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306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306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306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共9页。
任务组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第一步:读懂任务一 字斟句酌,把握7大标志时间:45分钟 分值:36分 一、(2021·陕西西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秋 望①李梦阳黄河水绕汉宫墙②,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③过壕④追野马⑤,将军弢箭⑥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⑦,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⑧。【注】 ①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②汉宫墙: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③客子:指离家戍边的士兵。④过壕:越过护城河。⑤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⑥弢(tāo)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⑦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⑧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B.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C.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D.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解析 A项,“充满生机”错误,应为“略带萧瑟之感”。滚滚黄河水环绕着长安,河上秋风阵阵,几行大雁从空中飞过。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答案 A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诗人深知,战斗的交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心,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答案 尾联的意思是:听说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只是如今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扶危定倾、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表达了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译文】 滚滚黄河水包围着长安,河上秋风阵阵,有几行大雁飞过。士兵们越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整装待发抗击敌军。黄河渡口尘土飞扬,运送粮草的船只一派繁忙;明月当空,战场格外空寂、悲凉。听说北方有很多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人,只是如今再也没有像大将郭子仪一样的人。【赏析】 《秋望》诗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于扶危定倾、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风力遒劲,慷慨悲凉,是李梦阳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非“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从首联两句都写到黄河来判断,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很可能是在黄甫川堡。这里,边墙在侧,地近黄河,故水绕边墙之景首先映入诗人的视野。次句写秋雁南飞,既点明了节令,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颔联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追野马”与“射天狼”对举,不必作如实的理解,这两句只是说,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整装待发。这一联写出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还揭示出他们行为的思想基础——“射天狼”以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颈联上句所写,是诗人视线从训练场移开后在黄河渡口见到的景象。这里,尘土飞扬,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一派繁忙。颈联下句所写,时、地都已转换。其时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的目光从熙来攘往的黄河渡口移到了洒满月光的阅无人声的清冷的古战场上。这是战争爆发前的沉寂,练兵场上的紧张与黄河渡口的繁忙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诗人的心不觉收紧了。一个“冷”字虽是专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与寒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尾联抒情,从前三联见到的望中景象中自然转出。诗人深知,战斗的交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心。明代边患严重,瓦剌、鞑靼先后构成明王朝西北和北方的主要威胁,榆林等明朝重要的军镇要地,经常受到袭扰。就在诗人这次犒军期间,所到之处也无不显出大战即将降临的景象,他在《榆林城》诗中说:“旌干袅袅动城隅,十万连营只为胡。”又说:“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李梦阳不希望见到劳师动众、师老兵疲、战火连绵的情况常此下去,对于朝廷用人不当、指挥失宜又多有不满,故而在《秋望》等诗中一再呼唤郭子仪式的人物再世。 二、(2021·福建厦门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自咏示客陆 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可。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解析 C项,“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错。“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是直接抒情,这十四个字是近年宦海生涯的概括。答案 C4.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颈联是“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箝纸尾”用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故事,说明自己现任分管茶盐的佐僚,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丝毫不能做主;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尝尽了俯仰随人的滋味。“饱谙”二字,浓缩了无限屈辱辛酸。此句写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下句“摸床棱”用《新唐书·苏味道传》中事,全句说,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处世自全之道;但,这不是壮夫所为,也不是陆游所愿。此句表达对清白节操的坚守。尾联是“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君知否”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游历“庐山古涧藤”,借景抒情,抒写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归隐山林,这是更大的退却,是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无可奈何的退却。答案 ①表达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不满。运用用典的手法,用韩愈的“箝纸尾”写出官场的黑暗。②表达对清白节操的坚守。用来客劝我糊涂,反衬诗人的清白。③表达归隐的愿望。“君知否”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游历“庐山古涧藤”,借景抒情,抒写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 【译文】 我已经白发萧萧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上元节的花灯。我也不屑和那些无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如东奔西走,挣二斗米糊口吃饭。小吏操办公文时对上司低声下气,有人来苦声劝说,却模棱两可,含糊其事。