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有两种细胞的特征如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一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关于“共同由来学说”的认识,不科学的是( )
A.多种多样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B.不同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C.自然界的生物由一个祖先个体繁衍而来
D.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C [自然界的生物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而不是一个生物个体。]
2.多年前,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曾提出下图1所示的演化树假说。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寒武纪时期清江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科学家利用清江生物群化石,绘制出下图2所示的复原生物深海生境假想图,印证了舒德干院士的假说。下列关于该成果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图1 图2
A.化石可以为图1所示演化树假说提供最可靠证据
B.化石可记录寒武纪时期清江海洋生物演化的历程
C.图2表明寒武纪时期的生物均已演化为现存生物
D.图1所示假说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趋势
C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A、B、D合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大爆发和大灭绝的过程,因此C不合理。]
3.下列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是化石,最重要的方法是比较
B.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生物化石,说明地球最初没有生命
D.始祖鸟化石说明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
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
B.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 [各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5.现有两种细胞的特征如表。从表中给出的特征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Ⅰ是原核细胞,可能是大肠杆菌细胞
B.细胞Ⅱ是真核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C.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要晚
D.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C [细胞Ⅰ由于没有核膜,可确定细胞Ⅰ是原核细胞,但细胞Ⅰ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可能是大肠杆菌细胞,A错误;细胞Ⅱ有核膜,是真核细胞,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能是植物细胞,如根尖细胞,B错误;就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最早出现的生物化石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D错误。]
6.通过研究地质年代表中各地层所发现的动物化石,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了水生的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登陆成功的爬行类,又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和哺乳类,到新生代的第四纪才出现人类。这说明:
(1)脊椎动物起源于____________。
(2)陆生脊椎动物是__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
(3)各类脊椎动物之间的演化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这一事实说明化石是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脊椎动物 (2)水生脊椎动物 (3)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越简单、越低等 越复杂、越高等 最可靠的证据
题组二 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中陆生种类在胚胎早期有鳃裂,说明陆生脊椎动物是从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
B.同源器官的存在,是胚胎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C.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详细历程
D.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A [陆生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有鳃裂,说明它们的祖先生活在水中,A正确;同源器官不是胚胎学证据,而是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错误;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D错误。]
8.鸡在胚胎发育第4天左右排泄氨(与鱼类相似);第6~8天以排尿素为主(与两栖类相似);第10天左右排泄尿酸(与鸟类相似)。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哪一方面的证据 ( )
A.分子生物学 B.胚胎学
C.古生物学 D.生理学
[答案] B
9.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此可以判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进化的 ( )
A.胚胎学证据
B.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化石证据
B [地球上的生物,不管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共同祖先,其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等。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10.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推测,最近的进化关系很可能存在于哪两种物种之间( )
A.人类和黑猩猩B.人类和大猩猩
C.黑猩猩和大猩猩D.蒙古马和平原斑马
A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性揭示了当今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由表分析可知,人类和黑猩猩的部分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同,故人类和黑猩猩的进化关系最近。]
11.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在距今31亿年时,地球上出现了微生物A,由于这种生物的出现,地球上的大量有机物被消耗掉。到距今25亿年时,生物B的出现使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增多,以后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了生物C、D、E等,经测定,它们的细胞内都含有一种叫作细胞色素c的物质(与有氧呼吸有关)。
(1)物种A和物种B在代谢方式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种D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和B可能是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物种C可能是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
[解析] (1)微生物A出现,使得地球上的大量有机物被消耗掉,属于异养型生物,到距今25亿年时,生物B的出现使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增多,B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物种A和物种B在代谢方式上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物种D能进行有氧呼吸,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
(3)经(1)分析,可推测物种A和B可能是原核生物,物种C可能是真核生物。
[答案] (1)能否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需氧型
(3)原核 真核
12.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一般而言,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生物化石和比较解剖学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D.一般而言,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
C [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错误。一般而言,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C正确。距今越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D错误。]
13.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表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B.☆→□→△
C.△→☆→□D.☆→△→□
A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较单一,说明生物较简单、低等,上一层出现“□”,说明该层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说明该层更高等,因此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14.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B.鲸的鳍和蝙蝠的翼在外部形态、功能上不同,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都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越多
B [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A正确;鲸的鳍和蝙蝠的翼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不尽相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且它们的来源也相同,说明它们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B错误;人和鱼的胚胎发育都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C正确;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越多,D正确。]
15.DNA分子杂交技术的过程是先把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用同位素加以标志,接着以加热的办法使其解旋成单链,然后把两种生物的单链DNA混合起来,使其在缓缓冷却的条件下恢复为双链DNA,可以通过检查杂种双
链DNA来判断两个物种的异同程度,过程如图所示。科学家常用该方法鉴定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1)不同种生物的DNA单链能杂交成双链DNA,是因为DNA分子杂交遵循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生物间亲缘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证据。
(3)依据不同生物的DNA形成游离的单链区数目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不同种生物的DNA单链能杂交成双链DNA,是因为DNA分子在杂交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生物间亲缘关系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3)由于游离的单链区数目越少(越多),DNA中相同的碱基序列越多(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越远),因此依据不同生物的DNA形成游离的单链区数目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分子生物学
(3)游离的单链区数目越少(越多),DNA中相同的碱基序列越多(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越远)
化石与岩石层的关系
16.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层,鉴定出一个物种。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 )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
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
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
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
C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具有一定顺序,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说明该物种经历了较长的年代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核膜
无
有
光合作用
有
无
细胞呼吸
有
有
物种
血红蛋白分子相应部分的氨基酸顺序
人类
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
蒙古马
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大猩猩
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黑猩猩
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
平原斑马
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精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