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230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230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230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展开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5)李商隐《无题》中表现对爱情忠贞不渝,也常常用来赞美献身事业,奉献精神不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角度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琅琊山的朝暮景象。
二、名著阅读
2.请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
只听见松树后面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B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的,动掸不得,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
A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2)以上文段中,A是______;B是______。(填人名)
(3)甲、乙选段相对应的情节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A.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B.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林冲水寨大并火
(4)甲、乙选段体现了A人物由______到______的性格变化。
三、填空题
3.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相关的人物。
①闻鸡起舞______ ②断齑画粥______
四、诗歌鉴赏
读郑燮的《竹石》,感受古人风骨,解决以下问题。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请任写出这首诗中的两个意象: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综合性学习
6.李明在活动结束后写了关于“自强不息”的感言,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题目。
卑微的小草,正因为它学会了坚强,最后成为了原野:[A]羸弱的树苗,正因为它懂得坚强,最后成为了森林, 。一切的一切,原来都是坚强给予的!茫茫人海中,或许我们只是沧海一景。[B]难道我们就因为渺小而妄自菲薄吗?失志不移地奋斗,以自强来铸就明日辉煌!忘记昨天的痛楚,珍惜今天的奋起,憧憬明天的美好,[C]战胜眼前的困难,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①请仿照[A]处划线句子句,再续写一句话:______。
②请将[B]处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
③[C]处划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沙原隐泉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③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④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⑤登上山脊,待放眼鸟瞰,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它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样,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⑦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⑧一咬牙,狠一狠心。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⑨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⑩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 ),给躁急以( ),给高蹈以( ),给粗犷以(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⑪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7.根据作者上沙山的过程及感情变化填空。
8.请为第⑩段括号内选合适的词语( )A.宁静 平实 细腻 清冽
B.明丽 宁静 平实 清冽
C.清冽 明丽 宁静 平实
D.宁静 清冽 平实 细腻
9.赏析语句。
(1)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面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2)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
10.谈谈你对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11.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链接材料)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是一面镜子
①博尔赫斯56岁时出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但不幸的是,他是他们家族失明宿命的第六代继承者,到60岁时就几乎完全失明了。博尔赫斯自嘲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
②但奇妙的是,不断恶化的眼疾反而催生了他的奇思妙语,如他自己所言:“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隔离了喧嚣与纷扰,反而看见了世界的本真。然而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阅读,他是否能够拥有失明后“暗中视物”的能力?博尔赫斯在《诗艺》中说:“有的时候,在暮色中的一张脸/从镜子的深处向我们凝望;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③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
④叔本华说:“人们最终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⑤真正的经典,都是从“自我”出发,走向那些注定与之相逢的“自我”。卡尔维诺说:“‘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恰恰因为是经典,它才更善于隐藏。它静静地待在那里,等着我们一点点发现,甚至一次次逆转。
⑥经典很早就读懂了人,人却很难真正读懂经典。就像木心所说:“几乎什么都能领会,几乎什么都不能领会——人与艺术的关系所幸如此,所不幸如此。”有怎样的内在经历,就会有怎样的心灵视野。正如周国平所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阅读一个文本,解读一个人,就是一种相遇。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
⑦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泰纳说:“在平地上我宁可碰见一只羔羊,不愿碰见一只狮子,但是,在铁栅后面,我更爱看见一只狮子,不爱看见一只羔羊。艺术便是这样一道铁栅,它消除了恐怖,而保存了情趣。有了这种保障,你可以既无痛苦而又无危险地饱看奇景:猛烈的情欲,伟大的斗争,无情的苦痛。”
⑧这就是镜子的魔力,是文学所创造的一种间离,它将生存世界与艺术世界拉开一个合适的距离,好让我们清晰地看见整个生活世界的全貌,有时能看见一些我们从未看见过的世界,有时看见别人身上自己的影子,看见历史车辙上现实的足迹。因为有了间隔和距离,站在不同角度和距离去欣赏的人,便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阅读是一面镜子,不仅让我们遇见自己,还能助我们扩张视界,亦能够反射亮光、比照文化、透视人性……
12.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文章第④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5.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
朱自清《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抒情散文,以其朴素典雅、简净细致的语言,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们在文章中感受了父子间的深厚情谊,更是柔软自己的内心,加深了对父亲角色的理解。
16.结合阅读经历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湖心亭雄丽空间。时晚服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挂杰,所不满者半规①,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②,了此业障③。
(节选自张京元《湖心亭小记》)
[注]①规:画圆的工具,借指圆。②咸阳一炬:指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阿房宫。③业障:障碍,遮挡。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雾凇沆砀
(3)上下一白
(4)湖中人鸟声俱绝
(5)安得借咸阳一矩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9.甲文划线句运用了 (表现手法)描绘了雪后西湖的苍茫意境美,乙文划线句则通过 (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西潮的雄丽空阔。
20.甲乙两文均有作者游览湖心亭时的所思所感,其中抒发的情感各有哪些异同之处?
