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19 长江经济带(教师版)
展开热点19 长江经济带
区域划分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主要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河运优势。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理论上可以通航万吨河轮,运量比铁路大,价格也比铁路低。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流域面积广阔,不仅有赣江、汉江、湘江等支流,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其产品和服务。长江经济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江流域内出现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下表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109元)
土地类型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
2000年
11083.78
51492.74
6208.16
6622.55
23.02
75430.25
2005年
10970.50
51555.02
6182.35
6795.31
22.77
75525.96
2010年
10884.41
51577.76
6172.96
6836.91
22.99
75495.03
2015年
10745.78
51424.89
6176.21
6954.05
22.97
75314.91
1.表中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逐年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 )
A.长江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 B.人工养殖导致水产品产量增加
C.加强了河流的治理,防洪能力提高 D.长江上游植树造林和中游退田还湖
2.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推测下列属于高供给区的是( )
A.贵州中西部 B.长江三角洲 C.长江流域上游 D.江苏和安徽北部
【答案】1.D 2.C
【解析】1.长江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应下降,A错误;人工养殖导致水产品产量增加,只是水产品增加,不是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增加,B错误;加强河流治理,防洪能力提高,主要使长江的洪涝灾害威胁降低,C错误;长江上游植树造林,中游退田环湖等政策增加水域面积,能够增加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D正确。故选:D。
2.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多的是林地,占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最大的是长江流域上游地区,C符合题意;贵州中西部,主要是岩溶地貌地区,地表崎岖,土壤贫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差,A错误;江苏和安徽大部分都属于长江三角洲,且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该地区林地、耕地、草地和水域较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会属于高供给区,BD错误。故选C。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要内容的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下图为长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沪汉蓉高铁各区段运行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渝万高铁与沪宁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技术水平 D.人口密度
4.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在于(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资源丰富 D.历史悠久
【答案】3.B 4.A
【解析】3.渝万高铁所经地区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沪宁高铁所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两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确;两高铁所线地区气候差别不大,A错;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差别不大,C错;人口密度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D错。故选B。
4.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因此腹地广阔是其独特的优势,A正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地区交通都较为便利,B错;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不是其独特的优势,C、D错。故选A。
舟山群岛海岸线长2440多千米,是我国岛屿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深水岸线长达280km.舟山港,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要冲,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的重要节点。舟山港已与36个城市实现海铁联运业务(即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结合起来的物流运输模式)。舟山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具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2005年舟山港深水港开港运营。下图为舟山港周围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舟山群岛筑港的突出优势最可能是( )
A.港口吃水深,冬季封冻 B.航道直,夏秋季风浪小
C.全为深水港湾,湾阔水深 D.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
6.与上海、广州等港口相比,舟山港能够成为自由贸易港试验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成本和开发程度低 B.经济腹地较大
C.远洋运输更便利 D.开发历史悠久
7.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 )
①有利于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②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有利于加强东西部地区沟通④不利于东部地区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5.D 6.A 7.C
【解析】5.由所学知识可知,舟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暖,港口无冰封期,A错;舟山群岛航道较为弯曲,位于季风区,夏季风浪大,B错;由材料信息“舟山群岛海岸线长2440多千米,是我国岛屿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深水岸线长达280km”,说明舟山深水港湾多但也有浅水湾,C错;舟山群岛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要冲,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较长,D正确。故选D。
6.由所学知识可知,舟山相对广州和上海地价更低,开发成本和程度较低,A正确。相对广州和上海,舟山港开发较晚,经济腹地较小,远洋运输不具有优势,B、C、D错误。故选A。
7.通过材料可知,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因为有铁路向中西部地区的延伸,使得舟山港的经济带动作用不仅仅存在于港口所在城市的附近,还可以拉动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海铁联运扩大了舟山港的经济腹地,①正确;海铁联运能够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铁路经过中西部地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②错,③正确;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相比于以前单纯的海运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增加就业机会,④错;①③正确,故选C。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有(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水能资源丰富 ④土地价格较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
B.“两翼”中的“北翼”是指沪瑞通道
C.“三极”是指上海、南京和武汉
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10.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B.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C.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D.发挥上海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引领作用
【答案】8.C 9.A 10.D
【解析】8.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优势是资金丰富、人才众多、创新能力强、劳动力需求大,海陆交通便利,外向经济发展;而成渝经济区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自然资源丰富,土地价格较低;综上述,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有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丰富 ,土地价格较低,②③④正确,C正确。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地带,成渝城市群位于内陆地区,交通不如长三角城市群发达,①错误,ABD错误。故选C。
