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第1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第2页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中考真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2(八年级上册+下册),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教读与课标古诗词曲鉴赏八年级上册13.野望(统编教读,课标无)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2019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B.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2)(2019广州)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3)(2019广州)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14.黄鹤楼(2021全国考情:北京、十堰、鄂州)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2019梧州)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 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2)(2021北京)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2分)(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4)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5)(2021北京)《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6)(统编教材设问)《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5.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2020遵义)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2)(2020遵义)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4分)  (3)“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颇费心思。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让答题者能锁定答案。(2分)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D.。(4)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16.渡荆门送别(统编教读,课标无)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020十堰)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2分) (3)(2019百色)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17.钱塘湖春行(2021全国考情:云南省卷)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2020朝阳)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颔联所写的画面。(2分)  (3)(2021云南省卷)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分)  (4)(2021云南省卷)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2分)  (5)(统编设问改编)《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谈谈你的理由。①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②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③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④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18.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分)  (3)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2分)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5)(统编设问改编)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谈谈你的想法。  19.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2020鄂州)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 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2)(2019海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3)(2019湘潭)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2分)  (4)(2020鄂州)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分)  (5)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3分) 20.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2019衡阳)“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和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分)(2)(2020广元)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3分)   (3)“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4)(2020广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1.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2019淄博)阅读上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3分)()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2分)  (3)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2分)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4)(统编设问改编)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2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021全国考情:常德 )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2021常德)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2)(2021常德)下片中的“”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1分)(3)(2020衡阳)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2分)  (4)(统编设问改编)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2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简要分析。(2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八年级下册24.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以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失败时苦闷、绝望的心情。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男子与女子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和他们婚礼的盛况。(2)(2020陕西)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2020陕西)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   25.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2分)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2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2019北京)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3分)(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3)请对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作简要赏析。(2分)   27.石壕吏(统编教读,课标无)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下面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其中诗的前四句写了“致词”的由来,同时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渲染出悲愤的气氛。C.“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的“急”表明战事紧急,突出了老妇积极应征,主动为战争出力的爱国之情。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诗人用只和老翁告别的场景暗示老妇已经被捉走,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2)这首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一群孩童欺侮的愤懑与无奈。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3)请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赏析。(3分)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2分)   (5)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2分)①“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1分)②“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1分)29.卖炭翁(2021全国考情:百色)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2021百色)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2)(2021百色)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4分)   (3)(2020河南)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4)白居易的《观刈麦》里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它与《卖炭翁》的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并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13.(1)(3分)C【解析】C项“返”“归”写的是诗人眼见的景象,并未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且全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助。(2)(2分)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捕获的猎物回家的田园景象。(3)(3分)诗人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朋友, 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14.(1)(2分)C【解析】C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述有误,应该是“思念之情”。(2)(2分)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3)(4分)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4)(2分)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任选两点即可)(5)(3分)答案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6)《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15.(1)(3分)D【解析】D项中“‘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解释错误。“候骑”指的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理解错误,尾联中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诗人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的是诗人的达观。