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
考点30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30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共13页。
1.(2021•济宁)如图是鸡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鸡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卵壳膜有两层,气室位于两层之间
B.图中③⑤⑥都具有保护作用
C.卵黄上乳白色小点①是胎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D.用探针挑可以让卵黄流出来,能证明卵黄膜的存在
【答案】C
【解析】A、卵壳膜分为内、外两层,包裹内部物质,具有保护作用,在鸟卵钝端内、外两层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A正确。
B、③系带起固定卵黄、减震的作用,⑤卵壳、⑥卵壳膜都具有保护作用,B正确;
C、卵黄上乳白色小点①胚盘内含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C错误;
D、用探针挑可以让卵黄流出来,能证明卵黄膜的存在,卵黄膜有保护作用,D正确。
故选:C。
2.(2021•临沂)下列关于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②水稻个体发育的起点是种子
③果树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④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都属于鸟类的繁殖行为
⑤雌雄蛙通过抱对完成体内受精
⑥“试管婴儿”的诞生,其受精卵的形成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都在体外完成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马铃薯块茎繁殖,没有精卵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正确;
②水稻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错误;
③果树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正确;
④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都属于鸟类的繁殖行为。正确;
⑤雌雄蛙通过抱对,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完成体外受精。错误;
⑥“试管婴儿”的诞生,其受精卵的形成体外完成,胚胎发育在母体的子宫。错误。
故选:D。
3.(2021•达州)生物通过生殖发育使得生命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请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生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过程均在水中完成
B.图2所示生殖方式产生的新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C.图3所示昆虫的发育方式与蝗虫相同,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图4鸟卵的结构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⑤胎盘,其内含有细胞核
【答案】A
【解析】A.1是青蛙,雌蛙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所以青蛙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A正确。
B.图2 是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B错误。
C.图3所示昆虫的发育经过: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错误。
D.鸟卵的结构中,含有细胞核,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⑤胚盘,D错误。
故选:A。
4.(2021•海南)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Ⅰ可表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B.图甲中Ⅱ可表示体内受精、卵生
C.图乙如果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D是成虫
D.图乙如果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B是蝌蚪
【答案】B
【解析】A、据分析可知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青蛙是变态发育,因此三者共同点为变态发育,蝗虫、家蚕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都属于有性生殖,因此图甲中Ⅱ可表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A正确;
B、蝗虫、家蚕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B错误;
C、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则家蚕一生的发育过程是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C正确;
D、图乙如果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则青蛙一生的发育过程是A受精卵→B蝌蚪→C幼蛙→D成蛙,D正确。
故选:B。
5.(2021•北京)鸟类的筑巢行为对繁殖后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对灰喜鹊的筑巢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灰喜鹊的筑巢行为不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B.在三个地区筑巢时间的不同与气温等因素有关
C.小兴安岭林区内筑巢位置较低可能与人类活动较少有关
D.筑巢时间与高度的不同体现了灰喜鹊对环境的适应性
【答案】A
【解析】A、喜鹊筑巢的筑巢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该行为受遗传物质的控制。A错误;
B、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三个地区筑巢时间的不同与气温等因素有关。B正确;
C、小兴安岭林区内筑巢位置较低为2m,可能与人类活动较少有关。C正确;
D、筑巢时间与高度的不同体现了灰喜鹊对环境的适应性。D正确。
故选:A。
1.(2021秋•遂宁期末)关于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扦插、嫁接都属于无性生殖
B.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须在水中进行
C.昆虫的发育过程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D.兔繁殖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答案】C
【解析】A、扦插和嫁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正确;
B、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B正确;
C、昆虫的发育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C错误;
D、兔的生殖方式和人类的相似,为胎生、哺乳,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过程属于变态发育,D正确。
故选:C。
2.(2021秋•吴江区期末)将红薯(块根)埋在土壤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若将红薯的茎(薯藤)扦入土壤中,也可以得到新植株。红薯的这两种繁殖方式分别是( )
A.无性生殖、有性生殖B.都是有性生殖
C.有性生殖、无性生殖D.都是无性生殖
【答案】D
【解析】红薯块根长出芽并发育成新植株和将红薯的茎(薯藤)扦入土壤中,也可以得到新植株,都是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故选:D。
3.(2021秋•潮州期末)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类生物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
B.甲图与丁图所示生物的发育过程相同,都是完全变态发育
C.乙图所示的繁殖方式可以保持a的优良性状,缩短繁殖时间
D.丙图中的c是胎儿所需的营养的根本来源
【答案】C
【解析】A、图中甲、丙、丁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乙嫁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
B、甲图的生殖发育经过卵、幼虫、卵、成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丁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B错误;
C、乙图嫁接能保持嫁接上去的a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提高产量,C正确;
D、丙图中的胎儿通过c胎盘、d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D错误.