八、作文
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地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地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春水》)
读了这首诗,你对成功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经历与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上沙山的过程
感情变化
看到自己走过的脚印
高兴
用力踩,深陷下滑
A______
B___________
心平气和-
爬到山顶,看到美景
C______
参考答案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俗子胸襟谁识我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万钟、辨、侧畔、胸襟、春蚕、蜡炬、霹雳、霏、暝”等字词容易写错。
2.水浒传 施耐庵 林冲 鲁智深 B C 逆来顺受 奋起反抗
【详解】
(1)根据文段中提到的“高太尉”“陆虞候”可知,文段出自《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2)甲选段中提到“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可知A是林冲;根据选段甲中的“铁禅杖”“胖大和尚”等特征可知B是鲁智深。
(3)选段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情节梗概: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霸、董超将林冲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后被鲁智深 所救。
选段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情节梗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刺配后,几经周折,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被陷害。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这次事件使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被逼上梁山。
故选B、C。
(4)选段甲中林冲阻挠鲁智深动手杀董超、薛霸,为他们求情,认为是自己忤逆了高太尉才有此一劫,这体现他的善良安分、逆来顺受;选段乙中林冲听到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被陷害,愤怒地杀掉三人,体现了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的变化。因此,空中应填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奋起反抗。
3.祖逖 范仲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成语典故的能力。
(1)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2)断齑画粥,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计划。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东轩笔录》中记述范仲淹把凉透的米粥划上一个十字,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画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他把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盐拌和,这就是“断齑”。“断齑画粥”指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4. 翠竹、 岩石、风、青山
5.这首诗通过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分析】
4.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象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结合语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含有的意象是:翠竹、岩石、青山;语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含有的意象是:风。
5.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本篇诗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6.渺小的水滴,正因为它能够坚强,最后成为了海洋。 我们不能因为渺小而妄自菲薄。 战胜眼前的困难,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或:能否战胜眼前的困难,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
仿写时,内容要与上下文相关,要选择一个自然景物,写出它懂得“坚强”后的作用。句式上与例句保持一致,采用“……(中心词是名词的偏正短语),正因为它……(两个字的动词)坚强,最后成为了……(一个名词)”。
(2)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能力。
原句“难道我们就因为渺小而妄自菲薄吗”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是: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就”改为否定词“不能”,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难道”和句末的疑问助词“吗”都去掉,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据此方法转换为陈述句:我们不能因为渺小而妄自菲薄。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句错在一面对两面,可将后一句分句中的“能否”去掉,或在前一分句添加“能否”,改为“能否战胜眼前的困难”。
7. 恼怒 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畅快
8.D
9.(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串串脚印比作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突出脚印的飘逸,同时表现出道路的曲折艰难。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泉拟人化,它不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了清泉不畏恶劣环境的精神及其令人惊奇的特点。
10.示例: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在平实,美在多样化互补。我们的人生之路是复杂、曲折的,路就在脚下,我们不可能驻足观望只能一往直前;不管我们所走过的路是曲折不断,我们依然要坦然面对,把脚底放轻,前进前进再前进,攀登攀登再攀登。只有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人生是如此,世间的一切又何尝不是这样:民族要发展,历史要推进,国家要强盛,世界要和谐。又怎能离得开攀登呢?
