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 2021-2022七年级下学期 历史期中考试题
展开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 )
A.秦朝 B.东汉 C.明朝 D.南宋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的变化是 ( )
A.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功绩——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门第声望——功绩——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3、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任姚崇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
A、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B、具有雄才大略治国安邦
C、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5、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翻车 ④筒车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7、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是 ( )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和苦难
C.求取佛经精义 D.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8、小明在进行“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性学习,以下他选择的史料不合适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C鉴真东渡 D日本遣唐使来华
9、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
A.吴道子——画圣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11、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都长安城,你看不到的人是:( )
A吐蕃人 B波斯人 C印度人 D回族人
12、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隋唐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14、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15、下列对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相同点叙述,不对的是( )
A、有“市” “坊”、界限分明 B、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D、都居住着大量人口
16、与北宋和南宋关系类似的政权是 (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唐朝与后唐 D、西魏与东魏
17、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18、“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9、穿越时光隧道,假设你是一个宋朝人,下列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吃香喷喷的占城稻米饭 B.到四川用“交子”买东西
C.用煤烧火做饭 D.在“蕃坊”里居住
20、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计6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你认为材料一、二各是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6分)
(2)元朝时,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它和隋朝大运河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3)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他引用古人的话告诫太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既彀,吾痛失一镜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根据材料回答:⑴这几句话均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分)
(2)材料一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道理?(4分)
(3)、材料二中的“镜子”是谁?为什么皇帝说“魏征既彀,吾痛失一镜矣!”?(4分)
(4)请结合所学知识,试对该皇帝做一评价(4分)
23、(10分)材料一 :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城怎样的经济景象?试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2分)
(4)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2分)
24、(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元末有人写诗: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这一地区在哪个朝代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区域?(4分)
(2)、上述史实说明了什么?(2分)
(3)、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呈现有战有和的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4)、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元朝时汉族和哪个民族的融洽关系?这一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5、(10分)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问题: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2分)
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⑶这种现象到何时完成?(2分)
(4)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特点和经济特点分别是民族政权并立和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二者之间有何联系?(2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AAADD 6——10BCACD 11——15DCCCA 16——20BDDDC
二|非选择题:
21(12分)(1)(6分)材料一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交通,带来了深远的社会效益。 材料二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他们对大运河的评价不同,主要是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2)(2分)隋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弯曲状,元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直抵大都,缩短了航程。
(3)(4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2、(14分)⑴(2分)唐太宗
(2)(4分)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因为亲身经历了隋亡农民大起义,亲眼看到隋炀帝由于腐败被人民推翻的事实。
(3)、(4分)答:镜子指魏征,原因:因为魏征先后向他二百多次,像镜子一样时刻提醒他要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居安思危。
(4)(4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为后来唐朝进入极盛时期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23、(10分)(1)(2分)唐朝。
(2)(4分)景象: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3)(2分)特点:①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晓市。③出现了专门的街市。(意思相同或相近,答出2点即可得2分)
(4)(2分)影响: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24、(14分):(1)(4分) 藏族 元朝
(2)(2分)答: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和谐相处。
(3)、(4分)答:如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4)、(4分)蒙古族,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25、(10分)⑴ (2分)南方农业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⑵(4分)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⑶这种现象到何时完成?(2分)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4)(2分)正是由于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乱不断,才迫使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是最终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共16页。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考试时间,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