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语文(十)写作 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7364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语文(十)写作 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7364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语文(十)写作 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语文(十)写作 教师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微博直播节中,橙子辅导直播间展出了一套现代汉服,获得了大量关注。这套汉服以明代九品官服为基本样式,用清代刺绣工艺所绣上的唐人壁画图案做周身点缀,在腰带和衣领方面还透露着宋画的元素。当模特穿着这套汉服走出来时,台下有许多观众惊呼:“真美!就像从壁画走出来的古人。”设计这套汉服的初衷是什么呢?设计者表示,汉服并非是对某个确定时期的服饰仿造,而是一种当代人的创造。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中的雅致优美与现代生活融合,创造出新的优美。对此,也有人表示,时尚可以创造,传统不能;当我们对传统缺乏尊重与理解时,所谓的优美也显得肤浅。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表达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借一件改良汉服所引起的争议,引出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改造的话题之争。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文化创造出新的美。一种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不应被改造,改造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尊重与理解。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尊古、崇古,而忽略当今社会各方面经济、文化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一事实。所以,一味地认为传统不可被改造,改造就是亵渎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适当保留一部分原汁原味的内容或形式,以保留在博物馆或影像、文字资料等方式保存。但我们想要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现代文化有效衔接起来,就必然是需要对其进行部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改造的。就比如,古代那些优美、繁冗的汉服大多是上层阶级所穿的,他们无须进行劳动,而全由“仆人”代劳。这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但在追求“众生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普通劳动者既想要穿上美美的汉服,又想要劳动,就必须有相应的改良汉服供我们选择。当然,我们对此观点的分析也应遵守好一个前提,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必须是合理的、善意的、有根据的改造,而非恶改、乱改。立意:1.对待传统文化应持尊敬态度,不能恶改、乱改。2.传统文化已古,应当对其进行适应社会的改造。3.对待传统文化,可以用多种形式保存与发扬。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抖音上一则短视频引起热议。视频的内容是:某校初三的班主任王老师在上班路上偶遇学生刘三黑的母亲,告诉她刘三黑这次期中考试考了全班倒数第一,想要她明天到学校一趟了解情况。刘三黑的母亲回答说:“我把孩子送你那里,没有学好,考了个倒数第一,你应该向我说明情况,向我道歉。孩子教养出了问题,赖我们家长。孩子没有学好,没有考好,你不应该向我说明情况、向我道歉吗?今天我没空,你改天向我道歉吧。”上面短视频内容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视频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来自一则短视频,是某校初三的班主任王老师与学生刘三黑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毫无疑问,这则材料事关学生的教育问题。班主任王老师就孩子的成绩问题请家长到学校沟通、了解情况的做法并无不妥。而刘三黑母亲的认知明显有偏颇,她认为孩子教养不好责任在家长,而孩子成绩不好责任在老师,这是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认知。作为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分割,应当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写作时可从家校协同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立意,学校教育和家庭不能简单分工,而应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五育并举”。当然也可从家长角度、班主任角度立意思考。比如从家长角度,不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应当经常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而作为学校和老师,应当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等在校情况,平时也应多多沟通,共同做好孩子各方面的教育。立意:1.用心沟通,协同教育。2.家长老师勤沟通,孩子教育齐努力。3.家校携手,共育英才。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滤镜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工具。近年来,滤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在存留日常生活的影像时也常常使用滤镜,曾有人戏言,“照片”现在都成“照骗”了。一些热门影视剧也因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导致口碑崩塌。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对此,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列“滤镜过多使用”的现象,第二段直接评论其弊端:滤镜太多,美化太多,孰真孰假,看不清现实终会封闭与自我的小世界,迷失自我。最后的文句“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是关键句,它是题干中“对此,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立意之所在。材料的旨意是说:滤镜滥用,将会导致“真”之不存,“美”将不附的后果。写作时,考生可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观点:真实的世界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无论哪一面都应回归到事物本真的样子。有的滤镜不妨保留,而有的滤镜必须打破。如认为滤镜有不好的影响,可分析滤镜过多,易陷于信息的茧房,封闭自我,迷失方向,打破滤镜才能客观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以滤镜的弊端为主旨。如辩证地看待,可认为生活既须要滤镜的美化,也须有打破滤镜的清醒认知。以两者结合为佳。立意:1.抛开滤镜,面对真实人生。2.要选择正确滤镜。3.以诗意的滤镜生活,以科学的滤镜看人生。4.人生无处无滤镜,关键在于如何选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十 写作 教师版,共17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十《写作》(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十《写作》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十《写作》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语文(五)古代诗歌阅读 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