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第1页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第2页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137只手双肩济天下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佳作示例一,佳作示例二,佳作示例三,佳作示例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期主题:只手双肩济天下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佳作示例一】
    只手双肩济天下
    历史的天空闪烁无数明星,古往今来,他们用双肩双手(改为“只手双肩”,和题目对应。),造就了多少思想与实践的传奇!(首段另辟蹊径,深情地勾勒出仁人贤士只手双肩济天下的宏伟气象,语言精炼,启人联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上有两袖清风、危急救国的大儒于谦,下有避居香港、羿楼“射日”的柳亚子,无数石灰般留下不朽事迹的铮铮铁骨警醒世人、(此处标点宜删去。)“清夜闻钟”。(例证多元,古今对照,人事与警语并举。)“铁肩”不改,“妙手”著文,多了一分文化救亡的大家气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颇有自卑自谦的意味。(此处句式不够齐整,且前后关联不甚密切。可改为“尽显文化救亡的大家气质”和“包蕴谦逊平和的贤者风范”。)而我最敬佩的,是“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便处处不卑不亢,心怀天下(添补“的”字。)气度尽显。(作比较之时,便自然地注入个人的文学积淀,引例与论述结合得宜,毫不造作。)
    不同于杨继盛铁肩辣手的傲骨,亦不同于“妙手偶得之”的文学气度,“双肩”“只手”是文人的豁达、(改为“,”)更是文人的担当。我们身体所有,其中便包括双肩双手,而“只手”显然有“让”(改为“沉着”。)的气度,显然(累赘,可删。)是只手秉笔、肩挑道义的文人写照。范文正站在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然(累赘,可删。)肩担天下,手写名篇;(为与后半分句形成对照,可调整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肩担天下,手写名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显然(累赘,可删)是玉谿(添补“生”字,李商隐的号。)心怀道义、能予担当、(此短语可删。)手写怨怼的体现(删去“的体现”。)。文人风骨,一脉相承,怎能不让人叹服?(为应和“一脉相承”,将范句与李句调换。)(此段思路不够清晰,致使对“双肩只手”内涵的阐述与后头的例证无法匹配,可在范李二例中点出二人个人遭遇的困窘。)
    更重要的,此联更是劝勉佳句,教人莫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删去“引喻失义”。)更有一种普世性、一种号召力。(观点句过散,凝练之为“此联更是劝勉世人莫妄自菲薄的佳句,极具普世的号召力”。)天下兴亡,上至天子,下至匹夫,(此八字可删。)人人有责,只要你还有双手,写得了好(此字改为些许。)文章;只要你还有双肩,担得了些许道义,你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改为“。”)不论是市井出身的百里奚、(改为“,”)还是救治小皇子、起名“病已”的汉室狱卒,(改为“;”)无论身处何方,有肩担道义,双手著“文章”——(改“——”为“,那么”。)是翰墨漂湘(笔误,应为“缥缃”。),还是无言长歌,都不重要了——(改为“。”)顾亭林说着:“匹夫有责”,一边不仕(以)“担道义”;另一边云游四方,以“经世之学”作文章。我所敬畏(的),正是如此(之)精神,不论出身。(本段紧承上段,对所选对联的内涵作更深入的挖掘,然观点句可更加精当,同时此间引例有“造作”之感,可以舍弃。)
    “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此乃朱熹之言论。)承宋代理学发展,阳明心学更是“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的最佳佐证之一。人人皆圣,人生来有良知,只要在格物之中“致良知”,人生自有大境界——何谓:(删去标点。)“大境界”?承良知,传良知,“事上炼”,以克“心中之贼”、(改为“,”)克众人“心中之贼”。即使匹夫,亦担得起这“道义”。阳明先生身处宦者当政(的)黑暗时期,他深感无力“济天下”,便只用他最大努力造福一方,可谓担起光明,鼓舞世人。(此段例证较为新颖,然前文例证过多,读到此处早已审美疲劳,且该段有为引用而引用之嫌,失之通畅。)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世事风云变幻,我更想也更能追求的(改为“我想吾辈不忘追求的”。),便是尽双肩之担承古人之道义,也是尽只手之力著文章警世、喻世的境界(改为“警世之文章”。)。只有如此境界(删去此词。),才能收放自如、不愧初心!(结尾照应开头,文笔灵动,巧妙地调遣复句,明己之志向,申文之旨意。)
    【点评】
    本文明确落实了两项写作任务,一是做出选择,二是加以比较以辨其内涵。结构明晰,前后照应;内涵深刻,层层递进。且文采斐然,将议论与抒情巧妙地融合,例证迭出,可谓运笔自如也。然而,遍布的例证,令人叹服的同时,也难免陷入炫技的泥沼。要尽力避免为举例而举例,不可只用华丽的举例代替透辟的论述。建议适当取舍,删去角度重复的,剪裁过分铺展的,力求文辞简洁、齐整、晓畅。文章还不够“接地气”,缺少结合现实生活的深度。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更加规范。(深圳中学黄飞燕)
