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108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项阅读训练——登泰山记 故乡的炊烟课件20张,共20页。
散文类型常见结构思路常见线索分类线索的作用
1、掌握散文阅读方法,在训练中落实并熟化。2、提升文本阅读中把握关键句、准确概括、分析的能力。3、规范答题,强化表达。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海德格尔)。我曾经去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
④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旁枝逸出,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⑥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泰,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的登山之乐。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错误,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对“泰”字的解释,并用华山和泰山对比,突出了华山的险峻。B.文章在描述想象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突出了华山的险峻”错误,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故选A。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②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并引用海德格尔的话,对比互鉴;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认为登顶不是唯一目的,;④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突出了对“泰”的哲思。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每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围绕中心话题阐述了什么内容,哪些段落可以合为一层。文章第一段解释了“泰”字的含义,提出“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接着,第二段作者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对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予以否定,认为登顶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第五段和第六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登山的看法,并叙写了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4、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
①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脚下)。②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儿封禅。 ③“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④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家的安泰。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读懂文本中介绍“泰山”的景色和人文价值的内容。文中提到“泰山”“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解释了“泰”的含义。泰山上面有“经石峪《金刚经》石刻”,泰山的自然景观“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风景优美,历代帝王都来这里封禅。其次,要了解导游词的格式,一般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本题导游词写作是以介绍“泰山”为主,考生写作导游词时,可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去写,注意礼貌用语。
①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②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③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④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块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觉。
⑤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⑥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你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⑦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竺半遮着。⑧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⑨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⑩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⑪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⑫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中午、傍晚的炊烟记录了农村一天的生活,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忙碌、温馨和安稳。B.风中的炊烟,像群姑娘,妖娆、大方;雨中的炊烟,像个勇士,柔中带刚,宽容大度;雪中的炊烟,像位母亲,用爱融化积雪。C.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的时候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D.家里的灶膛虽然还在,但祖母去世了,家里的炊烟消失了,村里的炊烟也难得见到,不过乡思尚在。答案 C解析“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错,本文写“我”和小伙伴们帮家里烧饭,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喜悦。
7.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答案: 线索:炊烟。作用: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②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作用。答案 ①结构上,呼应开篇,强调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②内容上,表明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乡思;③升华主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查特点,类型1,文章线索,类型2,句段作用,类型3,叙述顺序,类型4,语言特点,类型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现当代散文阅读专项突破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什么,怎么读,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怎么答,分析结构线索,分析段落作用,鉴赏语言特色,探究作品的意蕴,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现当代散文阅读专项突破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什么,怎么读,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怎么答,分析结构线索,分析段落作用,鉴赏语言特色,探究作品的意蕴,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