃líng ,土谷祠;C为“蚱蜢”。
15. D 飧:晚饭
16. B 好像、类似。A名词,酒杯/动词,喝酒; C形容词词尾/兼词“于之”;D表修饰/代词,你们的。
17.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①④动词使动用法,②⑧名词作状语,③⑦形容词意动用法,⑤⑨名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18. A 都是 宾语前置句。 B状语后置/被动,C判断/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省略(状后),即“反(于)事者”
19. 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太子指皇位的准继承人,不一定是君主的嫡长子。
20.A 《祝福》被收录在《彷徨》中。
21.C 22.B 23.D
24.C
25.(1)表面看是技术因素 (2)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
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课内基础知识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