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

    展开

    第四单元走进“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回忆叶圣陶郑逸梅阅读提示:著名作家郑逸梅是叶圣陶中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在这篇纪念文章里,作者回忆起半个世纪里与叶圣陶交往的几件事,带领我们近距离、较为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叶圣陶的精神风貌。我于民国元年(1912)肄业苏州草桥中学,当时称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校舍在玉带河草桥之侧,故以草桥中学俗称之。同窗有叶绍钧(圣陶)、顾颉刚、吴湖帆、王伯祥、江小、庞京周、范烟桥等,均一时之秀。且都好文艺,课余之,相与叙谈,甚为莫逆。尤其圣陶与我,同学文于昆山胡石予先生,胡师与国学大师唐文治、南社耆宿高吹万、爱国诗人钱名山,在清末民初被誉为江南四大儒。石予先生工古文辞,又擅诗章,且才思敏捷,有所成,辄录之于册,名《半兰旧庐诗集》,以部分付诸油印,分贻门生故旧,我与圣陶以未窥全豹,不自满足,频向胡师借阅诗稿,录为副本。因此师生之,益复深挚。毕业后,我与圣陶各事教育生涯,圣陶赴甪直执教小学,他认为:教育以小学为基础,如基础未打好,就无从培植,比诸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岂有荣茂流通之望?所以他不计名利,致力于此,卓有成效,迄今犹树碑列馆,在甪直作为永久纪念。圣陶是他的字,本名钧,学校内一直用此名,字作后,笔名有秉丞、柳山、桂山、生、华秉丞、斯提等,与我同是江苏吴县人。1916年他与胡墨林女士结婚。圣陶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一位文学家,等身著作,驰誉全国。我当时写稿在《民权报》,该报是揭露宋教仁被刺案内幕最早的报纸,我那时年轻,血气方刚,也跟着一起在报上痛伐袁氏,十分痛快,圣陶比我写稿还早,我在上海编辑几种报刊时,他于1921年组织成立文学研究会,是发起人之一,并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19233月主编《诗》杂志,1925年与郑振铎合办《公理日报》,1929年主编《一般月刊》《光明半月刊》《妇女杂志》,1927年编辑《文学旬刊》《小说月报》《儿童世界》。1930年他任开明书店编辑,也是《中学生》杂志编辑之一。在此若干年内,我与他时通音信,继之,他离开上海,应聘武汉大学教授。我则仍在沪地,担任上海诚明文学院、志心学院诸高等院校教授,曾一度中断联系。圣陶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时,也以奖掖后进为职责,那时沈雁冰,尚未成名,向之投稿,署名矛盾,圣陶以为矛盾两字,未免刺目,为之易字,雁冰也就以茅盾为终身笔名了。又巴金也受到他的熏陶,对圣陶也是十分崇敬的。抗战期间,圣陶和朱自清合编《国文月刊》。圣陶在甪直时,曾邀我做水乡之游,并谋良晤,可是我因循未果。嗣后多年,他送其妹来苏州,和江红结婚,红亦草桥学,名铸,字镜心,和我同为星社社友,这天,我参加喜宴,得在席间,与圣陶故旧重逢,甚感欣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圣陶出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副署长,195410月任教育部副部长,1962年再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是文人当官,故仍不忘故旧,继续与我鸿雁不绝。他以后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职务。我孙女有慧习画已二十载,作品屡载报刊,她擅画梅。圣陶某岁生辰,我嘱有慧绘了一幅梅花祝他寿庆,他立写一诗寄给有慧,诗云:不效圈圈兼点点,宁于工笔见心裁。承贻近作良堪喜,重粉轻红没骨梅。又书一尺页赠我,诗云:三百篇前早有诗,三百篇后太繁。陈言莫蹈良难必,创获方安宁易期。当境治情诗便好,斟唐酌宗我胡为。工夫诗外放翁句,八十余龄始得之。数年前所作一律,书请逸梅同学兄两正。一九七六年四月叶圣陶。一印,诗亦别有新意,凡此留存敝斋纸帐铜瓶室,作为瑰宝了。数年前,苏州草桥中学以成立八十周年纪念,书邀我和圣陶同赴苏州,我由媳妇相陪前往,圣陶因病未能应约,致函请假,未几,得讯圣陶却已作古矣。他的著作有《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倪焕之》《叶圣陶文集》,又曾与朱自清合著《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与夏丏尊合著语文学术著作《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有删改)【注释】)业:(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年限或程度而离校停学。耆宿(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甪直( zhí):在江苏省,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等身著作: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袁氏:指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嗣后:以后。qián):盖(图章)。纸帐铜瓶室:作者书斋的名字。【作者简介】郑逸梅(1895—1992),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作家、文史学家。善写人物掌故、名家逸事,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著有《逸梅小品》《艺坛百影》《书报话旧》等。近年辑为《郑逸梅选集》3卷本。读《经典常谈》叶圣陶阅读提示: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学生该不该多读和怎样读一些古代典籍原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至今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希望我们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教益,更好地从古代典籍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地守住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本。