(2)(4分)“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3)(2分)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虚实结合、善用典故。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诗人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4)(2分)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朝廷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16.(1)(2分)C【解析】尾联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C项中“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理解不正确。(2)(2分)对偶雄伟壮阔(或:雄奇壮美)(3)(4分)示例一:颈联描写江上的美景(夜景),水中映月图(朗月映照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示例二:颈联描写江上的美景(夜景),天边云霞图(黄昏风景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如回答其他联不给分)(4)(3分)尾联由观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思乡之情。17.(1)(2分)B【解析】“乱花迷眼”是说春花初放,而未缤纷,“浅草没蹄”说的是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的样子。B项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赏析有误。(2)(2分)示例:几只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上,几只燕子正在人家屋檐落脚,在来来回回啄着泥土筑巢。(3)(2分)①王维写的是正值春天雨中的草色和桃花,花草色彩浓艳;②本诗所写的则是初春时节的花草,大地上鲜花繁多,竞相初放,小草嫩绿喜人。(4)(2分)开头对钱塘湖早春的景象作整体描写,然后由远及近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作细致的描绘渲染,最后用“最爱”直抒胸臆。(5)从“早莺”“新燕”可以很明显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色,“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①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②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③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④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18.(1)(2分)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2)(3分)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3)(2分)示例: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远离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超尘脱俗,身处“人境”也如同隐居深山幽谷。(4)(2分)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境界的高雅追求。(5)苏东坡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淡恬静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19.(1)(2分)A【解析】A项中“念家悲己”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忧国伤时”的感情。(2)(3分)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3)(2分)“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4)(2分)刻画了一位苍颜白发、愁绪满怀、为国为民而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5)(3分)“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20.(1)(2分)听觉(声音)视觉(颜色、色彩)(2)(3分)炼字角度: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修辞角度: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3)(2分)D【解析】D项与题干中《雁门太守行》中的“秋”都指塞外秋日的景象。A项中“秋意”指思归的忧愁。B项中“秋意”指朝气与活力。C项中“秋意”指诗人忧国忧民的愁思。故选D项。(4)(4分)“黄金台”指燕昭王广招天下人才,“玉龙”代指宝剑。表达了诗人对官军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赞扬,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21.(1)(3分)D【解析】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D项中“忧国忧民”的说法错误。(2)(2分)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掌权者的昏庸。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3)(2分)B C【解析】A项评论的是晏殊的《浣溪沙》,D项评论的是崔颢的《黄鹤楼》。(4)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22.(1)(3分) A【解析】A项中“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有误,“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因海上狂风骤起,无数舟船在风浪中飞奔前进的画面,也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达出来。所以此字并非描写天空的景象。(2)(1分)报(3)(2分)示例:天上云海茫茫,如波涛般起伏的白云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而那天河也好像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4)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23.(1)(2分)①夕阳西下,无法阻止,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②时光流逝、人事变更,再也无法重复。(2)(3分)示例一:意象角度:“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仗的修辞方法,把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融于诗句中,“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落去”对“归来”,对仗工整,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24.(1)(2分)C【解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因求而不得而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苦闷心情,并未有绝望的心情。C项中“绝望的心情”表述有误。(2)(2分)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3)(2分)示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25.(1)(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2分) ①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②侧面烘托对意中人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3)(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26.(1)(3分)①同是宦游人(宦游)②不舍(惜别)③豁达(乐观、积极向上)(2)(2分)C【解析】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绝不要儿女情长,泪湿佩巾”,诗人希望彼此要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怀,C项中“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表述有误。(3)(2分)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辅卫、护持、拱卫)的景象,气势雄伟,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示例二:“望”字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拓宽了诗的意境,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27.(1)(2分)C【解析】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急”字突出了老妇担心家人,迫切希望平息安史之乱的心情。C项中“突出了老妇积极应征,主动为战争出力的爱国之情”表述有误。(2)(2分)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8.(1)(3分)D【解析】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D项中“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述有误。(2)(3分)画线句子用“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因屋破而焦灼、痛惜之情。(3)(3分)示例一:“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凄苦生活。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通过“雨脚”这一形象又富有情趣的词语,写出了秋雨降临时诗人居所的惨状,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凉。(4)(2分)①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②烘托出诗人暗淡愁苦(悲哀、悲凉、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5)(2分)①安史之乱这一背景下老百姓的苦难生活②抒发诗人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29.(1)(2分)C【解析】“宫使驱将惜不得”整句意思是: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从中可以看出老翁内心不是充满希望,而是无可奈何。C项中“内心却充满着希望”表述有误。(2)(4分)示例:①“两鬓苍苍(花白)”与“十指黑”对比,突出卖炭翁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②“衣正单”与“一尺雪”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③“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④“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⑤“两鬓苍苍十指黑”与“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反衬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境遇。(“对比”的内容1分,作用1分;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3)(3分)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4)(2分)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相同之处:通过描写劳动人民反常、矛盾的心理,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试卷

    专题14 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

    这是一份专题14 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文件包含专题14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原卷版docx、专题14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暑假中考语文专题提升训练:古诗词曲鉴赏:

    这是一份2023年暑假中考语文专题提升训练:古诗词曲鉴赏,共25页。

    专题12 古诗词曲鉴赏(二)-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集训专题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12 古诗词曲鉴赏(二)-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集训专题训练,文件包含专题12古诗词曲鉴赏二-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集训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12古诗词曲鉴赏二-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集训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