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四年级科学下册17.环境变化以后(苏教版)基础知识梳理
展开四年级科学下册17.环境变化以后 (苏教版)
基础知识梳理
-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 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为白色,与雪地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
- 麻雀的脂肪和毛量在冬天会变多,以抵御寒冷。
- 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随季节变化: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毛量变多;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毛量较少。
- 猴面包树靠粗壮的树干蓄水,顺利度过旱季。
- 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以减少水分及养料散失,适应低温干旱的环境。
-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这此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玛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 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
(1)砍伐树木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没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氧气就会缺乏。大气中氧气耗尽,诸多物种将会灭绝。
(2)城市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损害生物的固有庇护所,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工业污染使大气、土壤、水、植物等都受到破坏,产生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破坏人体健康。
(4)海洋污染造成鱼群死亡、赤潮泛滥、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将通过食物链侵害人体。
-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徒,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称为洄游。
-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1)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2)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更能贴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有效提供适宜的水流条件,更加贴近自然条件,因而具有更好的效果。
- 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的方案
(1 )尽可能采取绕避。
(2)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3)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
(4)吸纳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常考题型背记☆
判断题
1.冬天,冬青的叶子不会掉落,所以它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 √ )
解析:每种生物应对季节变化的方式不同,不是所有的树木在秋冬季节都会落叶。冬青的叶子表面有厚厚的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及养料散失,以此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2.变色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身的颜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 )
3.人类砍伐森林用来获取耕地,用树木建造房屋等,对人类有益,所以不用限制。( × )
4.横隔板竖缝式鱼道比原生态式鱼道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全部采用横隔板竖缝式鱼道。( × )
解析:两种鱼道各有优势,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而原生态式鱼道更加贴近自然条件,更能贴合鱼类习性。
5.废水经过有效的处理就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了,可以排放到海洋、河流和湖泊中,也可以渗人地下。( √ )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是( B )。
A.麻雀偷吃谷子 B.秋冬季节、大雁南飞
C.树木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环境变化中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是( A )。
A.地震破坏地表结构造成水体污染
B.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C.工厂排出的废水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3下列情况中,( A )出现时、生物不能适应。
A.火山喷发 B.冬天变冷 C.沙漠少雨
4.来为了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A.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B.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把废纸送到回收站
5.下列属于原生态式鱼道特点的是( C )。
A.可以调节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
B.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C.将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更加贴近自然条件
三、简答题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有哪些行为?举例说明。
①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②秋冬季节,大雁飞往温暖的南方来度过冬天。
③杨树的树叶在冬天会落光,以此来减少水分蒸发及养料散失,待冬天过去便会重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