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品质教案及反思
展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五人墓碑记》,文中五人来自民间,他们不畏强暴,被正义激发而牺牲,这平凡的五个人,用他们诚实的品质捍卫了社会的良知。我们说,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不平凡的品质。今天,我们欣赏的文章就是表现人物品质的,而这个人物来自社会底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斯华绥的《品质》。
二、 简介作者
约翰•高尔斯华绥(JhnGalsw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三、初读文本
1.师语: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当相当熟悉。来,一起回忆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那么,在鞋匠格斯拉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师语: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读者的。我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来演绎一下一番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师问: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明确: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3。师语: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学生自由讨论)
提示:店铺描写
外貌描写
顾客态度
师语:讲到这,我们可以了解格斯拉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
“顶好”——美观、经穿、合脚、便宜
文章有这样两句话:“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抓住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他的制作的靴子的品质来归纳他的人品。
人品:勤劳善良、坚忍正直、执著。
四、 合作探究
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塌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我”想帮助他走出困境但是没有成功。那么,同学来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可以来改变他的命运呢?
(同学讨论)
师语:他会这样做吗?(不会)
这样做就改变了自己。格斯拉就不是格斯拉了。穷苦的鞋匠这一生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了尽善尽美,即使是死亦会无憾。虽穷,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执著。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
(结合背景)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过度句:所以,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他的死是他品质最有力的证明,他的死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惨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生省。
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就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这位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而是要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执著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高潮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甚至放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学生讨论)
补充材料:黄舸踏上“感恩之旅”
民工子弟的《心里话》
六.结语
同学们,困难是暂时的,坎坷总有尽头,让我们监守住心灵纯净的一方,执著地面对生活,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七.作业
1.欣赏学案上的《弟弟的来信》
2.完成相关练习
《品质》教后反思
苏晓花
很荣幸能在本学期进行公开课展示,我开课的题目是《品质》。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我初读这篇文章时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痛心的故事,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虽然小说人物折射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但是结局的悲惨让许多现代社会的人,包括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做法。仔细思量,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大多是站在世俗的角度,以功利的心态、实用的眼光看待他的敬业和执着,无法真正认识理解他的崇高和伟大。
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很迷惘。师傅时常告诉我,上课之前要先问自己,这节课你要传达怎样的信息给学生。对于这样的小说,该教些什么?该如何进行?如果只着眼于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学生将会在不断无奈的寻找中,获得对内容的感知,收获甚少。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可取。经过师傅的点拨,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在情感这一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在透彻地分析格斯拉后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他的不同常人的做法,进而明白他执著的品质。
高一(9)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通过细节描写,发现了格斯拉的与众不同。这一环节完成地很好,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上课都能积极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探讨他做法是否必然时,我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我总结了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布置下去的预习作业学生没认真完成。对于小说,他们大都仅局限于欣赏,对文本缺少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意识。小说相对其他文体的文章来说,比较吸引学生。学生常会被情节打动,却不思考为什么会被打动。我在教学时就试着从“为什么”这一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进入文本,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作为教师,课堂的引导者,我没有掌握充分的背景资料,也就是说,我仅参考了教学用书就开始设计教学,只是从点出发,没有考虑到面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到“王室服务”“日耳曼姓氏”时,我茫然不知。虽然不影响整体课堂效果,但暴露了我准备的不充分以及知识的匮乏。
再者,教学经验的不足让我在课堂有些手足无措。材料的引用也有些牵强。
这次公开课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我将会更加努力地从事教育事业,为自己的明天打下结实的基础。
高中苏教版品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品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思考后讨论,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品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品质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预习反馈,问题探讨,当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底层的光芒品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底层的光芒品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预习反馈,问题探讨,当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