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师大科学七上第一单元地球上的生物质量评估卷
展开第一章 质量评估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一、单选题
1. ( 2分 )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 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 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2. ( 2分 )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的生态特征是( )。
A.根系不发达 B.植株高大,叶柔嫩 C.叶片面积大 D.叶呈针刺状
3. ( 2分 )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 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 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 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4. ( 2分 ) 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 生物都能繁殖 D.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5. ( 2分 ) 通常一种生物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这个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 )
A. 生殖作用 B. 生长现象 C. 遗传性 D. 适应性
6. ( 2分 ) 新冠病毒是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在传播过程中有着很高的传染性和隐蔽性。说“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 非常小 B. 无完整的细胞结构 C. 能移动 D. 能遗传和变异
7. ( 2分 ) 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是因为地球的吸引作用
B. 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不会碰上障碍物,是因为它的视力极佳
C. 大雁在远程迁徙时不会迷失方向,是因为它有独特的“定位系统”
D. 企鹅能生活在气温极低的南极,是因为它的毛皮厚、皮下脂肪厚等特点
8. ( 2分 ) 造成大多数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物之间的相互斗争 B. 由于各种原因使生存恶化,丧失栖息地
C. 全球变暖,不适应高温环境 D. 生物种类增加,食物来源减少
9. ( 2分 ) 观察蜗牛的实验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触碰最敏感的部位是触角 B. 对光的刺激有反应
C. 对声音的刺激反应敏感 D. 对醋的气味刺激有反应
10. ( 2分 ) 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能生长 B.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C. 能繁殖后代 D. 能遗传和进化
11. ( 2分 ) 生石花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①形状很像石头 ②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能开花结果 ④能生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 ( 2分 ) 下列词语能体现生物体具有繁殖特征的是( )
A. 飞蛾扑火 B. 羊入虎口 C. 望梅止渴 D. 孔雀开屏
13. ( 2分 ) 请你仔细认一认,其中属于生物的有( )
A. 山洞里的石笋 B. 水中的水母 C. 计算机的鼠标 D. 洋娃娃
14. ( 2分 ) 对下列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 )
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变异现象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5. ( 2分 ) 下列有关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B.“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C.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形式就是运动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6. ( 2分 ) 猪笼草: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B.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C.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D.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17. ( 2分 ) 如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体系实验室研发的首个交互美女机器人,名叫“佳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佳佳精通多种语言,可以和人智能交互,面部有神态和表情,还配有肢体语言。下列关于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器人能生长 B. 机器人能进行新陈代谢
C. 机器人不能繁殖后代 D. 构成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题17图 题18图
18. ( 2分 ) 如图为 5 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耐受程度,这 5 种鱼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可在全球水域分布的分别为( )
A. 1、2、3 B. 5、3、4 C. 3、4、2 D. 2、1、5
19. ( 2分 ) 下面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鱼的体形呈梭形——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 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便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C. 鸟类的骨大多中空,无膀胱——减轻体重,便于飞翔
D. 猎豹善于奔跑,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适于捕食动物
20. ( 2分 ) 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 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 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 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 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21. ( 2分 ) 无毒蛇体表有着与有毒蛇相似的花纹,这种现象属于( )
A. 保护色 B. 拟态 C. 警戒色 D. 模仿
22. ( 2分 ) 梧桐树的阔大叶片在冬季全部凋落,这是梧桐对哪种环境的适应( )
A. 缺水的环境 B. 寒冷的环境 C. 缺少养分的环境 D. 大风的环境
23. ( 2分 ) 下列哪一诗句反映了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
A.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4. ( 2分 ) 下列有关河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它的运动方式有游泳、爬行、跳跃三种
B. 它的头部有额剑,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C. 它有五对步行足和五对游泳足,其中步行足还能平衡身体
D. 它有两对触角,是味觉器官
25. ( 2分 ) 以下有关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能借助风力传播到远方
B.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与其进食植物的习性相适应
C. 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以适应空中飞行
D. 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减少行走时所发出的声音
二、填空题
26. ( 3分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你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征。
27. ( 4分 ) 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________;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________;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________。
28. ( 2分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蛙鸣求偶”现象。“蛙鸣求偶”这种行为能世代相传,反映出青蛙具有________的生物特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
29. ( 7分 ) 观察虾的形态结构可知:
(1)河虾的体色是________,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河虾的头部额剑上有锯齿,是虾的________武器。
(2)下列属于河虾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是 (可多选)。
A.片状的游泳足 B.扇状的尾 C.羽毛状的鳃
D.纤细的腿脚 E.曲度特别高的眼球 F.头部有额剑
G.身体质地透明,有外壳
30. ( 3分 ) 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其方式有“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________。
(2)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________。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________。
31. ( 1分 )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元宝枫是重要的红叶观赏植物。进入秋季,叶色逐渐褪绿变红。在日最低平均温度低于8℃、昼夜温差大于13℃时,叶片变色效果最佳,西山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据此分析,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32. ( 3分 ) 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别方向?
