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31)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31),共8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三部分,满分 13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试号等相关信息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答题时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考生答题时必须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第一部分(26 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 分) ①喷 bó ▲ ②bǐ ▲ 谷 ③黄发垂 tiáo ▲ ④yà ▲ 苗助长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 分)青黛色的烟蔼笼罩在银白色的晨曦中,林子里弥漫着静寂和安祥,苍松翠柏相印成趣。林中鸟语,枝头蝉鸣,在晨烟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差,远峰近树,依稀可辩,早晨的吴中,自然淳朴,含蓄婉约。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或篇名。(10 分) ①窈窕淑女, ▲ 。 (《诗经·关雎》) ② ▲ ,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⑧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 (李煜《相见欢》) ⑤ ▲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 》) 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 。 (曹操《龟虽寿》) ⑦急湍甚箭, ▲ 。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⑧ ▲ ,单于夜遁逃。 ( ▲ 《塞下曲》) 4.①右面的插图所画的故事出自《西游记》,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称。并根据该故事的情节,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3 分) ▲ ②《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三十一章“洞中历险”中,汤姆使用哪两样东西来探路的?(2 分) ▲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为漫画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3 分)
第二部分(44 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6-8 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
往来而不绝.者 B.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C. 而不知.人之乐 D. 射者中.,弈者胜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曰》)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 分)( ▲ )前者呼,后者应. B.临溪而渔.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8.选文【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9-10 题。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③,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 馁而死。【注释】①狙:猴子。②部分:布置,分派。⑧柙:笼子。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 ②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 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 )A 狙公每天都用鞭子抽打猴子,目的是训练他们,让他们听话。
猴子开始时遭到抽打并被役使,最终觉悟出走林中。C.狙公不愿劳动,靠猴子来养活自己,最终饥饿而死。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阅读晏殊《浣溪沙》-词,完成 11-13 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下列句子与本词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2 分) ▲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述。 (2 分)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4 -16 题。 为何读书李建永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荻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 书可以养气。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 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A】读
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齐—一阅读各式各样的书, 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 同。【B】④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 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 分) ▲ 请简要分析文章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 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
阅读《秋渐深》一文,完成 17-21 题。 秋渐深李娟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 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近了细看, 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 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 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 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
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 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 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 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 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第①段写了节气与植物,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 分) ▲ 自然界的哪些变化可以体现“秋渐深”?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 分) ▲
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的表现特色及其作用。(4 分) ▲ “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3 分) ▲ 请说说题目“秋渐深”在文中的含意。(4 分) ▲ 第三部分(60 分) 作文。(60 分) 请以“等着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剧本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及所在学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31),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31),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答案 (231),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