读《经典常谈》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用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它;为的是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完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中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需用这样的读本。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注释】《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古代的经史子集和诗词文赋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经籍子籍:经籍,经书;子,古人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如孔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称为子籍编撰(zhuàn):编纂;撰写(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校勘(jiào kān):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涵泳:深入领会。辑录: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起来编成书。【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字臣、圣陶,江苏苏州人。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阅读提示: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通过对秋虫灵趣的赞美,倾吐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文章意蕴隽永,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莫要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对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更有着深刻的启迪。阶前看不见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1923831日作【注释】鹁鸽( ):家鸽。kuì):轻轻地叹气。juàn)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水门汀(tīng):即水泥,有时也指混凝土。春联儿叶圣陶阅读提示:老俞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生活中的苦难泯灭不了他懂大义、爱国家、守本分、有韧性的可贵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要素。因此,叶圣陶先生对他满怀敬佩之情,为他写了一副春联儿……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子,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车。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和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常改变的地名儿,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只羊卖了买棺材。那两只羊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他终于开口了。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同样嫌啰唆,就含糊其词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上天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样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说:你把他埋了?埋了,就在邻舍张家的地里。两只羊,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片薄板,像个火柴盒儿。两只羊才卖得四千元。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羊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我想起他跟我同岁,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敌人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赢,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赢,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敌人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敌人的皮鞋穿上脚不及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新年将近,老俞要我给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给他拟了一副:有子戈庶无愧为人推亦复佳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给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回转身子点点头。