    【佳作示例二】
    平凡人亦能大作为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饱含着杨继盛临死的忠贞英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蕴含着李大钊兼具胆识和才气的智勇双全(李大钊兼具胆识和才气的智勇双全→李大钊的胆识和才气);“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更(更→则)是钱穆先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体现。而我最欣赏的,是杨联陞所作“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它不仅是对杨联陞的自我勉励,更激励天下所有普通的平凡人(更激励天下所有普通的平凡人→更是对天下所有普通的平凡人的激励)——即使没有铁肩亦可分担道义,即使身无妙手犹当勉著文章。(首段综合分析材料,经过分析和比较,选取了自己的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阐释,是对题目“最喜欢哪一个”的回应。结尾句凝练概括,立意到位。)
    平凡的人,可以将自己的平凡人生打造成非凡。也许平凡的人没有改变世界,拯救苍生的能力,但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是自我世界的上帝。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平凡的人也能创造不平凡。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位主人公都是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删去“但”)他们有的在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上辛勤地付出,身为农民却拥有了城里人所没有的来自土地的广勃的热忱与纯朴;有的是工人却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国家的关切。每一个小人物都是自己世界的王者,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和信条。若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不平凡的事业,担当道义,以微薄之力书写壮丽篇章,那也必将是撼动世界的不可小视的力量。(该段是对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从“平凡”到“非凡”,即凭借“平肩”、“庸手”实现“担道义”、“著文章”。该段选取了《平凡的世界》作为例证,论证合理,一语双关,很有说服力。)
    而(删去“而”)杨联陞的这一对联,与我国当下所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高铁线路上的每一位修检工人,航天飞船发射器上的螺丝工人,故宫博物院里修补文物的手工匠人,小乡镇里传承古代手艺的打铁匠,(、)补盆匠,哪一位不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而他们对技艺的精益求精,甘作螺丝钉的奉献精神,却是推动国家这个大机器前进的中坚力量。他们只是做好自己所应做之事,尽应尽之责,作(作→做)好一个平凡人。无论是对联(指向模糊,可改为“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还是“工匠精神”,都启发着芸芸众生尽自己平凡之力,(这样)便(便→方)能改变世界。(该段由个人层面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层面,在古今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共通点,也巧妙地从第二段的说理转到了社会分析,拓展了“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的内涵。)
    而(删去“而”)作为平凡众生中的每一个人(“人”和“众生”重复,删去“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应坚信自己能为世界有所创造,更应将这样的信念落实到行动中。做好自己应做之事,不在普通的事业生活中丧失信心和热情,应以永远炽热的心和切实有力的行动,面对浩瀚的世界。(从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层面进行总结,由前文的分析、逐层论证得出结论,个人如何去践行“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即“如何做”。)
    路遥曾言:“人们总是对大明星的鸡毛蒜皮之事过分上心,却忽视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是时候重视平凡人的力量了,而平凡人是时候觉醒了——平凡人亦能有大作为。(对全文的总结,呼应标题和文首的论点,引用恰当,且与前文《平凡的世界》相呼应,升华了主题。)
    【点评】