故选:C。
4.(2021秋•河口区期末)“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对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很早以前我国就把养蚕技术传到了沿线国家,下列家蚕的发育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家蚕的发育经过②受精卵、④幼虫、③蛹和①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所以“有关家蚕发育类型及发育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完全变态 ②④③①”。
故选:C。
5.(2021秋•沂源县期末)“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对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很早以前我国先民就把养蚕技术传到了沿线国家,下列家蚕的发育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③①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①受精卵→③幼虫→②蛹→④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故选:D。
6.(2021•宁波模拟)如图是黑头鸥群体中,配对个体的百分率与卵孵化率之间的关系图。纵轴表示群内配对开始产卵个体占群体中的百分率,横轴表示这些个体生的卵可以成功孵化成雏鸟的百分率。分析该图可以得出( )
A.越晚生殖,孵化率越高
B.生殖越同步,孵化率越高
C.生殖越同步,孵化率越低
D.孵化率与生殖个体比率无关
【答案】B
【解析】观察图示可知:纵轴中配对开始产卵的个体的百分率低,横轴中可以成功孵化成雏鸟的百分率也低;纵轴中配对开始产卵的个体的百分率高,横轴中可以成功孵化成雏鸟的百分率也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殖越同步,孵化率越高。
故选:B。
7.(2021秋•武侯区期末)“叶插”是多肉植物最常见的繁殖方法。将肥厚的叶片摆放在稍湿润的沙床或疏松的土面上,很快就会生根,在叶片的基部长出不定芽,形成小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A.出芽生殖B.孢子繁殖C.营养繁殖D.分裂生殖
【答案】C
【解析】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营养繁殖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常用根、茎、叶进行繁殖。将肥厚的叶片摆放在稍湿润的沙床或疏松的土面上,很快就会生根,在叶片的基部长出不定芽,形成小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营养生殖。
故选:C。
8.(2021秋•吴江区期末)如图是昆虫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示意图,其中D为发育的起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苍蝇的发育过程,则C为蛹期
B.若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其C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C.若此图表示蟋蟀的发育过程,则B时期的发育需要蜕皮
D.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可表示为D→A→B→C
【答案】B
【解析】A、若此图表示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则A是幼虫,B为蛹期,C为成虫,A不正确;
B、蝗虫的幼虫期发育时间较短,食量较小;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因此若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成虫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B正确。
C、蟋蟀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了D卵→A若虫→C成虫三个时期,在A若虫期出现蜕皮现象,C不正确。
D、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已知D为卵期。因此,若此图表示不完全变态发育,则发育过程为D→A→C,没有B蛹期,D不正确。
故选:B。
9.(2021秋•新化县期末)研究者训练蝴蝶幼虫“闻到”某种气味就会躲开,幼虫结蛹、羽化为成虫后,依然回避这种“恐怖”的味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蝴蝶的身体分节,附肢不分节
B.蝴蝶回避“恐怖”味道是先天性行为
C.蝴蝶的发育类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D.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
【答案】D
【解析】A、蝴蝶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属于昆虫,错误。
B、蝴蝶回避“恐怖”味道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学习行为,错误。
C、蝴蝶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错误。
D、蝴蝶的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变大,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正确。
故选:D。
(2021秋•潮州期末)如图表示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乙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B.甲和乙发育的不同之处是乙多了一个②时期
C.甲图可以代表蝼蛄,它的一生要经历三个时期