11.示例:美丽的事物往往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才能够拥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概括。可结合图表中提示,寻找相关语句作答。如结合“用力踩,深陷下滑”,找到第②段“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可提取“恼怒”作答。结合“心平气和”,找到②③段“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提取“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作答;结合“爬到山顶,看到美景”,找到第④段“眼前突然空阔,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于是,满眼皆是畅快”,提取“畅快”作答。
8.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并运用。阅读空缺处语句“给浮嚣以( ),给躁急以( ),给高蹈以( ),给粗犷以( )”,分析选项中词语,可以发现他们是反义词语。所以“浮嚣(浮躁、不踏实)”对应“宁静”;“躁急”对应“清冽”;“高蹈(“突出”的意思)”对应“平实”;“粗犷(指粗率豪放)”对应“细腻”。“浮嚣、躁急”,既照应的是“人生”中的情绪状态,同时也照应的是前文中“大漠、风沙”的景物状况;“高滔、粗犷”既照应的是“世界”中的自然状态,同时也照应的是前文中“荒凉、高坡”的景物状况。故选D。
9.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1)“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是比喻的修辞,结合“平静面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理解,突出脚印的飘逸,“曲线”表明道路曲折难行。(2)“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是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清泉”的清澈与宁静气质,它不惧恶劣环境,让人感叹,让人震惊,表达出作者对清泉的喜爱与赞美。
10.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前文语境“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理解,“一湾、一静、一景、一跃”的多姿多彩的美融合互补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这是作者在亲自欣赏了沙原壮美,领略清泉静美后对人生、世界、历史的总体观照。人生的灵动、世界的精致、历史的风韵,来源于宁静与浮嚣、清冽与躁急、平实与高蹈、细腻与粗犷的互补,一切美就在互补中,就在多彩之中,任何单向的选择和夸张,其存在都不足以展示事物本身的美,也不能真正“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自然如此,难道人生、世界、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生曲折,我们注定要勇往直前;坦然面对一切人生路上的风景,努力前进攀登。我们的民族在发展、进步,历史要向前推进,国家要繁荣富强,世界要和谐共存。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攀登。可据此作答。
11.
本题考查拓展性阅读与表达。王安石的这句话意思是: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本文中作者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歇的攀登。作者从沙原的一角,从沙原的一湾清泉里挖掘出了丰富的人生内涵。在爬上了沙原之巅的那一刻,作者感叹“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不管我们所走过的路是曲折不断,我们依然要坦然面对,把脚底放轻,勇敢前进,攀登高峰。所以谈论启示可围绕“有志向”“勇敢攀登”谈论。答案不唯一。
12.用大文学家波尔赫斯的经历开篇,引出本文论述话题;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扩张视界。
14.引用论证;第四段引用了叔本华的话,说明“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是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这里引用名人名言,与文章论点相契合,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更具启发性,同时也让文章的语言更精炼含蓄。
15.选择材料二。我们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感受到父子间的深厚情谊,通过作品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柔软自己的内心,所以能与朱自清笔下的父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进一步说明了文章的论点——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
16.阅读最快乐的就是把你已经有的,你自己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在阅读余华的《活着》时,我明白了:我所厌倦的平淡生活,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尽一生渴望追求的。阅读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的意义,能让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分析】
12.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了60岁失明的博尔赫斯因为前期的大量阅读,使他在失明后反而拥有了“暗中视物”的能力,看见了世界的本真,点出了“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引出本文论述话题,为下文的具体论述做铺垫;这一人物的描写同时充当事实论据,用大家熟悉的大文学家引出话题,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3.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回归本文,文章题目为《阅读是一面镜子》,文章第二段点出“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第三段直接说明“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四、五、六段都在论证这一观点;第八段说明“文学能让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由上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扩张视界。
14.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第④段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叔本华的话,说明“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是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与文章论点“阅读让我们遇见自己”相契合,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引用名人名言使论据更确凿充分,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具启发性,同时也让文章更有文采,语言更精炼含蓄。
15.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选择材料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阅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遇见自己”,强调的是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与作品中描写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发现自我。我们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感受到父子间的深厚情谊,通过作品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柔软自己的内心,与朱自清笔下的父爱产生强烈的共鸣,对父亲、对父爱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进一步说明了文章的论点;材料一是对“碎片化阅读”的介绍,与文章主旨无关。