    本文是一篇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本文立意恰当,中心突出,论据丰富,内容充实,论证结构清晰,句式灵活多变而又凝练概括。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论点进行纵深分析,由个人层面分析上升到社会层面分析,最后对这两个层面的分析进行了整合,得出“如何做”的结论。行文逻辑清晰、思路流畅是本文最突出的优点。
    问题:个别词句使用不恰当,还应多打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承接和过渡略微生硬,建议稍作强化。第三段例证所选事例有些平淡,可选取一些更有说服力、更出彩的例子。
    【佳作示例三】
    “双肩只手”亦无妨
    (标题简明)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删除句号)这副杨继盛为自己书写的绝命联正体现了他铮铮铁骨,敢于直谏的精神(改为两个名词性短语并列“他的铮铮铁骨,与敢于直谏的精神”,语言更有气势)。而这副对联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的版本。我认为,其中最好的莫过于钱穆先生所改“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先用概述最初版本的对联,再引入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明流畅。)
    如果说杨继盛原版(“原版”→“原版对联”)体现了自己“铁”与“辣”的精神,那李大钊改“辣”为“妙”则体现了另一种思想(“思想”→“追求”),不需太过直言,委婉的劝谏亦是好的。杨联陞为自勉,又改为“平肩”“庸手”,虽有自谦之意,但又体现出了平庸之人亦应追求道义,而并非只有“妙手”“辣手”才去追求。而最后钱穆先生所改,“双肩”“只手”无形中将描写(“描写”→“劝勉”)对象扩大为了(删去“了”)全体人民,无论是“铁肩”,亦(“亦”→“抑”)是“平肩庸手”都应当勇于追求道义。(该段通过评述四副对联的内涵精神区别,层层递进,最后点出“双肩只手”的独特在于对象的全民性。)
    诚然,“铁肩”“辣手”“妙手”都值得我们景仰,但大多数的人也仅仅是“平肩”“庸手”的平凡之人。钱穆先生的这个版本就包括(“包括”→“面向”)了所有的人民,勉励所有的人勇于担当道义,勇于说出真相。民国报人邵飘萍因其敢于直言,勇于报道真相而被枪杀,后世为他冠以“铁肩辣手”的美名,但我们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样犀利的文风呢?鲁迅先生则(在辣的同时还)善于委婉道出真相,以其笔下各种小人物的不幸来展示(展示→揭示)社会的黑暗,(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拥有(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妙手”呢?(两个反问从反面论证对于一般人而言“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的独特意义)因此,唯有“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才能平等地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第一分论点,从适用群体角度分析“双肩只手”的内涵。)
    同时,钱穆先生一联不仅仅弱化了人的自身能力对追求道义的影响,隐约中更强调了人们心理上要追求道义。也许有的人会问,既然没有“辣手”“妙手”,那何苦著什么文章呢。(“。”→“?”)此言的确有其道理,因而我想钱穆先生在修改时,并非是要求我们人人都要去写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勇于道出真相,心里要追求道义。“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样这个社会的弊病他也负有一份责任。”(出自易卜生,一般译为“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这一联所希望的,正是人人都要对社会的弊病负责,勇于追求道义,说出真相。(第二分论点,从内心追求道义角度分析“双肩只手”的社会意义。)
    若要追求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铁肩辣手”们的努力,更需要“平肩庸手”们(“平肩庸手”→万千“双肩只手”)参与其中,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删去“,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仅仅凭少数的几个人努力,而更大多数的人对此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怕是难以来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以钱穆先生所言“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删去句号)”为榜样,勉励自我,这样才能塑造(打造是不是更准确?)真正的和谐社会。(第三分论点,从社会意义角度分析“双肩只手”的价值。)
    “铁肩辣手”固虽好(“固虽好”→“虽然好/固然好”),“双肩只手”也无妨。
    【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论点明确。从“双肩只手”的劝勉对象、道义的内心追求和社会现实意义角度纵向深入,对“双肩只手”的内涵理解较为深刻。文章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具有说服力。此外,对其他三副对联的内涵价值也有中肯的评析,在对比分析中深入思考,对写作任务“优中选优”的理解到位。
