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12 生物的进化(解析版)
展开
选择题12 生物的进化
1.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据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据此解答。
【详解】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D。
2.关于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C.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
D.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起源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详解】
A.米勒实验中,用火花放点模拟闪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环境,A正确。
B.米勒实验仅证明了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能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没有证明原始生命的产生,B错误。
C.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中共有20种有机物,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C正确。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人种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B.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原始生命逐渐演化而来的
C.人类的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
D.为了让人类健康发展,可以从自然界掠夺一切有利资源为人所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
【详解】
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地球上现存的人种都起源于森林古猿,A正确。
B.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都是原始生命逐渐演化而来,B正确。
C.研究表明,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C正确。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D错误。
故选D。
4.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经历了4个化学进化过程,其中有机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的形成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现代大气 C.原始海洋 D.现代海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形成场所:原始大气 。
【详解】
由分析可知,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经历了4个化学进化过程,其中有机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的形成场所是原始大气,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5.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气体
D.原始生命在短时间内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详解】
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正确。
B.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可见,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正确。
C.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正确。
D.原始生命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形成的,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核酸等支持了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
B.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看哺乳动物是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
C.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陆地,人类起源于古猿
D.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2)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核酸等支持了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正确。
B.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主要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类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因此,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看哺乳动物是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正确。
C.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人类起源于古猿,错误。
D.丙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即现代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第一次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正确。
故选C。
7.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氧气等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正确。
B.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B正确。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
D.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气体,没有氧气,D错误。
故选D。
8.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等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植物到动物、从无到有
D.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小分子能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详解】
A.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错误。
B.地球上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正确。
C.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米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通入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成分
B.用两个钨电极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作为能量
C.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生成有机小分子
D.证明原始大气可以转变为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详解】
A.米勒实验装置通入氨气、氢气、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模拟的是原始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米勒模拟实验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米勒的模拟实验验证了化学进化说的第一阶段,即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不能证明原始大气可以转变为原始生命,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在研究生命起源的历程中,米勒实验证明了(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同
C.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有可能生成有机物
D.实验室可以模拟出原始生命出现的全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详解】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C。
11.通过实验证明只要肉汤不接触微生物,即使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出现微生物,从而彻底否认微生物可以“自生”说法的科学家是( )
A.范·海尔蒙特 B.雷迪 C.巴斯德 D.米勒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据此作答。
【详解】
A.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因此,范•海尔蒙特的结论是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水,故A不符合题意。
B.17世纪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而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
如图是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图,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故C符合题意。
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根据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顺序是( )
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②形成有机小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
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属于原始大气的成分的是( )
A.氨气、氢气、氧气 B.氮气、二氧化碳、氧气
C.甲烷、氢气、氨气、水蒸气 D.氨气、水蒸气、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不含氧气。
【详解】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4.原始大气和现在的空气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氢气 B.甲烷 C.氧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详解】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故选C。
15.米勒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
A.无机分子 B.有机大分子 C.有机小分子 D.原始生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
2.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详解】
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然后通过火花放电。最终,模拟装置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C。
16.中生代陆地上最繁盛的动植物是( )
A.鱼类、苔藓类 B.哺乳类、被子植物
C.爬行类、裸子植物 D.两栖类、蕨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据此解答。
【详解】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因此,中生代陆地上最繁盛的动植物是爬行类和裸子植物。
故选C。
17.下列植物类群中,从简单到复杂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蕨类植物;②藻类植物;③苔藓植物;④被子植物;⑤裸子植物
A.⑤②④①③ B.⑤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⑤④ D.④⑤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可见,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是②藻类植物、③苔藓植物、①蕨类植物、⑤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
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古老的地层里,没有高等生物的化石
B.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C.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在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二、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越高等生物的化石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里,A正确。
B.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的有机物,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单细胞到多细胞,C正确。
D.地球现存生物中也有低等生物,因此在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D正确。
