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722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
展开《式微》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
的震撼。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
震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那么《诗经》就是这条河的源头。《诗经》之美,在于现实生活的朴素生动,在于真挚感人的抒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去体味三千多年前古人的吟唱吧!
二、文学常识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识链接
①从表现内容上来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②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
赋、比、兴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二)写作背景
《式微》选自《邶风》,邶国之风也。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十九首。
知识链接
①“邶”是什么意思?
邶,周代诸侯国名,位置在今河北省。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
②关于“采诗”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欣赏情境课文,初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①微②/式微,胡③/不归?
微④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⑤?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读懂诗意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你们,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这些统治者),(他们)何以还在泥浆中(劳作)?
四、再读诗歌,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胡不归”的是什么人?“微君”中的“君”指的又是什么人?
明确:
“胡不归”的是农民;“君”指的是统治者。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描写了一幕现实生活中劳作的情景:农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悲愤地倾吐着心中的哀怨与不平。
2.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反问、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押韵和谐,字数整齐,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五、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现实直白、沉痛哀伤的笔触,写出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刻骨愤恨之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