    问题:文章对“双肩担道义”的剖析较为透彻,对“只手著文章”的论述稍显薄弱。部分语句存在重复,可适当灵活变换,个别词句可进一步打磨。
    【佳作示例四】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坚定”改为“勇气”),也是创造(“创造”改为“创作”)文章时的痛快;“平肩担道义”(与下面的解读相对应,需要将这一句写完整,“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是承担责任时的勇气(“勇气”改为“执着”),也是创作文章时的谦逊(“谦逊”改为“不懈”)……稍改一字,皆成佳话。而在这种种佳话中,我偏爱这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开篇解读材料,明确了论点。语文简洁有力。但对于两组对联的解读稍显粗疏)
    用铁肩担起道义,让中华儿女之(“之”改为“的”)仁义与责任不(会)在时间长河里慢慢流失;用辣手著成文章,让中国文人志士能在黑暗的笼罩中探寻光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仅是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更是贯穿于几千年的时代精神。(抓住核心解读此联的内涵,强调这句对联体现了一种追求仁义责任、探寻光明的时代精神。)
    惟有铁肩,才能担起道义,担起时代之(“之”改为“赋予的”)责任。苏联某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生命,只有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才会感觉到它永垂不朽。”中国著名法官梅汝傲先生便是那个肩担道义,手持公正之剑之人。为了审判日军的种种罪行,为了维护中华民族之(“之”改为“的”)尊严,梅汉傲(删去“梅汉傲”)作为中国仅有的代表,跨越重洋不辞劳苦地到达日本(此句改为“梅汉傲肩负责任来到日本”),参与了那次世界著名(世界著名→举世瞩目)的东京审判案(删去“案”)。在法庭上,他有力地抨击,(“,”改为“并”)坚定地反驳(庇护日本战犯的势力),(“,”改为“。”)(这一壮举)不仅赢得人们的认同与信任,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梅汝傲先生正是凭借那份心中的坚定,用铁肩担起道义,担起责任。(此句改为“梅汝傲先生正是凭借对民族道义的坚守,不畏强权,用铁肩担起中华民族的责任。)(论证层次之一:“铁肩担道义”的内涵阐释)
    惟有辣手,才能著成文章,挑破(“挑破”改为“刺破”)黑暗迎来光明。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原句为“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便是这样一位勇士。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中(“之中”改为“下”),大部分的(删去“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屈服于统治,大写虚假之(“之”改为“的”)官样文章,(“,”改为“;”)要么干脆弃笔,选择(删去“选择”)沉默以对。而邵飘萍不顾自身的危险,直接(“直接”改为“撰文”)揭露袁世凯的种种罪行(。)文笔可谓是直截而有力,痛快而淋漓。这样一位伟大的记者,最终仍是(“最终仍是”改为“虽然”)遭到反动政府的枪杀。邵飘萍虽然早已牺牲(删去“。邵飘萍虽然早已牺牲”),但他的精神留给当今新闻工作者许多启示——敢说敢写,揭露事实。(论证层次之二:“辣手著文章”的内涵阐释)
    梅汝傲、邵飘萍等名士早已离开,可他们离(“离”改为“留”)下的精神仍激励着后人。时代纵然数变,可时代之精神常焕光芒(,)永垂不朽。留学生秦逸飞回家当(“回家当”改为“归国担任”)村官是一种铁肩担道义的态度,众多媒体(人)深藏(“深藏”改为“卧底”)企业内部揭露食品问题,又何尝不是辣手著文章的行为?正如《中国演说家》里的许亚如所说:“许多人觉得年轻人变了,我就觉得年轻人从来都没有变。因为他们仍然敢做敢说。”(由历史内涵论证转入当下时代分析,使文章体现了时代精神,更加深刻。)
    用铁肩担起道义,责任更大更重;用辣手著文章,真理更深更远。(用对仗句结束论证,回应论点)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对所选对联内涵的阐释清晰,论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能够熟练的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式,语言简洁流畅。
    作者的论证层次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分别从“铁肩担道义”和“辣手著文章”对其内涵进行阐发;另一个维度则是从历史回顾到现实分析。双线并行,逻辑清晰,论证到位。
    问题:对“铁肩担道义”和“辣手著文章”的内涵分析稍显割裂,两者应当在分别阐释中体现一种内在的统一。“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这两部分论证的比重不协调,“历史回顾”中的举例论证有些冗长,而“现实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证略显单薄。语言表述还需要加强,部分遣词造句仍需斟酌。作文题目直接运用对联,没有进行拟题。若改为“道义仍需铁肩担,文章必用辣手著”较好。
    为人处世
    金钱,使人腐败?
