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训练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土壤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训练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土壤,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新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土壤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种土壤水分收支情况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土壤中水分含量最多的时间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2.在该土壤上进行耕作最需解决的问题是( )
A.灌溉 B.排水
C.施肥 D.保温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完成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9.土壤的形成过程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颗粒大小的分异过程 B.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C.养分元素的分解过程 D.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10.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11.下列对土壤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是砂土②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③与冷湿环境相比,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④气候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
读图完成下题。
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比例为(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3~14题。
13.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4.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 B.坡度
C.海拔 D.坡向
16.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 ( )
A.降水量最大
B.土壤肥力最高
C.气候最适宜
D.应防止水土流失
在内蒙古某矿区,工人们发现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经仔细辨认,能看到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完成17-18题。
17.根据材料推测,该地层极有可能形成于( )
A.古生代之前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早期 D.新生代晚期
18.当时,这些裸子植物生长地的土壤( )
A.有机质主要来自枯枝落叶 B.其土层普遍较薄 C.其质地较细,粉砂黏粒多 D.微生物活动微弱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物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20.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二、综合题
21.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缺少的是________。
(3)成土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它出现在________(填字母)阶段。
(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________,它多集中在土壤的________,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
(5)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的积累过程和________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使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2)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
(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获知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__、地貌、气候、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区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
(4)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
(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获知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__、地貌、气候、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区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
(4)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A 2.A3.B 4.B5. D 6.C7.C8.A9.B10.D11.B12.C13.C 14.A 15.D 16.D 17.C18.A 19.C20.B
21.(1)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有机质
(3)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B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层;土壤肥力
(5)生物;有机质;养分元素
22.(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土壤贫瘠。
(2)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3.(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
(3)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元素含量较高。
(4)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24.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
(3)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元素含量较高。
(4)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通关训练十 旅游地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21 中国地理分区,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19 世界地理(西半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