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赏析】 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情怀写给朋友们看,提笔便有许多辛酸。诗人把这许多辛酸,融注在“衰发萧萧老郡丞”这个起句里,先给朋友们展示一幅自画像:白发稀疏,老态颓唐,这已是一层辛酸;官位又不过是辅佐州长官的郡丞,而且是“老郡丞”——多年来一直作一些 细碎事务,更加上一层辛酸。计自三十四岁初入官场,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始终未曾独当一面,以展其抗敌救国的壮志雄心。岁月流逝,人生倏忽,自然界的酷暑严冬与政治生涯中的风刀霜剑,交相煎迫,他安得不老。虚捐少壮之年,空销凌云之志,又安得不颓。这个起句,挟半生忧患俱来,把斯人憔悴的形象描绘得逼真,读之便令人泫然。第二句“洪州又看上元灯”是反接,以上元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此翁的颓唐潦倒,更有酒酣耳热,悲从中来的感慨。于是引出颔联直抒胸臆,诗情步步展开:“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这十四个字是近年宦海生涯的概括。谗言可畏,三人成虎,世间枉直,一时谁能评断清楚。即以放翁而论,他一生受了多少冤枉,哪一件又曾得到公正的裁判。早在四川,他就有“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深刻”(《海棠》)的感慨;去岁奉诏东归,孝宗有意任为朝官,又被曾觌等人从中梗阻,这些政治上的枉和直、是和非,语言是不能分辨其寻尺高低的。何况,他本来就不屑向他们分辩,甚至以这种分辩为“羞”。显然,他对政治上的翻云覆雨、钩心斗角是十分厌恶的,对那些吠影吠声的群小是不屑一顾的。他宁愿作外郡佐僚,东奔西跑,就升斗之俸以糊口,这样倒能避开许多风波。这是陆游郑重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诗句中“羞”字、“宁”字,下的很重,感慨遥深。但是,高飞远引,甘居下僚,这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适下来。远郡佐僚生涯,带给他的是更大的苦恼:“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箝纸尾”用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故事,说明自己现任分管茶盐的佐僚,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丝毫不能做主;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尝尽了俯仰随人的滋味。“饱谙”二字,浓缩了无限屈辱辛酸。下句“摸床棱”用《新唐书·苏味道传》中事,全句说,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处世自全之道;但,这不是壮夫所为,也不是陆游所愿。看来,进而分枉直,论是非,诗人不屑;退而走东西,就斗升,更是屈辱难忍,真是“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醉歌》),他是走投无路了。愈转愈深的诗情,逼得他说出了一句隐忍已久又不得不说的话——“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归隐山林,这是更大的退却,是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无可奈何的退却。但是,他真正打算退隐么。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得联系他一生出处行藏来看。他毕生心存社稷,志在天下,到老不忘恢复:“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杂感》之三),怎么会真的想到退隐山林。就在早一年,他也写过“向来误有功名念,欲挽天河洗此心”(《夜坐偶书》)的话。显然,这不是认真的后悔,而是愤激的反语,应该从反面读。那么,“笑指庐山”这层归隐山林的意思,自然也只能从反面来理解了。从无可奈何的一再退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朝政的愤慨。所谓《自咏示客》者,也就是出示这样一种愤世嫉俗之情。 三、(2021·广东汕头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柳州①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 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橘树。③荆州: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显得形象生动。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解析 A项,“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错误。诗人像屈原一样喜爱美树,所以“无奈之下”是错误的理解,诗人是因为喜爱而种柑树,而且“新”“遍”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答案 A6.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内容,题目问的是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而并非手法。首联: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眼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表明了作者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颔联:作者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用典,表达作者高洁淡泊的品格。颈联: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表达了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情。尾联:“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流露出沧桑之感。答案 ①诗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出诗人对柑树的喜爱。②抒发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像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出诗人的孤寂、落寞的境遇。④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或者“流露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 【译文】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赏析】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 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四、(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9分)馆娃宫①怀古皮日休②艳骨已成兰麝③土,宫墙依旧压层崖。弩台④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⑤空信野花埋。姑苏麋鹿⑥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注】 ①馆娃宫:坐落于苏州的灵岩山上,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而兴建。②皮日休:晩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③兰麝:兰与麝香,名贵香料。④弩台:弩箭发射台。⑤屟廊:春秋时吴宫廊名。⑥姑苏麋鹿: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夫差,要他警惕越王,不然吴必亡于越,吴国宫阙楼台将荆棘丛生,野鹿漫游于姑苏台之下。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西施已故,当年吴王为其修筑的宫殿如今已成为遗迹,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颔联选用“弩台”“香径”“金镞”“玉钗”等意象显示出吴宫昔日的繁华和生活的奢靡。C.颈联承接颔联,选取砚沼、屟廊两处遗址描写其他古迹,“只”“空”流露出嘲讽之意。D.尾联运用“姑苏麋鹿”这一典故,追怀当年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谏言,表达诗人的感慨。解析 C项,“嘲讽之意”错,“只”“空”二字表现出的是诗人强烈的感伤之意,并无嘲讽之意。答案 C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问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诗人的不同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第(2)问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从题目可知是咏史怀古诗,此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中“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通过吴国馆娃宫如今的破败景象,极写当年的奢华生活,运用了今昔景象的对比。