16.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阅读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即在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作深入分析时,读者也在不断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题目要求结合阅读经历,即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具体的阅读体验,比如当我们为书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动流泪时,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和他们一样也具有真善美,当我们厌弃书中的某个人物时,我们就会找出自身的不足,慢慢改变,从而在阅读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也可以写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新感悟、新思考,这也是在阅读中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17.(1)撑 (2)白气弥漫的样子。 (3)全 (4)消失 (5)怎能
18.①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②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9.甲文划线句:白描;乙文划线句:比喻
20.示例:[甲]文表现了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偶遇知己的欣喜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乙]文流露了作者对“填楣盈栋”的“四字匾、隔句对联”等世俗之物的憎恨和反感。
【分析】
17.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先翻译句子,再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通“桡”,撑(船)。
(2)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3)句意:白茫茫一片。一:全或都,一概。
(4)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5)句意:哪里能借到当年烧彻咸阳的那把大火。安:怎能,哪能。
18.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拥:穿,带。毳衣:毛皮衣服。
②句中重点词: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19.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赏析。甲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写景,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划线句把“半圆的月亮”比作“金盘玉饼”,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月下西湖的雄丽空阔。
20.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甲文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中可知,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故国之思。乙文从“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了此业障”可以看出,作者对“填楣盈栋“的“四字匾、隔句对联”等世俗之物的憎恨和反感。
【点睛】
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湖心亭雄壮美丽、空旷广阔。当时正值夕阳照在山上,倒映在水面,刚刚从东边升起半圆的月亮,像金盘玉饼,与夕阳彩霞交相辉映,这样的画面太美,让人情不自禁欢呼叫绝。可惜的是亭中四字匾额和对联,填满了门楣梁栋,哪里能借到当年烧彻咸阳的那把大火,了却这些业障呢!
21.例文
成功在于奋斗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的很短暂,一晃,两年的初中时光已经从指间溜走,很快,中考会向我们步步袭来,现在,我们能做的,不是畏惧和害怕,而是全力做好准备,用我们自豪的成绩来迎接我们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步入初三的教室,尽管是跟以前一样的装饰,桌椅都没有改变,但骗不了自己的是,从我们第一天步入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初三的学生,而压力也会随之向我们袭来。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我的心里面固然也有不安,恐慌,但是,门前初三的门牌时刻提醒着我,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浪费了,我必须抓紧时间,好好努力。
我总是希望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来完成每一步的计划,我想要考上一中,甚至考上名牌的大学。但我知道,现实总是比幻想要残酷得多,我不是天才,我没有不学习就可以完成自己梦想的能力。于是我知道,要想完成这等等一系列的梦想,必须努力和坚持。有句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让我知道了,要做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光是口头定定志向是不够的,需要的,是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劳动。
进入了新的学期,我想,我会更加努力,拼上这最后的一把,努力做到让自己不后悔,也好向着我一中的目标前进。也许在以后,我有的时候会想要偷懒,也许我有的时候会感到疲劳,我都会努力克服,以自己的目标为动力,为一中备战。初三的生活很紧张,很有压迫感,但这并不足以让我退缩,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看清自己的弱点,使自己宏伟的蓝图得以展开。
新学期,我们承载着过往的所有梦想和积累在学识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拼搏,努力过后,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要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好脚下的行程,我坚信成功是属于有梦想的人!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对成功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要求同学们读懂诗歌的意思,对诗的意境能够准确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谈对成功的认识与思考。
分析材料:冰心的这首小诗很有哲理意味,它告诉我们再美的花朵,再大的成功,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经过无数的努力奋斗而来!成功源于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努力。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甜蜜,却忽视成功背后的付出。材料启示我们: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激励人们奋发向前,争取成功。
立意示例:一、不要只看到成功者荣耀的瞬间,还要看到成功者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从而激励自己积极的去付出,朝着成功的目标奋进。
二、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
三、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四、成功源于不断的奋斗,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甜蜜,却忽视成功背后的付出。
五、成功的路途中总会经历坎坷。
六、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文体选择:写作时要明白小诗的内容与主旨,选择出写作的角度,引出要写的话题。最好写记叙文,写自己的奋斗历程,反映一个奋发向上的主题。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共4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共4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