    在上海见到一个“下了海”的文化人。几个还在岗位上的文化人坐在他经营的饭店里,享受着他提供的精美菜肴,大谈文化的失落。最失落的,竟是老板。他苦着脸,反省自己越陷越深,离原有的文化理想越来越远——金钱,使人腐败。
    他的忧郁与自责使我想起大陆媒体上对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贪婪风气的种种批判。文人从商,以“下海”称之,就像从前人说良家妇女“下海”伴酒一样,是斯文扫地,是自甘堕落。
    我向来理解权力使人腐败,却觉金钱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一个人有了钱,就可以放手去求取知识,可以在国内外游走,可以使家人丰衣足食。因为他有钱,可以不斤斤计较,可以不钻营奉承,可以不小头锐面。资源的充裕,使他比较容易成为一个教养良好、宽容大度、体恤弱者的人。当行有余力时,他可能在乡间铺桥修路、救济贫苦;当飞黄腾达时,他可能在社会上成立各种基金——帮肤基金用于帮助照顾残疾人,文化基金鼓励艺术创作;他也可能在学校里设置奖学金,策励学子,为国育才。
    一个国家有了钱,它就比较容易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人福利、失业救济、幼儿培育、残障孤儿的照顾,都需要金钱的促成。有了财富的基础,一个社会才比较容易达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境界。
    现在对经济狂潮大加鞭挞的忧国之士不妨看看欧洲的发展历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文素养高的地方。公园池塘里的天鹅悠游自在,无人打扰;路边野生的红艳苹果自开自落,无人撷取;搭地铁、公交车进进出出全凭个人自觉购票,无须检查;生了病去看医生,只要留下地址就可以得到治疗,账单会被寄到您家中。作家张贤亮和朋友在欧洲餐馆吃饭,忘了付钱。走出餐馆了,侍者才追来提醒,态度婉转客气,毫无猜疑的神情。
    这样的雍容大度,不是天生的民族性,而是经济的塑造。如果张贤亮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战后民生凋敝的欧洲,侍者对忘了付账的客人可是要怒目相对的。战后的德国,小孩在大街上抢美国大兵从吉普车上丢撒下来的巧克力糖,满脸胡须的潦倒男人在马路上弯身捡拾烟蒂,年轻的女人千方百计接近英美大兵以换取丝袜和口红。
    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后,德国经济开始复苏。钱,使人们活跃起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第一个狂潮是“吃潮”。人们拼命买吃的东西,谈吃的话题,做吃的计划。文化批评家们在报纸杂志上也拼命批判国人的贪吃丑态,“斯文扫地”。但是评者自评,吃者自吃。“吃潮”稍退,在20世纪50年代初,紧接着涌起“冰箱潮”。那白白方方的一大件,装得下好几天的吃食而且保质不坏,举国为之疯狂。男人女人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不为救国救民,却为了挣够钱去买个大冰箱。文化人或农民工人,聚在一起,不谈灵魂上的事情,却和左邻右舍比较冰箱的品牌。报纸上则充满义正词严的道德指控:精神污染、文化失落、道德沦丧。德国知识分子们沉痛地问,西方文化往哪里去?
