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一讲 考点概述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小说阅读精讲精练
第一讲 考点概述
【考情分析】
1.选材上,以中国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上,中长篇小说节选与短篇小说并重。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夺目的闪光点。主题上,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表现出的高贵品质。
2.题型相对稳定,设问指向越来越具体细致。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常考常新,如对主题的考查常常蕴含在选择题中,较少让考生直接提炼主题。
3.对接学科素养方面,本部分主要涉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学科素养,引导考生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促进其向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
【备考建议】
1.完善小说知识体系构建,融会贯通课内外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2.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所以要提高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
3.兼顾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的新要求。高考中,从中长篇小说中节选一个片段来设题可能成为新常态。
【阅读要领】
一、知小说文体知识——读文之基础
(一)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的。
(二)小说种类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动物小说、武侠小说等
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1.人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1)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样的形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2)形象分为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二者相辅相成。
(3)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细节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其环境描写多为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开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展: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过程。
高潮:决定矛盾各方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编排,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事件发展的顺序。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点题,等等。
3.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借助环境烘托,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做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⑥象征或暗示。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待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4.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赏析小说必须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1)揭示人性: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3)百态人生: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4)寓言人生: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小说三要素和主题关系图
(四)微型小说的特点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寓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作品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是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
二、明小说阅读步骤——读文之要诀
【读文策略】
掌握小说文本的“三步读文法”: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三步骤”,切实把握好4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效率。
第一步:落实“写什么”——明确小说所写内容
1.把握小说情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明确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帮助考生找准、找全各选项的答题区间。
2.了解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等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以及其生活的具体环境、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3.分析环境描写
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特点,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步:紧抓“怎样写”——把握小说艺术特色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的叙事技巧
主要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如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等)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
2.小说的描写艺术
一是指环境描写技巧(如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二是指人物描写技巧(如正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
3.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方面赏析其特色。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写”——挖掘小说主题意图
即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怎样服务于表达的中心(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艺术效果。
【读文指导】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题文本】
大师(节选)
双雪涛
①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②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③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④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⑤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⑥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⑦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读文示范】
第一步:梳理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开端(①~②):“我”经常跟着“父亲”,看“父亲”下棋;当“我”质疑“父亲”后,“父亲”教“我”仕的用法。
发展(③):“眼镜”费尽周折找“父亲”下棋。
插叙(④):写下棋人众生相,烘托“父亲”棋艺的高超。
高潮(⑤~⑥):“父亲”不再下棋,他让“我”与“眼镜”对阵;“我”最终赢了棋局。
结局(⑦):“父亲”指点“我”下棋之道和处世之道。
第二步:理清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主要塑造了棋痴“父亲”的形象。其主要特征如下:
①执著于象棋,棋艺高超。
“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都能看到“父亲”下棋的身影;从各个地方慕名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
②看淡胜负,不贪图名利。
“父亲”和别人下棋总是两胜一负,不在乎输赢,拒绝下棋时“挂”东西,拒绝拜师,拒收礼物。
第三步: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通过“我”的所忆、所思、所见、所感把父亲的故事贯穿起来。另外“我”充满感情的叙述,让小说更富有情感,更有感染力,也更具真实性。
②小说交错运用了顺叙、插叙的叙述方式,既充实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③小说多次提到“板凳”这一细节,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同时,“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的情形,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另外,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第四步: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以民间象棋大师“父亲”为主人公,叙述了他教儿子下棋,与他人下棋的故事。作者以棋写人,写人性,突出了“人品高于棋艺”的主题。
【真题体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跟踪训练】
(2021年新高考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检测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检测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过关检测解析版doc、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过关检测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考点概述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考点概述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考点概述解析版doc、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考点概述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版块 戏剧阅读 第一讲 考点概述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六版块 戏剧阅读 第一讲 考点概述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讲戏剧阅读精讲精练之考点概述解析版doc、第一讲戏剧阅读精讲精练之考点概述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