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写与实写课件(20张PPT)
展开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
1、已逝之境。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2、未来之境。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3、想象与联想之境。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
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一类的诗歌比较多,有些诗人大量描写眼前之景,来暗含心中之意,这种写法含蓄而有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如王之焕作品《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当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写的是实景,一山一水历历如在眼前;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由实见虚,把景物与自己的胸怀连成了一片,从视野的广阔,可以想见胸襟与抱负的远大。并且,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所以说这是一首实写与虚写完美结合的作品。 又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都是实景,而其中却暗含了虚景——六朝古都的繁华。虽然作者没有将六朝景象直接展示在我们眼前,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的车水马龙、富贵繁荣,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那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想象中的仙境(虚),如“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等,但其实作者对这些虚境的描写是为了反映当时的黑暗现实(实),诗人将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又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在这首诗中,诗人意在表现门外的雪大之实,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去描绘大雪纷飞之貌,也没有描写积雪覆盖之景,而是处处从虚处落笔,由寒冷的床褥、窗外的明亮、雪压折竹的声音来衬托大雪之大,尤其是末句从声音的角度入手,反而让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作者用自己的“耳听”之虚来凸现外面雪大之实,这一写法实在是妙不可言!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人往往直接将虚与实结合起来,让诗歌的已经更为开阔,这在古代诗歌里面用得相当广泛,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这首词作当中,作者在上阕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了离情别绪,描摹出了一幅秋江别离图,表现了送行时候依依不舍的场面。而下阕引出了自己对今后生活的思索,从“今宵酒醒何处”一句起,就是作者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此去”以下几句,词人以情会景,他由“今宵”而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而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却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可以说,这首词除了景物描写对气氛的渲染相当到位以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之景与遥想之情融为了一体。 再如姜夔《扬州慢》中,作者先写了一个虚景“过春风十里”,写了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句);然后又写了实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象。而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怎样解答虚实相生的诗词鉴赏题①明确答出手法名称②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③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注意:手法与主旨是密不可分的,只答虚实相生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化实为虚是一种将人拟物,物化感情的手法。把描写、渲染的风云树木等客观景物,寄寓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实景虚用。写作时要求情在景中,意在词外,含蓄隽永。唐戴叔伦《三间庙》,则是化虚为实,情在景中,意在词外,备受赞赏之作:"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间庙,是奉祀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在今湖南泪罗县。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忧念祖国日危,民生多艰,而自己遭谗放逐,无可奈何自沉泪罗。前二句写沅水湘水日夜奔流,滔滔不尽,有如屈原幽怨之久远、深重。后二句写白日将尽,秋风乍起,枫叶萧萧,飘零满地。这是写眼前实景。在这深秋季节,日暮时刻,秋风萧瑟,枫叶飘零,更增加了幽怨之久之深。这种景语,也是情语,是化实为虚的景中情。 又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赏析: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①诗的三四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③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初夏江村 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身着轻装足穿软履漫步在江沙,柳树后面隐藏而不显露处有几户人家。野鸭在江水上戏水,莲叶微微晃动,微风轻轻吹过,燕子拂过桐花飞翔。村边渡口恰好横卧着一艘打渔的船,树林外面时常听到缫丝和纺纱的声音。此时恰逢黄梅时节到来,一场雨后归来路上处处有青蛙清脆的鸣叫声。
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1.轻衣:轻便的衣装,此处指夏日的装束。软履:轻软的鞋。2.暗:隐藏而不显露。定:定准,一定。3.乳凫:初生的水鸟,也指水鸭。4.疏:稀疏。5.渡头:渡口。6.纬车:缫丝的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7.黄梅时节:指梅子黄熟的时候,这时天气多雨,故有黄梅雨季之称。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有:1、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黄梅时节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2、诗人借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渗透出热爱乡村的思想情感。3、注意章法和描写角度的变化,结构远近搭配,岸上水中错落,灵活而多变,而诗首尾的照应,也使诗的结构更显得严谨。
诗人以生动细腻、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色调明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水乡初夏风光图。
(起)(承)(转)(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孤独、寂 寞之情 A 解析:B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尾联还是写景,点明了时间,没有点明主旨。D孤独、寂寞与全诗感情基调不符,诗人此刻内心宁静、惬意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总纲,鉴赏诗歌的物象,一物象的定义,二物象的分类,四鉴赏物象的角度,练习一,《葡萄》鉴赏材料,练习四,练习五,练习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归纳举例,象境情,学习活动二鉴赏意境,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现手法之虚与实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现手法之虚与实 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见虚实,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