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
展开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2.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下列防治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
C.积极开垦梯田D.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东南丘陵,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第2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会造成环境污染;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河流落差小,不适合发展水电;开垦梯田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可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1.B 2.D
读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示意图,完成3~4题。
3.与1950年相比,2004年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大大缩小,其主要原因有( )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②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 ③流域内降水逐年减少 ④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4.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该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农业生态遭破坏,增加了旱涝发生频率
B.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C.使蒸发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
D.减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减少
解析第3题,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包括围湖造田和上游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第4题,湿地面积减少,使该区域蒸发量减少,影响局部气候,但不会带来土地荒漠化。
答案3.A 4.C
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下图为景区导游图。读图,完成5~6题。
5.野鸭湖湿地公园( )
A.景观都是自然景观
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
D.游客多来自外地
6.该景区( )
A.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
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
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
D.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
解析第5题,公园内景观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公园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对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作用较小;湿地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公园游客以当地为主。第6题,根据示意图判断,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近距离观鸟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规划设计的定位并未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内部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和四轮车,绿色环保无污染。
答案5.C 6.D
红树林是生长在温暖浅海海域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其对海洋生物生存和海岸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7~8题。
7.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下列哪些地区的红树林最易受到破坏?( )
A.北冰洋沿岸B.英国沿海
C.南极大陆沿海D.中国广东沿海
8.有关红树林湿地对海南岛环境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②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③丰富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 ④提高沿岸地区的土壤肥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7题,红树林生长在温暖浅海海域,而北冰洋沿岸、英国沿海、南极大陆沿海均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中国广东沿海有红树林生长。第8题,红树林湿地对环境所起的作用包括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答案7.D 8.A
9.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双选)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有( )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图中的哪些?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即地势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不属于共同原因,B项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第(3)题,根据图中各数码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第(4)题,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答案(1)CD
(2)风力作用。
(3)③⑤。土地荒漠化。
(4)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素养提升
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2.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减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第2题,乙地区为内蒙古高原,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答案1.A 2.C
在巴西和秘鲁交界地带生活着一个神秘的印第安部落,他们因为居住地异常偏僻,被称为“最后的无名人类群体”。近些年,上述“无名部落”被迫开始向“有人区”迁徙。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无名部落”被迫开始向“有人区”迁徙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秘鲁人民对热带雨林的不断开采
B.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C.厄尔尼诺引发大洪水淹没生存区
D.“无名部落”追求现代人生活
4.材料中所述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全球降水增加
B.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下降
C.秘鲁和巴西交界处水土流失加剧
D.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无名部落”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因此其被迫迁徙的原因最可能是秘鲁人民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使“无名部落”失去家园。第4题,材料中所述问题是热带雨林的破坏,雨林破坏后蒸腾作用减弱,全球降水减少;导致全球变暖,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上升;森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厄尔尼诺现象与其无关。
答案3.A 4.C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 )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6.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
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
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解析第5题,结合图中①②③④⑤的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位于荒漠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源区、云贵高原、森林地带,故其相应的生态保护区依次是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第6题,④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岩石中的碳酸盐易淋溶,成土缓慢;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山高坡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多冻雨灾害天气。
答案5.A 6.D
玛曲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下图示意2000—2010年玛曲部分景观类型转入率和转出率(转入代表面积增大,转出代表面积减小)。读图,完成7~8题。
7.净转出率最高的景观是( )
A.河流水面
B.沼泽草甸草地
C.内陆滩涂
D.沙地、裸岩
8.有利于玛曲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针对湿地的脆弱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区
B.通过湿地的草种改良,大力发展畜牧业
C.利用湿地的独特风貌,重点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的天然水域,突出发展水产业
解析第7题,根据示意图判断沼泽草甸草地转出率约15%,转入率只有1%左右,是净转出率最高的景观。第8题,针对湿地的脆弱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的破坏,有利于玛曲湿地可持续发展。
答案7.B 8.A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三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地
D.海岸受到侵蚀
10.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原有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且植被群落总面积不断减小,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
答案9.B 10.C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草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中草药,其用途广、销量大。鄂尔多斯高原遍生甘草。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2000年,当地建立了鄂尔多斯甘草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鄂尔多斯高原略图。
(1)简析甲河段易发生凌汛的主要原因。
(2)根据甘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推测其生长习性。
(3)分析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解析第(1)题,产生凌汛的两个基本条件:冬季气温低于0 ℃,河流冬季有结冰期,且河流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第(2)题,甘草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土壤贫瘠。据此推测甘草的生长习性:耐旱,喜光;耐热,耐寒;怕涝,耐贫瘠。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可知,当地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所以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滥采乱挖,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土地荒漠化现象,同时保护野生甘草资源,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冬季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
(2)甘草耐旱(或喜光);耐热,耐寒;怕涝,耐贫瘠。
(3)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禁止滥采乱挖,缓解土地荒漠化;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提供优质多样的甘草种源;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地理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a href="/dl/tb_c400871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退化的表现有,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有,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生态修复中采用的植生袋可,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成因有,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题,共6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野鸭湖湿地公园,该景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