(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
(3)树干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___(选填“南”或“北”)。
三、实验探究题
33. ( 6分 ) 继马里亚纳海沟检测到微塑料之后,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也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20
?
数量多排列整齐
7.34
乙
20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数量少排列散乱
1.84
丙
20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基本消失
-0.12
(1)甲组是对照组,其饲喂方式为________。
(2)由实验结果可知,导致乙、丙两组小鼠体重增长值均比甲小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34. ( 12分 )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________。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________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________;在斗争中,具有________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35. ( 9分 ) 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李强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破碎的5号电池,浸泡在1000mL的清水中2~3天;
②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③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④在4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⑤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1条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定时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表:
组别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
(2)老师认为该同学的设计中,步骤⑤放入1条金鱼,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太大。那么,你认为各鱼缸应该分别放入________条金鱼较合理。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________。
(4)如果要让实验更加严谨,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________。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该如何设置?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D 3. C 4. C 5. A
6. D 7. B 8. B 9. C 10. B
11. C 12. D 13. B 14. A 15. A
16. C 17. C 18. D 19. B 20. C
21. B 22. B 23. B 24. B 25. D
二、填空题
26. (1)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2)能繁殖 (3)遗传
27. ③;⑤⑥;①④;②
28. 遗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9. (1)青灰色;头胸部;腹部;防御和攻击 (2)A,B,C,D,E
30. (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31. 温度
32. (1)潮湿 (2)背光面 (3)北
三、实验探究题
33. (1)每日饲喂不含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2)小鼠体内的微塑料使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了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如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合理即可)
34. (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35. (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5(数量合理即可)
(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需要
(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富营养化, 增大藻类植物的生长,对渔业生成造成重大影响,故A不合题意;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会减小海洋面积,缩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故B不合题意;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可减小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故C符合题意;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增大温室效应,故D不合题意。
2. D
【解析】沙漠中的植物,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沙漠获取水分,叶片面积不大可以减少水分散失,D符合题意。
3. C
【解析】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描述的鸟类回巢,及鱼类的洄游生殖,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故A正确;
B、除去杂草,可以减少能量的分散,使更多的能量进入禾苗中;故B正确;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蛙的生殖;故C错误;
D、落下的花瓣变成了春泥,是有机物的分解过程,由分解者完成的;故D正确;
4. C
【解析】 苔花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植株矮小,属于苔藓植物;牡丹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能开花结果,而苔藓不能。二者包含的生物特征是生物都能繁殖。C选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5. A
【解析】生物体具有生殖的功能,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和繁衍;故A正确;
6. D
【解析】A、大小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A错误;
B、有无完整细胞结构不是生物基本特征;故B错误;
C、能否移动不是生物基本特征;故C错误;
D、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故D正确;
7. B
【解析】A、熟透了的苹果会自动从树上竖直下落,是因为苹果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蝙蝠在飞行的过程中几乎不会碰到障碍物,是因为它拥有声呐 系统,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人在说话是靠音色作出判断,B符合题意;
C、大雁的迁徙指某些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C不符合题意;
D、企鹅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极地的极地生活,D不符合题意。
8. B
