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课件1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课件1,共60页。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学课件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十五从军征作者档案[1.《十五从军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有几次问答?怎样理解其含意?4.《过零丁洋》首联写了哪两件大事?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文题解说 十五从军征,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写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十五”“八十”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主题概括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结构图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档案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后来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风格大变,诗中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思想。文题解说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即在西北边塞的冰雪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点出风和雪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又要咏雪呢? 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主题概括 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出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结构图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文题解说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结构图示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过零丁洋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宋末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降元后,组织义军转战各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浮;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为世人所传诵。其后期诗词慷慨悲壮,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文题解说 “过零丁洋”即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人文天祥被俘路经零丁洋,感慨个人身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写作背景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志。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颔联中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什么?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比喻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时起时沉。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结构图示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档案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文题解说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潼并”,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是进入古都长安的门户。“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情怀。写作背景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 ”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在曲中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秦汉的宫殿遗址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内心的不平静,怀古伤今。主题概括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结构图示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咏雪名句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送别名句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汗青 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那么,什么叫“汗青”呢?古代的史书,是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写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代称书册、史册了。随堂测试1.根据要求默写古诗词名句。⑴《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的诗句是 , 。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随堂测试⑷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舍生两取义者也”,是孟子的选择;“ ? ”,是文天祥的选择;“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是夏完淳的选择。⑸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诗句是: , 。随堂测试2.下面对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⑴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⑶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靑⑸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随堂测试参考答案:2.【答案】D【解析】句子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它强调的是,无论兴亡,老百姓都非常苦,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此项错误。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学课件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十五从军征作者档案[1.《十五从军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有几次问答?怎样理解其含意?4.《过零丁洋》首联写了哪两件大事?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文题解说 十五从军征,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写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十五”“八十”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主题概括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结构图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档案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后来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风格大变,诗中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思想。文题解说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即在西北边塞的冰雪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点出风和雪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又要咏雪呢? 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主题概括 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出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结构图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文题解说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结构图示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过零丁洋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宋末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降元后,组织义军转战各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浮;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为世人所传诵。其后期诗词慷慨悲壮,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文题解说 “过零丁洋”即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人文天祥被俘路经零丁洋,感慨个人身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写作背景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志。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颔联中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什么?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比喻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时起时沉。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结构图示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档案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文题解说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潼并”,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是进入古都长安的门户。“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情怀。写作背景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 ”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在曲中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秦汉的宫殿遗址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内心的不平静,怀古伤今。主题概括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结构图示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咏雪名句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送别名句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汗青 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那么,什么叫“汗青”呢?古代的史书,是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写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代称书册、史册了。随堂测试1.根据要求默写古诗词名句。⑴《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的诗句是 , 。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随堂测试⑷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舍生两取义者也”,是孟子的选择;“ ? ”,是文天祥的选择;“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是夏完淳的选择。⑸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诗句是: , 。随堂测试2.下面对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⑴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⑶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靑⑸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随堂测试参考答案:2.【答案】D【解析】句子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它强调的是,无论兴亡,老百姓都非常苦,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此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