故选B。
19.去过莱阳市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同学,会被巨大的棘鼻青岛龙骨骼化石所吸引。有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迅速灭绝的,下列证据不支持这一假说的是( )
A.恐龙大量灭绝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
B.恐龙化石常集中出现,表明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
C.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与恐龙灭绝的时期都在6000多万年前
D.莱阳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只有部分有胚胎,表明其受精率较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研究中,科学家往往根据一些已有的证据提出某种假说,然后搜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假说。找到的证据有的支持假说,有的却不支持假说。正确识记并理解证据与假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A.恐龙大量灭绝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支持“恐龙迅速绝灭”的假说,A不符合题意。
B.恐龙的化石常常是集中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支持“恐龙迅速绝灭”的假说,B不符合题意。
C.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与恐龙灭绝的时期都在6000多万年前,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与“恐龙灭绝”时间紧挨,支持“恐龙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迅速绝灭”的假说,C不符合题意。
D.莱阳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只有部分有胚胎,表明其受精率较低,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自身原因,不支持“恐龙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迅速绝灭”的假说,D符合题意。
故选D。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人类化石是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
B.地球上原始的蕨类植物是由原始的苔藓类植物进化来的
C.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细胞的结构不同
D.原始哺乳类是由原始鸟类进化来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生物类群的进化过程。
【详解】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古人类化石是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地球上原始的蕨类植物。是由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来的,B错误。
C.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细胞的营养方式不同。原始的藻类植物是自养,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是异养,C错误。
D.原始哺乳类是和原始鸟类都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A。
2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证据。下列不属于化石的是( )
A.石化的遗体 B.石化的遗物 C.石化的遗迹 D.出土的遗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出土的遗骸未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不是化石。
故选D。
22.古生物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一种动物化石,体长约3米,有鳃、鳍和颈部,鳍具有原始的腕骨和单趾,可以承受重量。据此判断,该生物可能属于( )
A.古代的两栖动物 B.鱼到两栖动物的过渡类型
C.水生无脊椎动物 D.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详解】
该动物化石有鳃、鳍,这是鱼的特征;鳍具有原始的腕骨和单趾,这是能在陆地生活的特征。因此该生物可能属于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故选D。
23.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化石
C.生态环境 D.调查报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详解】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因此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故选B。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B.对证据比较、测定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
C.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D.越高等、越复杂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古老的地层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A.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的过程中发现,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B正确。
C.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因此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C正确。
D.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D错误。
故选D。
25.下列生物类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是( )
A.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C.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飞行动物
D.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详解】
A.生物类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植物进化的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而题中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飞行动物,这个不是生物类群进化的根据,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26.运用流程图将知识直观化、系统化,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下面所列的流程图中错误的是( )
A.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B.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D.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
A.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A正确。
B.家蚕属于变态发育其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C错误。
D.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D正确。
故选C。
27.“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有关化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过去发现的化石都是低等生物的化石,现在发现的化石都是高等生物的化石
C.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四肢越来越长,中趾越来越退化
D.始祖鸟化石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详解】
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过去发现的化石和现在发现的化石,都有低等生物的化石,也有高等生物的化石,B错误。
C.在马的进化过程中,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四肢越来越长,足趾个数逐渐减少4→3→1,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C错误。
D.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D正确。
故选D。
28.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A.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从植物到动物
B.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从复杂到简单、从少到多,从水生到陆生
D.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等到低等,从陆生到水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命起源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B.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C.哺乳类和鸟类都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D.生物的进化规律是从小到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的摇篮是原始海洋,A不符合题意。
B.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B不符合题意。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动物→原始的爬行动物→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故哺乳动物和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C不符合题意。
D.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符合题意。
故选D。
30.下图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的陆地上
B.原始的哺乳类是由原始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D.原始藻类是现代植物的祖先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A错误。
B.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B错误。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C错误。
D.有生物进化树可知,藻类植物是现代植物的祖先,D正确。
故选D。
31.地质工作者会在不同地层内发掘到不同的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等化石;乙层中发掘出猛犸象(古兽类)化石;丙层中发掘出三叶虫(古节肢动物)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是( )
A.甲、乙、内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等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猛犸象(古兽类),猛犸象(古兽类)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化石,古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动物比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故选D。
32.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下列选项中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是( )
A.创立生物进化论 B.统一生物命名法
C.发现血液循环 D.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详解】
A.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直刺神创说的要害,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A不符合题意。
B.林奈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B不符合题意。
C.英国医学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理论,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现代生理学诞生的标志,C不符合题意。
D.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D符合题意。
故选D。
33.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非抗药性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群体的抗药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
故选D。
34.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具有锐利目光的食虫鸟能够快速发现并捕食昆虫,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所以,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B错误。