【解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滥砍乱发导致栖息地的破坏、偷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环境污染等,这些都属于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至环境变化太大,很多物种的生活地域越来越小,且不能适应环境改造所带来的新的环境,以至于灭绝,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使生存环境被破坏与改变,不再适和生物生存,导致野生生物的濒危或面临灭绝,B符合题意。
9. C
【解析】A、探究蜗牛是否有触觉:可以用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之后发现蜗牛会把身体缩进壳里,而触碰蜗牛触角的反应比较大,因此说明蜗牛具有触觉, 并且对触碰最敏感的部位是触角,A不符合题意;
B、探究蜗牛是否有视觉:比如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之后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B不符合题意;
C、蜗牛没有听觉神经,对声音的刺激不能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之后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D不符合题意。
10. B
【解析】由题中信息“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可知,醋的气味对蜗牛是一种刺激,蜗牛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A、C、D错误。
11. C
【解析】1、生物的特点有: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排出体 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e、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f、由细胞 构成(除病毒外)。
2、生石花是石竹目,番杏科生石花属全属植物的总称,约有40种。多年生肉质草本,几乎无茎;球状叶色彩多变,叶表皮较硬,色彩多变,顶部具有深色树枝状凹陷纹路,或花纹斑点,称作“视窗”。植物顶部有一裂缝,裂缝中开花,花单生,雏菊状,花茎2-3厘米,花白或黄色,花期盛夏至中秋。
12. D
【解析】A:飞蛾扑火,是蛾的一种趋光性行为,与繁殖特征无关,A错误;
B:羊入虎口,是一种捕食关系,与繁殖无关,B错误;
C:望梅止渴,是一种条件反射与繁殖无关,C错误;
D:孔雀开屏是指雄孔雀展开尾屏,还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后,便与雌孔雀一起产卵育雏。与繁殖有关,D正确。
13. B
【解析】A、山洞里的石笋,石笋的长长是一种化学沉淀,不属于生物,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水母,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B正确,符合题意;
C、计算机的鼠标,没有生命现象,是非生物,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洋娃娃不需要营养,不能呼吸,不会生长和繁殖,不属于生物,D错误,不符合题意。
14. A
【解析】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应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即亲子间具有相似性,A错误,符合题意。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应了动物的生活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营养,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反应了花木向阳生长这一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生物特征,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反应了柳树这一生物能通过扦插进行无性生殖并成长为新个体,D正确,不符合题意。
15. A
【解析】A、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而且其生长与发育往往是同时进行的,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即生物的变异现象 ,B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不一定能产生运动,C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病毒是生物,但它没有细胞结构,D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16. C
【解析】A、植物也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猪笼草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猪笼草分泌的分解虫体营养物质可以逐渐消化吸收淹死的昆虫,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是否能动并不是判断某种生物是否是植物的主要依据,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符合题意。
D、颜色不是判断某种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的依据,D错误,不符合题意。
17. C
【解析】机器人属于非生物,不能生长、繁殖、进行新陈代谢;也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18. D
【解析】1区域为高温区,但是低盐区域,因此1分布区域为高温低盐度(热带湖泊);2区域高盐分但是温度低,因此2在分布区域为低温高盐度(北极海域);3分布区域为高温高盐度(热带海洋),4分布区域为低温低盐度(寒冷地带的淡水区),5分布区域为全球,D符合题意。
19. B
【解析】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是其对水生生活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有助于青蛙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C、鸟类的尿液和粪便能随时排出体外,能减轻飞行时的体重,利于飞翔,C不符合题意;
D、猎豹的身材修长,体型精瘦,四肢强壮有力,善于快速奔跑,这些特征适于捕食动物,D不符合题意。
20. C
【解析】题中棉红铃虫用结茧保护自己,但在金小峰前来产卵时,棉红铃虫的茧就成了使自己暴露的原因。反映出保护是相对的。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A错误;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是一种警告,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B错误;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竹节虫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没有体现保护的相对性,D错误;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在雪中白色的羽毛与环境相同起的保护的作用,而在降雪前与环境颜色不同会暴露自身,与棉红铃虫体现同一原理,C选项正确。
21. B
【解析】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或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22. B
【解析】梧桐花的阔大叶片在冬季全部凋落,这是梧桐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3. B
【解析】A、向阳花木易为春反映了阳光这一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两种生物草和豆苗互相影响对方的生存,B符合题意。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反映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桃花和鸭这两种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24. B