D.若乙为菜粉蝶,危害农作物的时期为图中的④时期
【答案】C
【解析】A、甲和乙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乙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B、甲与乙比较,乙多了③蛹期,B错误;
C、蝼蛄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可以用甲图表示,C正确;
D、乙图表示菜粉蝶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危害农作物的时期为图中的②幼虫时期,D错误。
故选:C。
(2021秋•江都区期末)下列有关植物生殖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
B.③中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胚芽
C.②是组织培养,植物繁殖的速度很快
D.①②是无性生殖,③是有性生殖
【答案】B
【解析】A、①是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有利于保持接穗的性状,A正确;
B、③中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并发育成植物的根,B错误;
C、②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繁殖的速度很快,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C正确;
D、①嫁接、②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无性生殖,③种子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B。
12.(2021秋•赫山区期末)如表为探究蛙卵孵化条件的实验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的恰当结论是( )
A.水温越高越有利于蛙卵孵化
B.蛙卵最适孵化温度为30℃
C.光照时间不影响蛙卵孵化率
D.水温对蛙卵孵化率有影响
【答案】D
【解析】据表中的数据可见:水温对蛙卵孵化率有影响,但不能说明水温越高越有利于蛙卵孵化,也不能说明蛙卵最适孵化温度为30℃,因为表中没有涉及高于30℃的实验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温,不能说明光照时间对蛙卵孵化率的影响。可见D正确。
故选:D。
13.(2021秋•定远县期中)扦插技条的存活情况受到生根率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月季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分别配置等量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分别为8ppm、12ppm、15ppm、20ppm,编号分别为B、C、D、E,另外配置一组等量清水,编号为A.选用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一致的月季枝条共30根,随机平均分成5组;将5组枝条分别浸泡在A、B、C、D、E等5种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上述5组枝条取出,然后分别扦插到相同条件的土壤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组枝条平均生根数量,结果如下:
(1)表中的枝条数量为 ,本实验的变量是 。
(2)设置A组的目的是 。
(3)由如图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在0﹣20ppm浓度范围内,随着三十烷醇溶液浓度的增加,扦插后枝条生根数的折线图趋势是: 。其中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最多的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是 ppm左右。
【答案】(1)6 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
(2)设置对照组(形成对照实验)
(3)先上升后下降 12
【解析】(1)选用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一致的月季枝条共30根,随机平均分成5组,故表中的枝条数量为6;扦插技条的存活情况受到生根率的影响,某茶园基地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茶树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
(2)设置A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3)每组三十烷醇溶液不能只浸泡1根枝条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4)由图数据分析可知:随着三十烷醇溶液浓度的增加,扦插后枝条生根数的变化是:低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多(对枝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少。在0﹣20ppm浓度范围内,随着三十烷醇溶液浓度的增加,扦插后枝条生根数的折线图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在12ppm左右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最多,因此最适合茶树扦插枝条生根的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是12ppm左右。
14.(2021秋•朝阳区期末)树麻雀在我国各地城市和农村均分布广泛,基本不随季节迁徙,适合作为研究城市化和鸟类关系的鸟种。
(1)树麻雀在每年春夏进行繁殖,其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筑巢、交配、孵卵、育雏等,从获得途径上看,这些行为属于 行为。
