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与妻书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843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与妻书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843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2.难点:理解与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与光辉的文化人格,探究其背后的精神渊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二、走近作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三、预习检测:
(一)检测句读:将第二部分去掉标点让学生断句读。
(二)检测部分有注释的字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设疑激趣:文章第一段作者说“恐汝不察吾衷”,“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请问作者的“吾衷”是什么?又是怎样言衷的?
(三)诵读策略:
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五、合作探究:
(一)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二)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为什么要诉“吾衷”?“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1)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2)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3)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4)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2.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1)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2)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活动策略:
抓住“吾衷”这一主线,逐一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也可以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六、精读品析: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做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做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做出决断的。
七、拓展延伸:
课外读方志敏的《我的中国》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了解这两位革命者“精诚之至”的情感。不妨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比较一下三位烈士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板书设计】
与妻书
林觉民
吾至爱汝
↓
儿女情长
吾衷勇于就死
↓
豪情万丈
为天下人谋永福
【教学反思】
《与妻书》为一篇千古至情之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一是作者爱国情与爱妻情相交织的深沉情感,二是作者体现出来的个人以及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文格。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产生情感的认同。此外,本文从语言上来看较为浅近,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不太大,因此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思路:
先以自学与预习检测、疑难点拨为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清大意,课堂上提出问题、疑难点拨,再进行检测与讲评,完成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
再把目标设定为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光辉的文化人格,探究作者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上。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案,共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依据原理,教学设计理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1.2* 与妻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2* 与妻书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