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展开课外古诗文诵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式微》《子衿》(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默一默
三、读一读
(一)学习《式微》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
3.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表现出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二)学习《子衿》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
3.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四、练一练
(一)《式微》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不归: (2)微君之故:
2.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劳动者艰苦的劳动情景,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抒发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
腔愤懑之情。
3.读完这首诗,你理解了“式微”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式微”的本义是黄昏降临了;后来用来形容国家或者氏族的衰落,现在泛指事物的衰落,书面用语。
(二)《子衿》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子宁不嗣音: (2)子宁不来:
(3)在城阙兮:
2.这是一首优美的情歌,诗歌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讲述的故事。
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遥望并等待心上人的出现。
3. 诗歌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的含意?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
三个月那么漫长。(意对即可)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默一默
三、读一读
(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慰勉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二)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
3.诗歌主旨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练一练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辅”或“望”字。
一个“辅”字写出了长安和三秦的位置关系;还把长安和三秦联系起来,写出了长安雄浑阔大的气势。一个“望”字把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写出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的情景,暗寓惜别之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A项,“水面平静”错,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B项,“摇摇欲坠”错,是“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C项,“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错,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出仕,一展才华的愿望。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