C.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颈鹿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肤色雪白的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此类现象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北极熊的身体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错误。
故选A。
35.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摄食高处的树叶,长期不断伸长的结果
B.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由于长颈鹿要不断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形成,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猛禽有锋利的爪和锐利的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C.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注射抗生素之前,不是使用抗生素后才的导致细菌出现抗药性,C不符合题意。
D.冰天雪地的环境对北极熊的体色进行了选择,白色与环境相适应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6.近期,浙江、西安等地出现了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下列关于新冠病毒的变异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变异不一定使患者致死率增强
B.新冠病毒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导致病毒变异
C.若变异后新冠病毒传染性增强,属于有利变异
D.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变异是由于相关药物的使用所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新冠病毒变异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因此变异不一定使患者致死率增强,A正确。
B.根据分析知新冠病毒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导致病毒变异,B正确。
C.变异后新冠病毒传染性增强,这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属于有利变异,C正确。
D.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变异是由于相关药物对抗药性变异的选择,而不是药物导致变异,D错误。
故选D。
37.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D.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鹿产生长颈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C正确。
故选C。
3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变化的选择是定向的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环境会变化,因此没有完全有利于生存的变异,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C正确。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野兔的保护色是为了躲避鹰的捕食,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为了捕食野兔,这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39.食蚁兽为哺乳动物。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错误的是( )
A.古代食蚁兽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B.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该性状可以遗传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D.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积累、适者生存。任何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被称之为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被淘汰,即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食蚁兽舌头长短是由基因决定的,即便某些个体的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基因也没有发生改变,其长舌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A错误。
B.舌头长短是古代食蚁兽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可以遗传,B正确。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使食蚁兽适于舔食蚂蚁,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C正确。
D.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生存斗争时,短舌个体因为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会被淘汰,舌长个体能适应环境并将长舌基因遗传给子代,长舌的特征越来越显著,D正确。
故选A。
40.如图是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眼蝶翅上的斑纹有利于其躲避天敌 B.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
C.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猫头鹰和眼蝶是共生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如眼蝶的翅上的圆斑酷似猫头鹰的眼睛,这样可以吓唬鸟类,这种现象属于属于拟态。
【详解】
A.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这样可以吓唬鸟类、保存自己,A正确。
B.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故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
C.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故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C正确。
D.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故猫头鹰和这种眼蝶不是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D。
41.大达夫尼岛遭遇多次干旱,导致浆果减少,某种地雀只能取食坚果。科学家发现在干旱前后,每只地雀喙的深度(图1)没有变化,该种地雀群体喙的平均深度变化如图2。下列关于地雀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雀的喙因经常取食坚果而变化 B.干旱时地雀的喙短小是有利变异
C.地雀喙的进化体现在个体的水平 D.环境变化决定地雀喙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先有基因突变等变异的出现,后有自然选择。所以,造成地雀的喙的深度变深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经常取食坚果而变化,A错误。
B.由题图曲线可知:当发生了旱灾后,地雀群体喙的平均深度不断加大,说明: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大鸟喙的地雀更加适应环境,干旱时地雀的喙短小是不利变异,B错误。
C.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所以地雀喙的进化体现在的种群水平,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干旱的环境的变化决定地雀喙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42.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学者是( )
A.林奈 B.达尔文
C.拉马克 D.克里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
【详解】
A.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A不符合题意。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不符合题意。
C.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C符合题意。
D.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3.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A.列文虎克 B.拉马克 C.达尔文 D.孟德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在微生物学上有突出贡献;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据此答题。
【详解】
A.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A错误。
B.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B错误。
C.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C正确。
D.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D错误。
故选C。
4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不包括
A.过度繁殖 B.生存竞争 C.和谐共存 D.适者生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过度繁殖”、“生存竞争(或斗争)”、“适者生存”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而“和谐共存”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
故选C。
4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叫做( )
A.生存斗争 B.过度繁殖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故选C。
46.杀虫剂往往是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这是因为( )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C.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了抗药性 D.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杀虫剂使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详解】
A.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因此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并不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才慢慢产生了抗药性,A错误。
BC.结合分析可知:杀虫剂往往是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这是因为: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这些具有抗性的害虫又大量繁殖,B正确、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害虫不能为了适应杀虫剂的环境而主动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故选B。
47.长期使用青霉素,效果越来越差,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这是由于( )
A.青霉素对病菌选择的结果
B.病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病菌接触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
D.青霉素使病菌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因此使用青霉素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的原因是青霉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A正确。
故选A。
48.目前临床治疗对付黄色葡萄球菌用“万古霉素”很有效,但不要滥用,否则万一出现耐药病人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就会无药可救。关于“耐药”葡萄球菌说法正确的是( )
A.霉素使葡萄球菌发生了耐药的变异 B.万古霉素选择了葡萄球菌中能抵抗耐药的变异
C.葡萄球菌会自然发生并巩固耐药的变异 D.万古霉素质量越来越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详解】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葡萄球菌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葡萄球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叫做变异,在万古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B正确。
C.葡萄球菌抵抗药物的变异积累是经万古霉素选择的结果,C错误。
D.不是万古霉素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B。
4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详解】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B正确。
C.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