“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和“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这两联主要是对遗迹的描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答案 第一问:①抒发了怀古之幽情,表达了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②寄寓了奢靡必亡之理,告诫当世的统治者莫要沉迷奢靡的生活。第二问:全诗通过对馆娃宫今昔景象的对比,寓情于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译文】 美人的艳骨已经化成兰麝之土,当年的宫墙依旧压着层层石崖。弩箭台因受风雨侵蚀坏了箭头,香径中的泥土冲散露出古玉钗。砚沼池里如今只有溪鸟在洗浴,响屟廊中徒然让山中野花掩埋。麋鹿的确在姑苏台上漫游闲荡,应该为当时伍子胥预言而伤怀。【赏析】 此诗首联“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二句设定了全诗的场景:吴王夫差曾为西施筑馆娃宫,如今西施已故,宫殿成为遗迹。诗的开头就定下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二句从驽台、香径两个有代表性的遗迹来描写馆娃宫古迹的现状。“逢金镞”“露玉钗”或出于艺术虚构,并非实有其事。“驽台”“香径”“金镞”“玉钗”这些意象显示出昔日的繁华,也表现了当时吴宫生活的奢靡。而“坏”“销”二字则突出了如今的破败景象,表明即使再繁华奢靡,也已经是过眼云烟,就如一场空梦。颈联“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二句承上联,选取砚沼、屟廊两个典型遗址,进而描写其他古迹的现状。这里的“只”“空”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感伤之意。尾联“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二句运用“荒台麋鹿”这一典故,追怀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谏言,吐露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作为一个品性高洁的文人,皮日休对西施还是比较同情,比较包容的。在这首七言律诗中,作者面对吴国王宫废墟,抒发了思古之幽情,比较含蓄、隐蔽地表达了对西施的同情。此诗借古讽今,对历史作出了沉痛的评价和反思,认为西施是个没有选择、只能充当政治牺牲品的女子,对她的悲剧表示了深沉的感叹。 任务二 触类旁通,了解12大题材时间:45分钟 分值:36分 一、(2021·苏常州下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戏赠郑溧阳①李 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②。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注】 ①郑溧阳:郑晏,时任溧阳县令。②羲皇人:太古的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日醉酒,不知春至表现了陶潜恬淡无为、忘情世事的生活状态。B.素琴无弦,葛巾漉酒表现了陶潜率真洒脱、旷达不羁的个性风采。C.颈联写李白醒醉之间,竟有羲皇上人之感,暗寓对郑晏善治的称赞。D.写给郑晏的赠诗,却用大量篇幅说陶潜,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解析 C项,“暗寓对郑晏善治的称赞”错。“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恬淡无为、怡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答案 C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亲”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倍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亲”首先是指李白与郑晏的惺惺相惜之情,李白与郑晏都有上古遗风,飘然洒脱,不沾尘埃,二人一见必然惺惺相惜;能得到李白的仰慕,说明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得到了李白的肯定和赞美;只与郑晏、陶渊明这样的人相亲,流露出诗人希望超脱尘俗、避世隐遁的情怀。答案 ①与郑晏的惺惺相惜之情(郑晏颇有陶潜之风,李白又仰慕陶潜);②对郑晏琴酒自娱、悠然自得生活情趣的肯定和赞赏;③流露出诗人希望超脱尘俗、避世隐遁的情怀。 【译文】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过漉酒就用头上的葛巾。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下,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赏析】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种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恬淡无为,怡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消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恬淡无为、怡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倍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二、(2021·湖南长沙雅礼中学第五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流夜郎赠辛判官①李 白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②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③放赦回?【注】 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②五侯七贵: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③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C.“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前流连忘返。D.“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乱爆发。解析 B项,“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是对原诗句的误解,原诗“风流肯落他人后”其实应该是“风流怎肯落他人之后”的意思。结合前后句意即可判断。答案 B4.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诗歌前八句写自己往昔曾在长安与“五侯七贵”一道喝酒,也曾“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可谓得意非凡,流露出对昔日快意生活的怀念之情;“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写自己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怎知忽然风云变幻,安禄山造反,此时朝廷重用人才,然而李白自己却仍旧未受重用,流露出作者对国家战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前句写出自己被贬谪夜郎的哀怨痛苦,后句则写自己期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让自己能够被赦免回来。答案 ①对往日长安得意生活的眷恋。如前八句和权贵们开怀畅饮、走马章台、出入宫殿的豪奢生活。②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直接抒发了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③对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愤懑。“函谷忽惊胡马来”表明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秦宫桃李向明开”表明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受到朝廷重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而诗人自己见到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不由得生出愤懑之情。④对辛判官施以援手让自己早日赦还的期待。“金鸡放赦”即大赦之典,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的情感。 【译文】 过去在长安时沉湎于花前月下,与当朝的权贵们同饮一杯酒。那高傲的气概使豪杰之士佩服,放荡不羁从不肯落在他人身后。当时我年轻好胜,挥着金鞭奔驰在长安的章台街上。在宫中曾向皇帝献上优美的文章,长久地留在珍贵筵席上听歌观舞。总觉得可以长久这样下去,谁知竟然爆发了安史之乱。函谷关被胡人骑兵占领,许多人才像桃李向阳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我却被远远地流放夜郎,什么时候才能遭逢金鸡大赦,使我回到家中啊。【赏析】 前面八句描绘了诗人春风得意时的生活景象。开头两句写诗人醉眠花柳,与当朝权贵们开怀畅饮。显示出诗人当时的生活之奢华。后面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态。那时候,诗人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手握金鞭,走马章台,流连琼筵,出入宫掖,睥睨权豪。花红酒绿时纵情喝酒,歌舞声中尽情享受。随后两句凸显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能够在宫殿中为皇帝呈献文章,在酒席上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在朝廷上的地位之高。