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学案专题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选择性必修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选择性必修,共15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任务驱动 探究突破任务 完善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的图示(1)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2)生产者通过________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3)从理论上讲,________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________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____________;②桥梁:____________;③主导(基石):__________。 考向分类 对点落实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1.[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的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天津卷]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题后归纳]生态系统各类成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考查3.[海南卷]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题指导]1.解答本题应明确如下两个“一定”(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光合细菌)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2.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4.(多选)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误区辨析](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5.(多选)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结合能量流动图或物质循环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6.[2021·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Ⅰ、Ⅱ、Ⅲ、Ⅳ、Ⅴ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Ⅰ→Ⅱ→Ⅲ→Ⅳ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7.(多选)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任务驱动 探究突破 任务1 完善食物链相关内容(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特点:________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任务2 完善食物网相关内容(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________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2)功能: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任务3 实例分析观察下面图示,回答相关问题。(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______条食物链。(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7)由图示可看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分类 对点落实 食物链及食物网的分析1.[2021·河北省秦皇岛一中调研]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2.[2016·全国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3.[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4.(多选)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如表所示: 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2.5013.3011.800.28250.00根据表格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B.5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C.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D.乙和丙是竞争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5.[2021·湖南省教育联合体高三联考]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鱼与小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该食物网中,中鱼d位于第三、四营养级C.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J·m-2·a-1D.由于某种原因,小鱼c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增加6.(多选)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7.[经典模拟]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同化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生态系统的结构综合考查8.[海南卷,28节选]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9.[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技法提炼] 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连锁反应的分析方法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增多或减少时,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变动的影响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依次减少。(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要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①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②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特别提醒(1)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2)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在食物链(网)中。(3)数量波动变化应以就近原则,且以捕食关系进行判断。 [网络建构提升] [长句应答必备]1.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地位(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3.捕食食物网中可体现的两种种间关系: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和功能(1)特点: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2)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示例]1.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0·浙江7月选考]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2.[2018·海南卷]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3.[2019·海南卷,节选]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应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2019·江苏卷]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_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国考真题研规律]1.[2019·全国卷Ⅰ,31节选]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2.[2019·全国卷Ⅱ,31节选]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3.[2018·全国卷Ⅲ]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第二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堂互动探究案1高效课堂 师生互动提考能考点一【任务驱动 探究突破】任务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光合作用 (3)消费者 (4)分解者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分解者 生产者【考向分类 对点落实】1.解析: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捕食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答案:B2.解析: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答案:D3.答案:D4.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非生物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答案:ACD5.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答案:ABC6.解析:图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关系是Ⅰ→Ⅱ→Ⅲ→Ⅳ,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答案:C7.解析: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A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B错误;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 kg。答案:ABC考点二【任务驱动 探究突破】任务1 (1)食物 (2)生产者任务2 (1)食物链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任务3 (1)8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三、四、五、六 (4)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捕食和竞争 (7)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考向分类 对点落实】1.解析:此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D错误。答案:C2.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答案:C3.答案:B4.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为次级消费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乙和丙是竞争关系。答案:CD5.解析:中鱼以小鱼为食,而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故二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该食物网中中鱼d分布在同一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中鱼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中鱼)中,显然中鱼位于第三、四营养级,B正确;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 J· m-2·a-1和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C错误;小鱼c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较少,中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增加,D正确。答案:C6.解析: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虫和海螺都是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答案:ACD7.解析: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答案:D8.答案:(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①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②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说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答案:(1)(2)捕食 消费者(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课堂总结 网络聚焦大概念网络建构提升①生物群落 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生产者 ④消费者 ⑤食物链示例1.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2.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历届真题 分类集训培素养等级选考研考向1.解析: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大约是10%~2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答案:B2.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答案:D3.解析:(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此时食物网复杂,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消费者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答案:(3)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4.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第二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营养级。(2)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等。(3)该地表在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题中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题中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和种群密度。(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根据题图可知,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答案:(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3)水平 (4)①②⑤ (5)c a-b国考真题研规律1.答案:(1)果树→A→C C2.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其自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直接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3.解析:(1)蚯蚓是异养型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五营养级,易错辨析,填空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学案,共22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选择性必修,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