    四十年之后的德国,是一个连最底层的扫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国度假的国家。于是你看见他们的孩子彬彬有礼,他们的公交车司机会等到最后一个乘客安稳落座才再度启动汽车,他们的餐馆侍者,见你没付账走了出去,还对你和颜悦色。他们的国家拨出大笔大笔的钱给饱受战乱的波希尼亚难民,给非洲因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儿童,给民生困顿、政局不稳的俄罗斯。他们的大学,对全世界的学生开放。
    这种百川不拒的宽容,与民族性格关系少,与有钱没钱关系大。钱,当然不会凭空而来,它必须通过劳心劳力去挣取;如果这个劳心劳力挣取财富的行为叫作“贪”的话,那么“贪”有什么不好?它根本就是经济动力,使一个个人,不倚赖国家的扶养,以自己的力量求温求饱求物质的丰足;没有这个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是停滞的,停滞在贫穷中。你说金钱使人腐败,我说贫穷使人腐败,匮乏使人堕落。“仓廪实而知礼节”反过来说就是,贫穷使人无法顾及荣辱的分寸,那才是道德的沦丧呢。
    在经济狂潮中,我们所看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欺诈、钩心斗角,究竟是来自对金钱的追求,还是来自对金钱追求的机会不均等?前者可以是君子之争,后者,却势必释放出一个人对社会最深最痛的怨愤;集合无数个个人的怨愤,那就是一股动荡不安的毁灭力量。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却觉得,在某个发展阶段,不患多而患不均。如果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对财富的追求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使它在物质不乏之余往精神文明层面提升;如果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传统价值的解体崩溃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噩梦。
    我多么希望那位“下了海”的文人老板能欢欣鼓舞地经营他的饭店,大赚其钱。然后有一天,他的钱实在太多了,他成立一个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基金会,使最偏僻的小村子也有自己的图书馆;他设置一个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大奖,鼓励天下有志未成的作家竞技;他组织一个翻译中心,使中文创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读到……钱的好处太多了。有一天,当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时,说不定,中国还要经援美国和德国呢。
    腐败不腐败在于公平不公平,金钱,倒是无辜的吧。
    散文阅读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D不给分。(B、分析不十分恰当。从情节上看,萨劲特并没有有意去撞倒小教堂,是警察要拉走他,萨劲特抱着柱子不走,而把小教堂弄倒了。C、理解错误。这句话是萨劲特对石人耶稣说的,表现了萨劲特对石人耶稣的坦诚友好。D、分析不恰当。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其他作用,则显示不出来。)
    2.①在大萧条的年代,萨劲特饥寒交迫,他想找一个收容所栖身,但他到处碰壁。②他遇到了代表仁慈博爱的教区牧师,但牧师一看他是黑人,也将他拒之门外。③他想到小教堂里躲避风寒,但小教堂的门紧闭;他抱着小教堂的立柱不想离开,又因拉倒教堂而被投入监狱。(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①从萨劲特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宣传平等博爱的牧师住宅的大门,还是表现宁静、殷实的小教堂的门,都不会为这个黑人流浪汉敞开,唯一可以收容他的是监狱的门。②小说通过不同的“门”,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一点3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①从情节上看,加上这样一个虚构的情景,使小说在表现上把现实情境与虚幻情景相结合,富于变化,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从主题的表达上看,作者通过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谈吐坦诚,平易近人,二人之间平等相待,十分融洽,与世人、牧师对待萨劲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口里宣称基督教教义,而实际上不行平等博爱之实的人们的批判。(从情节与主旨两个角度谈,一个角度4分。如果从其他角度谈,谈的有道理,也可适当给分。)

    相关教案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2 阅读•生活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2 阅读•生活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佳作示例一,佳作示例二,佳作示例三,佳作示例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5 满与空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5 满与空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4 那个乞丐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134 那个乞丐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