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1944522日写毕(有改动)【注释】鸡公车:独轮手推车。放过道台:指做过大官。):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此处借指车。蚕和蚂蚁叶圣陶阅读提示:有一只心中有一个问题始终搞不明白,于是它开始了探寻之旅。它最终是否找到了答案?这篇童话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有价值的。沙,沙,沙,像秋天细雨的声音,所有的蚕都在那里吃桑叶。它们也不管桑叶是好是坏,只顾往下吞,好像它们生到世上来,只有吃桑叶一件大事。不大一会儿,桑叶光了,只剩下一些脉络。蚕的灰白色的身体完全露出来,连成一个平面,在那里波动。养蚕的人来了,又盖上大批桑叶,沙沙的声音跟着响起来,并且更响了,像一阵秋风吹过,送来紧急的雨声。蚕里有一条,蹲在竹器的边上,挺着胸,抬着头,不吃桑叶,并且一动也不动。它是要入眠吗?是吃得太饱吗?不,都不是。它是正在那里想。看它那副神气,俨然是个沉默深思的思想家。不管什么事儿,只要能想,到底会弄明白的。它先想自己生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不是专为吃桑叶这件大事。它查考祖先的历史,看它们的经历怎么样。祖先是吃够了桑叶做成茧,人们把茧扔到开水里,抽出丝来织成绸缎,做成华丽的衣裳。它明白了,蚕生到世上来,唯一的大事是做茧。吃桑叶并不是大事,只是一种手段,不吃桑叶就做不成茧,为做茧就得先吃桑叶。想到这里,它灰心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原来是为那全不相干的!它再不想吃桑叶了,只是挺着胸,抬着头,一动也不动地蹲在竹器边上。又一批新桑叶盖到身上,急雨似的声音又紧跟着响起来。只有它,连看都不看。左近有个细微的声音招呼它:朋友,又上新叶啦!怎么不吃啊?客气可就吃不着啦。它头也不回,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只知道!我饱得很,太饱了,不想吃!你一定在什么地方吃了更好的东西吧?话刚说完,来不及等答话,嘴早就顺着桑叶边缘一上一下地啃去了。更好的东西!你们就不能把扔下,动动脑筋吗?我饱了,是因为厌恶,很深的厌恶!你厌恶什么?厌恶什么?厌恶工作。没有比工作更讨厌的了。从今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我刚编了一支歌,唱给你听听。它就唱起来:什么叫工作!没意思,没道理,什么也得不着,白费力气。我们不要工作,看看天,望望地,一直到老死,乐得省力气。但是跟它说话的那条蚕还没听完它的新歌,就爬到另一张桑叶的背面去了。其余的蚕全没留心有个朋友决心不吃桑叶的事。什么叫工作!没意思,没道理,…………它一边唱,一边爬,就到了竹器的外边。既然决定不再工作,何妨离开工作的地方呢?并且,那些糊里糊涂只知道吃的同伴,也实在叫人看着生气。它从木架上往下爬,恨不得赶紧离开,脚的移动就加快,不大工夫就爬到屋子外边的地面上。它站住,听听,听不见同伴吃桑叶的声音了,就挺起胸,抬起头,开始过那看看天,望望地不要工作的日子。忽然像针刺似的,它觉着尾巴那儿阵痛,身体不由自主地扭动一下,连忙回头看,原来是一个蚂蚁。那蚂蚁自言自语地说:想不到还是活的。你以为我是死的吗?你像掉在地上的一截干树枝,我以为至少死了三天了。你看我身体干瘦吗?不错。你既然还活着,为什么这样干瘦呢?你知道我决心不吃东西了吗?你这是怎么啦?为什么想把自己饿死?我厌恶工作。我看透了,吃东西只是为了工作,我不想再吃了。小朋友,我有支新编的歌,唱给你听听。蚂蚁听蚕有气没力地唱它的宣传歌,忍不住笑了,它说:哪里来的怪思想!不要工作,这不等于不要生命,不要种族了吗?呆呆地看了蚂蚁一眼,叹息着说:生命和种族,我看也没什么意思。开水里煮,丝条条地抽出去,想起这些事,我眼前就一团黑。我从来没听见过这样的话,大概你工作太累,神经有点儿昏乱了。我们也有歌,唱给你听听,让你清醒一下吧。你们也有歌?有。我们都能唱。唱起歌来,像是精神开了花。说着,蚂蚁就用触角一上一下地打着拍子,唱起歌来:我们赞美工作,工作就是生命。它给我们丰富的报酬,它使我们热烈地高兴。我们全群繁荣,我们个个欣幸。工作!工作!——我们永远的歌声。蚂蚁唱完了,哈哈大笑,接着就仰起头,摇动着腿,跳起舞来。蚂蚁一边跳一边问:我们的歌比你那倒霉的歌怎么样?你说谁有光明的前途?猜想那小东西一定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跟那些死守在竹器里吃桑叶的同伴一模一样,不然,就想不透它这一团高兴是哪儿来的。就问:难道没有一锅开水等着你们吗?蚂蚁摇摇头,说:我们喜欢喝凉水,渴了,我们就到那边清水池子里去喝。不是说这个。是说没有用开水煮你们抽丝吗?什么叫?我不懂。蚕想解释,可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停一会儿,它决定从另一个方面问:难道你们的工作不是白做的吗?你怎么问这个?蚂蚁很惊奇,世界上哪会有白做的工作!我的意思正跟你相反,世界上哪会有不白做的工作!你不信?去看看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的,只要费一点儿力,就能对全群有贡献,给全群增福利。我想不出来你说的那样的事,我只知道工作的结果是全群叫开水煮死。蚂蚁有些不耐烦,顽固的先生,怎么跟你说你也明白不了,只有亲眼去看,你才知道我不是骗你。我现在有工作,还要去找吃的,不能陪你去,给你一封介绍信吧。说着,伸出前腿,把介绍信交给——介绍信上的字,要是人类,就得用很好的显微镜才能看见。蚕接了介绍信,懒懒地说:谢谢你。我反正不想工作,在这儿也没事做,去看看也好。它们分别了。蚂蚁匆匆地跑去,跑一段路,停一会儿,四外看看,换个方向,又匆匆地跑去。懒洋洋地爬着,好像每个环节移动一点儿都要停好久似的。慢慢爬,爬,终于到了蚂蚁的国土。它把介绍信递给门前的守卫,就得到很热诚的招待。它们领着它去参观各种工作,运粮食,开道路,造房屋,管孩子,又领着它参观各种地方,隧道,礼堂,育儿室,储藏室。它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看它们个个都有精神,卖力气,忙碌,可是也很愉快,真个工作就是它们的生命。最后,都看完了,它们开会招待它,大家合唱以前那个蚂蚁唱给它听的那支歌:我们赞美工作,工作就是生命。它给我们丰富的报酬,它使我们热烈地高兴。我们全群繁荣,我们个个欣幸。工作!工作!——我们永远的歌声。细心听着,听到工作!工作!——我们永远的歌声那儿,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它这才相信,世界上真有不是白做的工作,蚂蚁们赞美工作确实有道理。19301217日写毕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