9.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轴”是指长江黄金水道,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A正确。“两翼”中的“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B错误。“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C错误;“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A。
10.由材料信息“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可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可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可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上海作为经济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上海不是政治中心,综上所述,AB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江苏省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安全环保提升和智能化改造。环太湖、沿江、沿运河等区域的落后冶炼产能退出和搬迁,在沿海地区布局精品钢基地。下图为江苏省沿海三大钢铁基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沿海地区承接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源更丰富 B.能源更充足 C.运输更便捷 D.市场更广阔
12.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主要是为了( )
A.扩大钢铁总体产能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D.安置农村剩余劳力
【答案】11.C 12.B
【解析】11.据图可知:沿海地区港口众多,海运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运输,C正确;海水不能直接使用,沿海地区水资源状况和江苏其他地区差别不大,A错误;江苏省内矿产资源不足,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均需从外地运入,B错误;钢铁工业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市场,据材料可知钢铁基地均是位于江苏省内进行转移,市场并不更加广阔,D错误。故选C。
12.由材料可知:江苏省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安全环保提升和智能化改造,在沿海地区布局精品钢基地。由此可以推测:钢铁企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主要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B正确;环太湖、沿江、沿运河等区域的落后冶炼产能退出和搬迁,不是为了扩大钢铁总体产能,更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精品钢,A错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无关,且精品钢基地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D错误。沿海精品钢基地的建设可能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C错误。故选B。
研学旅行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知识、增长经验为目的的旅游教育。研学旅行基地是研学旅行过程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其分布深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图为2018年年底我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分布及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冷热点分布反映省级行政区间研学旅行冷热度对比状况,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个数是重要指标。
13.影响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密度②人口结构③自然资源④经济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某研学小组提出的下列区域差异化建设措施合理的是( )
①浙江-基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业发展案例②江苏-基于水能资源开发的能源安全案例③贵州-基于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地质考察案例④云南-基于小桥流水村落的水乡文化案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D 14.A
【解析】13.由研学旅行基地的热点区域在东部,大部分人口分布在热点区域,冷热程度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可推测出其影响因素包含地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①④正确。自然资源的概念范畴很广,部分自然资源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但部分自然资源如水能、金属矿产等却呈现西多东少的空间特征,与题意不符,③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式的旅游教育,但据图可知其在当下很多省份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远远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程度,只有经济和发展条件许可的部分人口参与,因此与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关系不大,②错误;故选D。
14.研学旅行的案例开发应体现区域特色,江苏地处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水能缺乏,②错误。小桥流水村落体现江南水乡风情,而云南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数地区地形崎岖,地表水比较匮乏,④错误。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发达,贵州多喀斯特岩溶地貌,①③正确;故选A。
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强,反之,则联系越弱。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省域尺度密度图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由交通流、信息流密度图可知( )
A.长江经济带交通与信息流网络均处于强连接状态
B.上海与重庆的交通、信息联系显著
C.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开始形成以重庆为核心的次级融合区
D.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一体化进程较快
16.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下列举措最迫切的是( )
A.推动中西部地带基础设施建设 B.积极培育各省会城市中心地位
C.加快区域产业同质化发展步伐 D.发挥中西部辐射带动功能
【答案】15.C 16.A
【解析】15.根据图例强弱变化可知,强弱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交通流,弱连接范围较广,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不是均处于强连接状态,故A错误;根据图例强弱变化可知,与上海交通、信息联系最为显著的是江苏,非重庆,故B错误;根据图例强弱变化可知,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湘、渝、黔、川、滇等省,特别是信息流,明显地看出重庆地位非常突出,与其他节点联系较强,是仅次于上海的次级融合区,故C正确;分析交通流和信息流两幅图可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进程较快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东部地区,故D错误。所以选C。
16.从交通流和信息流两幅图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交通流联系强度不如信息流强,说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迫切任务,故A正确;我国各省会城市,其中心地位早已确定且在不断发展,不是最迫切的举措,故B错误;产业多元才能因地制宜,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区域一体化,并不是要求产业同质化,故C错误;就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实际发展状况,东部发展较快,中西部发展较慢,要发挥的是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而非中西部,故D错误。所以选A。
我国正在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把未来的长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千帆竞渡”的生态走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多种功能并兼顾环境效益,一方面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三峡库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下图为三峡库区月平均降水量和三峡水库月平均水位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三峡水库每年5-9月保持低水位不是因为( )
A.伏旱天气,长江流域降水量小 B.河流含沙量大,减少水库的淤积
C.处于主汛期,腾出库容防洪 D.增加下游泥沙来源,防止三角洲海岸线后退
18.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影响是( )
A.大坝下游泥沙淤积增加 B.增大下游水量供给
C.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D.流域内水土流失减轻