中间两句是转折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原本以为这种同赴侯门、走马章台、献赋金宫、醉卧酒筵的得意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谁知好景不长,平地风雷,安史之乱爆发了。“函谷忽惊胡马来”,即指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占领东西两京。一个“忽”字表现出这次战乱的出乎意料,忽然之间,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乱了,诗人再也无法过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最后四句是对诗人战乱爆发后的生活的描述。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被朝廷越次擢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此句或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谴责,诗人眼见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故而生发哀怨之情。最终诗人独自远谪夜郎,漂泊天涯。只能期待能够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时候,使诗人能够有机会重新回归朝廷,为国家尽一份力。最后两句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诗人能够早日回归的心情。此诗回忆昔日在长安的得意生活,对长流夜郎充满哀怨之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他此时此刻企盼赦还的心情。诗中今昔处境的强烈对比,自然有博取辛判官同情之心,也暗含有期待援引之意。由于李白此诗直露肺腑,对当年得意生活颇有炫耀之意,不无庸俗之态,所以历来不少读者认为它非李白所作,即使肯定其豪迈气 象,也显得极为勉强。不过穷苦潦倒之时,落魄失意之后,人们都不免会对当年春风得意的生活充满眷念,尤其在一个陷入困境、进入晚年依靠回忆来支撑自己的诗人身上,这种眷念更会牢牢地占据他的心灵。 三、(2021·福建三明期末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寄李儋元锡①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 ①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作者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作者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C.尾联作者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儋早日来访畅叙友情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解析 B项,“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说法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作者愁闷的情绪,春天是美好的,但作者只有忧愁苦闷。答案 B6.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但又是“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颈联的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仁者之言”是指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评论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即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觉得愧对官吏的俸禄。“不负心语”是指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答案 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 【译文】 去年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四、(2021·吉林白城第五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 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写出作者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此番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成语,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解析 C项,“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有误,作者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答案 C8.请结合作品分析尾联抒发的思想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要想更深入地理解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结合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来分析,“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而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则将此情推至顶点。答案 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世事瞬息万变,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颔联中白鹭的“苦”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以它的“身闲心苦”表达自己志大才高却位卑职微的痛苦。颈联则是反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自我开解,暗示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将此情推至顶点。 【译文】 孤城三天刮风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烟雨迷蒙中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滔滔流向远方,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犹如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见雨中淋着一只白鹭。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赏析】 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贵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风夹着如烟秋雨,绵绵濛濛下了三日,我无奈滞留小城,集市也因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街市繁荣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诗人信手拈来,不假藻饰,富有孤城风雨图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颔联触物起兴,诗人放眼四顾,无意中有一些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司马相如《上林赋》说:“鸿鹔鹄鸨,鹅属玉。”以上是远眺。近观则是:“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次韵答柳通臾问舍求田之诗》),“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林为之送笔欢赠》)。他不愿屈身事人,渴望归田,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折腰为官,所谓“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次前韵寄润父》),“斑斑吾亲发,弟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也是一种巧思。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 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这种手法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推重翻却成案,更进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惠能对神秀以树、镜来比喻心的偈语的翻案。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类似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诗的体裁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并分析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4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