(2)麻雀的受精方式为 。如图为树麻雀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②] 将来发育成雏鸟,这一发育过程的主要营养来源是[④] 。鸟卵与鱼类、两栖类的卵相比,其外部具有 ,既可保护卵的内部结构,又能减少水分的丢失适应陆地生活。
(3)在分析野生鸟类对人类干扰耐受程度时,惊飞距离是一个参考指标。选择北京不同城区与郊区环境调查麻雀的惊飞距离,发现城区样点处惊飞距离平均为3.90m,郊区样点处平均惊飞距离为6.18m。这个研究说明 。
【答案】(1)先天性
(2)体内受精 胚盘 卵黄 卵壳
(3)城市中的鸟类对人类干扰的耐受程度高
【解析】(1)家麻雀的受精方式属于体内受精,它们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这些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2)②胚盘内含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④卵黄内含有丰富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来源。鸟卵具有坚硬的⑤卵壳,既可保护卵的内部结构,又能减少水分的丢失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3)在分析野生鸟类对人类干扰耐受程度时,惊飞距离是一个参考指标。选择北京不同城区与郊区环境调查麻雀的惊飞距离,发现城区样点处惊飞距离平均为3.90m,郊区样点处平均惊飞距离为6.18m。这个研究说明城市中的鸟类对人类干扰的耐受程度高。
15.(2021秋•西城区期末)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光点闪烁的萤火虫,像一盏盏小灯,其尾部的发光器,就是荧光的来源。不仅成虫能够发光,萤火虫的卵、幼虫和蛹也能发光,但不同发育阶段,发光的作用有所不同。幼虫阶段,发光主要用来“防身”﹣﹣遇到胆小的捕食者,突然闪光就能吓退它们。成虫发光则是为了求偶,同一片区域内常常生活着好几种萤火虫,它们都有各自的“灯语”﹣﹣荧光的颜色、亮度、频率各不相同,以免浪费时间跟别的物种互动。大部分萤火虫成虫的寿命只有5~15天,而它们的体力只能维持每晚“亮灯”两三个小时,为了繁衍大计要分秒必争。
昆虫学家洛伊德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种绿光萤火虫的雌虫可以模拟另一种黄光萤火虫发出黄光信号。洛伊德追踪观察了1只绿光萤火虫雌虫,发现半个小时内,这只雌虫就引起了12只黄光萤火虫雄虫的注意,其中1只在和绿光萤火虫雌虫交换了几次信号后便来到雌虫的附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几秒后,这只雌虫却抓住黄光萤火虫雄虫,开始咀嚼它的后背。
大多数萤火虫的成虫以花蜜或花粉为食,甚至什么都不吃。但绿光萤火虫雌虫却通过“打信息战”来捕捉、取食其他萤火虫,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多数萤火虫的卵、幼虫和成虫体内含有一种毒素,鸟类、蜘蛛等天敌很害怕这种毒素,所以发光其实也是一种警告:我有毒,别吃我!绿光萤火虫却偏偏不会自己产生这种毒素,因此需要黄光萤火虫的“帮忙”。
(1)萤火虫的一生包括了 个阶段,发育类型属于 (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2)萤火虫的卵能够发光,其发光行为是由 决定的,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 行为。成虫通过发光来吸引异性,从行为的目的上看,属于 行为。萤火虫可根据不同的“灯语”,如 判断对方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3)洛伊德在研究萤火虫发光行为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根据资料分析,绿光萤火虫的雌虫通过发出黄光信号,以吸引黄光萤火虫雄虫靠近的最终目的是 (选填字母代号)。
a.对不同种异性表示友好
b.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c.获取营养物质
d.获得黄萤火虫体内的毒素
【答案】(1)4 完全变态
(2)遗传物质 先天性 繁殖 荧光的颜色、亮度、频率等
(3)观察法 d
【解析】(1)萤火虫的一生共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这种发育类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萤火虫的卵能够发光,其发光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先天性行为。成虫通过发光来吸引异性,从行为的目的上看属于求偶行为,因此属于繁殖行为。根据阅读文中的第一段内容可知,“它们都有各自的“灯语”﹣﹣荧光的颜色、亮度、频率各不相同”,萤火虫可根据不同的“灯语”,判断对方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3)洛伊德在研究萤火虫发光行为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进行的,因此属于观察法。根据资料分析,绿光萤火虫的雌虫通过发出黄光信号,以吸引黄光萤火虫雄虫靠近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黄萤火虫体内的毒素。故选d。地点
青岛某居民区
北京某校园
小兴安岭林区
时间
3月下旬
4月中旬
4月下旬
高度
8m
10m
2m
每日光照
14
14
14
14
14
水温(℃)
10
15
20
25
30
孵化率(%)
96.08
96.42
97.35
98.28
99.17
A
B
C
D
E
枝条数量:
(单位:支)
三十烷醇溶液(单位:ppm)
0
8
12
15
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33 生物的变异- 《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共12页。
这是一份考点17 人的由来- 《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共10页。
这是一份考点11 种子的萌发- 《三步冲刺中考 生物》之第1步小题夯基础,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