【答案】17.A 18.C
【解析】17.我国是季风气候,夏季是雨季,是长江的汛期,下游地区容易受到洪灾的严重威胁。以防洪为首要目的的长江三峡水库,在汛期来临前,需大量排水来降低水位,以腾出防洪库容;降水量大,水土流失量大,河流含沙量大,减少水库的淤积;增加下游泥沙来源,防止三角洲海岸线后退,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5-9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大,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18.水库蓄清排浊,放水输沙会使大坝下游的泥沙淤积减少,A错误;对下游水量供给变化不大,B错误;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D错误;蓄清排浊,放水输沙可以腾出水库库容,使得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C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下图示意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位置。
(1)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说明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
(2)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分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
(3)推测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答案】(1)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便于接受产业转移;环境容量更大;产业基础更好;交通条件更优越。
(2)地价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大。
(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解析】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城市带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从图示和材料可知,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空间距离较近,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区域范围更广,环境容量大;产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条件更加优越。
(2)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经济发展较落后,土地租金更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区域开放程度较低,城市开发空间潜力大。
(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原来的农业用地将逐渐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随着农业人口迁移到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迅速崛起,第三产业附加值更高,最后第三产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故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将变化可表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者能否协调发展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上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否协调发展,国际公认的较合理水平为1.4~1.5,小于比值为滞后城市化,反之为过度城市化。下图为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分析示意图。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对成都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要求。这是成都城市定位的重大提升,也是国家赋予成都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01家。成都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下图为成渝经济圈的城市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时期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推测2001~2005年成都出现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答案】(1)1978~1995年,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比值小于1.4,属于滞后城市化;
1996~2000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4~1.5,属于协调发展期;
2001~201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超过1.5,属于过度城市化。
(2)问题:就业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
原因:工业化水平低,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激增。
(3)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工农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快;对外开放程度高;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解析】本题以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分析为背景,考查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问题。注重对学生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同时,通过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发展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注重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1)根据文字材料和图上的数值可知,成都市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1978~1995年小于1.4,1996~2000年为1.4~1.5,2001~2012年大于1.5。故1978~1995年,属于滞后城市化;1996~2000年,属于协调发展期;2001~2012年,属于过度城市化。
(2)根据材料可知,2001~2005年成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超过1.5,属于过度城市化。城市人口激增而工业化水平偏低,容易导致就业难、住房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城市化问题。
(3)根据材料二:“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说明成都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说明成都市发展迅速;“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01家”说明对外开放程度高;“成都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说明成都市的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淮河(如图所示)流城内有些地市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基地,有些地市是矿产资源富集地,有些地市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整个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203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涵盖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湖北五省的25个省辖市和4个县(市),人均GDP约为4623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简析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的地理背景。
(2)指出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产生的有利影响。
(3)相对长江,分析淮河发展水运的不利自然条件。
【答案】(1)地理区位不同,气候、矿产等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工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交通走廊地带,有利于开展协作;流域上、中游的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
(2)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协作,促进整个流域生态建设。
(3)淮河水量较小、通航里程较短;淮河下游天然或人工河道较窄,不利于实现河海联运。
【解析】本题以淮河流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发展背景、条件,河流航运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的综合思维能力。
(1)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的地理背景,可从地理区位、资源条件、工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流域整体性等角度分析回答。淮河流域各地理区位不同,气候、矿产等资源条件有较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工农业发展也有差异;交通走廊地带,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开展协作;从流域整体来看,流域上、中游的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
