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汇集】
展开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汽车装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副驾驶座椅上时,座椅下的开关S1闭合,若未系安全带,则开关S2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起,蜂鸣器工作;若系上安全带,则开关S2闭合,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图设计的电路图正确的是( )
A.B.
C.D.
2、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3、将一瓶酒精用去三分之一,则剩余酒精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值( )
A.都不变
B.都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二
C.热值不变,密度、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二
D.热值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密度、比热容不变
4、右图是电阻甲和乙的图像,小明对图像信息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当甲两端电压为0.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3A
B.当乙两端电压为2.5V时,其电阻值为10Ω
C.将甲和乙串联,若电流为0.3A,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为2V
D.将甲和乙并联,若电压为1V,则它们的干路电流为0.4A
5、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书包带做的较宽B.图钉帽做得面积较大
C.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车轮D.石磨的磨盘做得很重
6、如图所示,F1=4N,F2=3N,此时物体A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B以0.1m/s的速度在物体A表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2的功率为0.6WB.弹簧测力计读数为9N
C.物体A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D.如果增大F2,物体A可能向左运动
7、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 )
A.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B.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幕墙
C.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D.机场的地勤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8、下图为“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在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下,重6N的物体2s内匀速上升0.1m,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2.4NB.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05m/s
C.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功率为0.12W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83.3%
9、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D.受力面积有关
10、下列有关起重机提升货物时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B.同一起重机提起的货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C.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D.同一起重机提起同一货物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11、两支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等量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将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12、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B.一块 0℃的冰熔化成 0℃的水后,温度不变,内能变大
C.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通过热传递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
D.夏天在室内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1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小灯泡L1、L2规格相同,闭合开关S后,发现L1不亮,L2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灯 L1短路B.灯 L2短路
C.灯 L1断路D.开关 S 接触不良
14、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A 带正电,B 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 A 和B 连接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验电器 B 金属箔张角变大,因为两金属箔都带上正电荷而互相排斥
B.验电器 A 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它得到电子
C.此过程中,自由电子从 B 向 A 定向移动,形成瞬间电流
D.此过程中,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 B 向 A
15、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一台起重机在10 s内将重为3 600 N的货物匀速提高了4 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若起重机做的额外功是9 600 J,则机械效率是_______,起重机的功率是_________W.
2、一个重为2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拉力作用时恰能以50cm/s的速度匀速运动,若物体运动了5m,拉力的功率为3W,则拉力做功_______J,重力做功_______J.
3、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___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___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4、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产生的倒车雷达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
5、将一底面积为的长方体木块用细线栓在个空容器的底部,然后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如图甲所示,在此整个过程中,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木块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__N,木块重力为______N,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______N..(g取10N/kg)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空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由于杯壁的遮挡,眼睛在B处看不到硬币,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画出1条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即可).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考虑到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会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热已知.(注:燃料完全燃烧放热用Q放=qm计算,某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质量用m表示).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下表:
(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小明同学选择了两套相同装置,在实验中还应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_____相同、及_______相同.
(2)分析得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_______.
(3)小明同学还想利用这种实验方案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那么小明还需要补充的实验仪器是:______.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_____(偏大/偏小).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 .
2、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实验中,探究液体压强的工具是________.
(2)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___.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为1V,求:
(1)灯泡L1两端的电压.
(2)灯泡L2两端的电压.
2、大山将质量为20kg的水从25℃加热到75℃,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天然气的热值为3.5×107J/ m3] 求:
(1)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若这些水吸收的热量全部由完全燃烧天然气获得,则需要多少m3天然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B
2、A
3、A
4、C
5、D
6、D
7、B
8、C
9、C
10、B
11、D
12、B
13、C
14、D
15、A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1.44×104 60% 2400
2、30 0
3、折射 乙
4、振动 超声波
5、15 9 6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
2、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质量 水的质量 煤油 天平 偏小 燃烧放出的热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了热,使Q放大于Q吸
2、U形管压强计 无关 深度 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乙丙 相等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1V;(2)2V.
2、(1)4.2×106J (2)0.12 m3燃料
加热前的水温/℃
燃料燃尽后水温/℃
煤油
25
44
菜籽油
25
34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汇集】: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汇集】,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版】: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