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冲刺专题12《种群与群落》(含详解)
展开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之核心考点
[重温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
核心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一、要点整合
1.理清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提醒 (1)误认为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一定会越来越大: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理清调查种群密度的2种方法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
3.理清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提醒 (1)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①λ>1:种群密度增大。
②λ=1: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③λ<1:种群密度减小。
(2)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但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考向设计
设计1 围绕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考查理解能力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故A项错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项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不存在K值,无环境容纳量,故C项错误;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项错误。
2.(全国Ⅱ,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3.(合肥质检)某草原生活着黑线姬鼠、鹰等种类繁多的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140 hm2)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hm2)。进一步调查发现了黑线姬鼠的标志物有脱落的现象,则上述估计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若年初时黑线姬鼠有10 000只,年末时有11 000只,其中新出生2 000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另外1 000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鹰大量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数量减少,该草原群落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100 偏大 (2)20% 死亡和迁出 (3)不变
设计2 围绕种群的数量变化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4.(全国Ⅰ,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在由甲点到丙点过程中,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更新能力更强,可实现持续发展。
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
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答案】 D
核心考点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要点整合
1.区分2个概念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提醒 丰富度是物种组成的衡量指标。
2.图示4种种间关系
3.明确群落的两种结构
项目 | 垂直结构 | 水平结构 |
现象 | 分层现象 | 常呈镶嵌分布 |
决定因素 |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
提醒 (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①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4.从“4”个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二、考向设计
设计1 围绕群落结构与演替考查理解能力
1.(2014·新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2.(2015·全国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的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更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3.(山西实验中学二模)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答案】 D
设计2 围绕群落结构与演替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4.某弃耕农田上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年 数量 植物类别 | 1 | 4 | 15 | 25 | 40 |
草本 | 28 | 27 | 26 | 30 | 34 |
灌木 | 0 | 3 | 4 | 12 | 19 |
乔木 | 0 | 0 | 0 | 14 | 23 |
总计 | 28 | 30 | 30 | 56 | 76 |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该地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植物类别中可判断出A项正确;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项正确;样方法应随机取样,C项错误;结构复杂的群落一般都包含了四种种间关系,D项正确。
5.(日照一模)植被恢复是遏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退耕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退耕时间(年) | 1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1.41 | 1.75 | 2.46 | 3.04 | 1.36 | 1.27 | 1.18 | 1.36 |
(1)调查该退耕地植物________________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顶级阶段主要由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物种的分层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气候、土壤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详解),共10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冲刺专题15《生物技术实践》(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冲刺专题15《生物技术实践》(含详解),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冲刺专题14《实验与探究》(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冲刺专题14《实验与探究》(含详解),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