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1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2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3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4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5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6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7页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第8页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 课件,共45页。
    第3课 短诗五首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学习目标月 夜沈尹默壹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新课导入【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走近作者沈尹默书法作品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背景资料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朗诵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整体感知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课堂小结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走进作者朗诵读出节奏 2.体会情感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整体感知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背景资料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内容精读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堂小结断 章卞之琳壹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学习目标【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走近作者 《断章》既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1933年,卞之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充和,两人的感觉很好,1936年秋,卞之琳还和张充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但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但这短暂的幸福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怀念,曾在同年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便由此而来。背景资料朗诵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整体感知《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内容精读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课堂小结风雨吟芦 荻【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走近作者 《风雨吟》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一场“暴风雨”后,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的风雨、心中的风雨全都融入眼前的景象中,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背景资料朗诵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整体感知《风雨吟》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内容精读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课堂小结统一聂鲁达壹【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走近作者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内容精读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让人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课堂小结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等。艺术特色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谢谢观看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