(2)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大方面进行说明。据材料可知淮河生态经济带包含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的地区,这些地区开展协作可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并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协作会促进整个流域生态建设。
(3)分析发展水运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水量、流速、河道状况等方面。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流速都较慢,都有利于开展航运,但淮河较长江水量小、流程短、河道窄,通航里程较短,不利于实现河海联运。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km2,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长江经济带拥有三个国家级城市群,指出其名称。
(2)从区域空间尺度角度,说明乙城市群与A、B、C三省的关系。
(3)从区域空间尺度角度,说明上海市、丙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的关系。
(4)从区域空间尺度角度,分析上海与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甲为成渝城市群;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丙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乙城市群覆盖A、B、C三省各一部分区域;乙城市群的空间尺度与A、B、C三省的空间尺度存在重叠关系;乙城市群与A、B、C三省属于不同空间尺度。
(3)上海市空间尺度最小,隶属于丙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空间尺度最大,包括丙城市群和上海市。
(4)上海市为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上海市的发展可以带动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海市可以为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区域提供资金和技术;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促进上海市的发展;丙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为上海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的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条件,难度中等。
(1)读图即可判断三大城市群。甲为成渝城市群;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丙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读图可知,乙城市群与A、B、C三省在空间上具有重叠关系,乙包含ABC三省的部分地区,属于不同的空间尺度。
(3)三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上海市空间尺度最小,长江经济带空间尺度最大。上海市空间尺度最小,隶属于丙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空间尺度最大,包括丙城市群和上海市。
(4)三者中,上海市属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并城市群和长江经济核心带提供资金和技术,上海的发展可以带动丙城市群和长江经济核心带的发展。同时丙城市群和长江经济核心带能反作用给上海,促进上海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上海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相互促进发展。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2020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在浙江省召开,国内外专家围绕“数字经济在绿色发展中的创新引领”等命题进行了交流。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优势所在,依托高校和阿里巴巴生态产业链,搭建电商产业园,积极发展智慧电子商务。图为杭州都市圈示意图。
材料三 产业同构化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在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的演进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产业同构化水平用分工指数衡量,取值范围在0~2之间,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差异程度越高。产业同构化影响产业合作。下表为长三角地区分工指数。
地区
上海—江苏
上海—浙江
上海—安徽
江苏—浙江
江苏—安徽
浙江—安徽
分工指数
0.59
0.65
0.70
0.48
0.48
0.51
(1)简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地理背景。
(2)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发展的一张“金名片”,简析杭州发展智慧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
(3)简述浙江与苏、沪产业同构化特点,试从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角度,提出解决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化问题的合理建议。
【答案】(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规模开发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影响可持续发展;局部地区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环境问题较严重。(任答3点)
(2)靠近上海,有利于承接上海数字经济的辐射;电商产业发达,大数据、云计算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人才优势明显,创新动力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优良。(任答3点)
(3)特点:浙江与苏、沪产业差异程度总体较低;浙江与上海产业差异程度更高。(任答1点)
建议:增强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延长产业链;企业重组并构,扩大生产规模;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任答2点)
【解析】本题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区位优势和发展措施,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城市密度大,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大规模开发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影响可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资源匮乏,工农业发展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规模开发,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湖泊等湿地萎缩,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
(2)据材料可知,“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优势所在,依托高校和阿里巴巴生态产业链,搭建电商产业园,积极发展智慧电子商务”。电商业发达、且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的一张“金名片”,大数据、云计算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丰富,创新动力强;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发达,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外开放程度高;再次该区域民营经济发达,营商环境优良,材料中“数字经济是杭州都市圈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优势所在”,说明国家政策支持。(任答3点)
(3)据材料可知,“产业同构化水平用分工指数衡量,取值范围在0~2之间,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差异程度越高”。读取表中信息,浙江、江苏与安徽的分工指数分别为0.48、0.51,其产业同构化差异较小;浙江与上海分工指数为0.65,产业同构化差异程度更高。产业同构化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在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的演进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区域产业同构化,导致区域各城市之间职能分工不清,同质竞争现象严重,产业竞争加剧,技术创新不足,所以应当依据各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增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大企业兼并和重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本区域明显不占优势的产业,加强产业外迁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20 世界能源安全(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20 世界能源安全(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米的速度升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29 北京大兴机场(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29 北京大兴机场(教师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33 新能源汽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33 新能源汽车(教师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