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3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3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3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解题质疑,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布置作业,疑语结课,激发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4.学习借助相关资料,更好地理解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关键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学会借助相关资料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查阅关于诸葛亮、鲁肃、周瑜的相关故事和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这几句诗中藏着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是哪几部著作吗?你知道关于四大古典名著的哪些故事?(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3.联系背景资料,了解人物关系。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征战。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随机课件展示背景图)今天,我们来共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鲁肃是东吴的校尉,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丞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抽查学生读——正音——齐读)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重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板书:造箭)
理解“妒忌”:
①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而忌恨他。②换词比较:羡慕。
(2)结果呢?
(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3)那经过呢?
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前期准备,借箭经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1)指名说。
(2)教师小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记叙了诸葛亮借箭的故事。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它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了,这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三、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一)明确“造箭目的”
1.教师: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3.课件出示: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1)指名读一读,周瑜打算怎样阻挠诸葛亮造箭?
(2)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话来复述一下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是怎么说的?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造不好箭,甘受重罚。已经立下了军令状。)
(4)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4.教师: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
5.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对诸葛亮心怀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二)揭露“周瑜面目”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请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画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课件出示:
(1)“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十天造得好吗?”
(4)“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5)“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跟曹军交战)
你还可以从哪些字词中看出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造箭真的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用心险恶、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4.教师小结:这一段语言描写刻画出周瑜鲜明的性格特点: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心胸狭窄、用心险恶。但是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结果?(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板书:神机妙算)
2.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的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算得是那样准确,最后成功地借到了箭,没能让周瑜的阴谋得逞。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视剧影片片段。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
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学生默读课文,教师现场巡视。
(三)讨论交流。
1.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担心)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开心,自信,因为这场大雾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了。)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件出示:“第一天……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可联系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可以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理
(1)画出诸葛亮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①“五更时分……一边呐喊。”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两面受箭,利于撤退。)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思虑周密,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3.识人心
(1)识曹操
(课件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课件出示:关于曹操性格多疑的小故事。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神态——笑,你们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这是自信的笑,胸有成竹的笑,胜利在望的笑。)
(2)识鲁肃
(课件出示)①语句:“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的计划就完了。”②鲁肃忠厚守信的小故事。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地讨论一下。
(诸葛亮也深识鲁肃的性格——忠厚守信,所以不但不怕他告密,还要请他帮忙。)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机妙算”
1.请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曹军要追也来不及。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教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
学生分角色朗读。
2.师生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在军队立下状书,做不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一是诸葛亮明知周瑜用心险恶但以大局为重;二是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已知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向曹操“借箭”,对完成任务“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暗藏杀机,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被军法制裁。)
由此我们知道了故事中的诸葛亮不仅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还有顾全大局的美好情操。而故事中的周瑜却是嫉贤妒能、用心险恶、暗藏杀机。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那里。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听。
2.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
书
设
计
5 草船借箭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象,并拓展相关文章,延伸到整部小说,让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足之处: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教学建议:将原著与课文结合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一部分
原文资料,也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让学生自读,了解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会产生要读一读原著的念头,对书中的人物性格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细读课文,解读对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