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一) 精品课件
展开三、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但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
七、记叙文的写作手法1.常见的修辞方法
2.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
一、(2020·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2分)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 ),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个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①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年轻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②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 )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按照常规的审美标准,祥子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③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④的。
这么说来,祥子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 )。设若口齿伶俐是出于天才,他天生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祥子决定去拉车,于是就拉车去了。先赁了辆破车,他要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因为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他就不能放胆地去跑。(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注①打:买。②杀进腰:把腰部勒得细一些。③一边儿:同样的。④挺脱:北方方言,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偶然 毕竟 灵敏B.忽然 无疑 灵敏C.偶然 无疑 灵便D.忽然 毕竟 灵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选择填空。此类题目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即上下文意思解答。第一个空前后的意思是说拉车和其他行业比较会多些报酬,但有偶然性,一定得遇着识货的人。所以应选“偶然”。第二个空前面说祥子健壮的体格和车夫装扮,后面说祥子的自信,填“无疑”比较恰当。人们一般说头脑反应灵敏,口齿后一般搭配“伶俐”或“灵便”,所以第三个空选“灵便”比较恰当。综合以上分析,应选C项。
2.从选文看,祥子为什么决定要做车夫?(4分)
一是他觉得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二是他相信自己有拉车的资格:有力气,年纪正轻。
3.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1)在心理描写中融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祥子身体健壮、充满自信的形象。(2)运用比喻手法,使用表现力很强的方言词汇“挺脱”以及双重否定句式,将祥子的特征充分凸显了出来,同时形象地表现了祥子的自信心理。
4.从整本书看,祥子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6分)
形象:从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要强的“骆驼”,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原因:祥子的悲剧,是他个性弱点造成的,更是他所处社会压迫的结果。
5.《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刻画了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泼辣而有心计的 ,有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 ,还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3分)
虎妞 刘四爷(刘四) 曹先生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找些什么色彩呢?”“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吃惊 狐疑 疑惑B.狐疑 吃惊 疑惑C.疑惑 狐疑 吃惊D.疑惑 吃惊 狐疑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选择词语填空。选择词语填空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内涵,比较它们在词性、感情色彩、词义等方面的区别。其次要瞻前顾后,联系语境。我们先来比较所给三个词语的含义。“吃惊”是因为外界的刺激而感到惊讶。“狐疑”是指猜疑,多疑,也用以形容遇事犹豫不决。“疑惑”是指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第一空前有“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一句,该句强调疑虑和困惑,所以第一空应填“疑惑”;第二空后有“他竟已画了四张画”一句,“竟”表示出乎意料,所以第二空应填“吃惊”;第三空后有“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一句,该句强调猜疑,所以第三空应填“狐疑”。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 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
(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2)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和失望。
5.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6分)
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2018·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1分)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捡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还原。要还原的句子在文中一般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联系语境。所给句子“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强调了“我”“内疚”的感受,说明前面歪儿肯定做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歪儿自己不去玩踢罐子游戏,却把他的罐子偷偷地扔下楼,联系前文描写“我”捉弄歪儿的文字,可知“我”的内疚是有理由的。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鉴于此,所给句子放到【丁】处较为合适。
(1)运用夸张(或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2)运用反复(或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之情。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4分)
承上启下 突显了大家对歪儿回来的释然和惊喜之情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②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示例 ①歪儿(或“我和歪儿”):“歪儿”和“我”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②踢罐电报:踢罐电报游戏是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③光亮的眼睛:友谊让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又美又动人。
四、(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1分)扁担的一生范 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用火烤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4分)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还原,也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反复推敲,抓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首先,阅读第②段,找出关键语句,该段最后一句话“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扁担的基本作用,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面貌,可知B项“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应填在第②段横线处,如此首尾二句做到了前后呼应。从第④段“20年前”可知,作者开始回忆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A项“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一句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应填在第③段。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
2.阅读文章第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对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人教版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13记叙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13记叙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规律方法探究,典例精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二)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二) 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整合,第一节整体感知内容,第二节赏析词句段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一)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一) 精品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题初做诊断,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2生动形象性,考法必研突破,颜色或“体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