【解析】A、河虾可以在水中游泳、爬行、跳跃,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河虾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构成,B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C、河虾头胸部有五对步行足,有平衡作用,腹部有五对游泳足,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河虾有两对触角,是味觉器官,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25. D
【解析】A、蒲公英上长了很多长的冠毛,成熟时这些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比较轻,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远方,A说法正确。
B、兔属于草食性动物,兔的犬齿退化,只有门齿和臼齿之分,与草食性生活相适应,B说法正确。
C、鸟类营飞行生活,身体呈纺锤形(流线型),前制变成翼,为飞行奠定了基础,C说法正确。
D、沙漠中干旱缺乏水分,温度高,所以,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防止被高温的沙子烫伤,可见D说法错误。
二、填空题
26. (1)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2)能繁殖
(3)遗传
【解析】(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繁殖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27. ③;⑤⑥;①④;②
【解析】 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这是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综上可知, 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③ ;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⑤⑥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①④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② 。
28. 遗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蛙鸣求偶”,是青蛙世代相传的一种性状,这反映出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9. (1)青灰色;头胸部;腹部;防御和攻击
(2)A,B,C,D,E
【解析】(1)河虾的体色是青绿色,身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两部分,河虾身体质地半透明有外壳,功能是保护内脏器官,河虾头部额剑上有锯齿,是虾的防御和攻击敌害武器。
(2)片状的游泳足、扇状的尾、羽毛状的鳃、纤细的腿脚、曲度特别高的眼球这些都是河虾能够适应环境的特征,但是头部有额剑、身体质地透明,有外壳这是河虾的外貌特征,与环境无关。
30. (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解析】(1)避役的体色能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保护色。
(2)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拟态。
(3)警戒色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
31. 温度
【解析】秋季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2. (1)潮湿
(2)背光面
(3)北
【解析】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等.在树林中,树的北面是背光面,较为阴暗潮湿,所以长有苔藓的一面是北面,据此就可以辨认方向了。
三、实验探究题
33. (1)每日饲喂不含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2)小鼠体内的微塑料使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了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如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合理即可)
【解析】(1)该实验的变量是微塑料A,所以甲组的饲喂方式是每日饲喂不含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A组起对照作用。
(2)据表中的数据可见: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他们体重增长值均下降。但乙、丙两组体重变化不同,乙组增长较慢,而丙组体重下降,可见小鼠体内的微塑料使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了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 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如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
34. (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解析】(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35. (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5(数量合理即可)
(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需要
(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解析】(1)由于探究实验的问题是: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因此可以作出假设为: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1条金鱼具有偶然性,因此实验可选用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5条同种金鱼进行实验。
(3)由图表格中信息可知,A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小,鱼活了15天,随着废电池浓度的增加,鱼的生存时间越少,比如D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大,鱼只活了1天,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故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有利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实验结果更准确。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应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2022年华师大 科学 九下 第七单元 质量评估卷: 这是一份2022年华师大 科学 九下 第七单元 质量评估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华师大科学七上第五单元地球质量评估卷: 这是一份2022年华师大科学七上第五单元地球质量评估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华师大科学七上第七单元地月系质量评估卷: 这是一份2022年华师大科学七上第七单元地月系质量评估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初八)→凸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