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A. 核糖B. 核糖体
C. 核膜D. 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糖类的元素组成。糖类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据此答题。
【详解】A、核糖属于五碳糖,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含有磷元素,A符合题意;
B、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r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B不符合题意;
C、核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含有磷元素,C不符合题意;
D、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含有磷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识记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即可答题。
2.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耐盐碱“海水稻”,依靠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减少Na+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及消耗能量
B. 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会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
C. 该转运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中指出“依靠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从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A、Na+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A正确;
B、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B错误;
C、Na+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
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所以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盐运输的方式及对细胞的作用,意在利用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
3.某种蝴蝶紫翅(Y)对黄翅(y)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 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F1 中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15:5:3:1
B. F1中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C. F1中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的性状之比是4:2:1:1
D. F1中紫翅白眼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是5/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后代的紫翅:黄翅=3: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绿眼:白眼=1:1,说明绿眼的基因型为Gg;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YyGg×Yygg。
【详解】A、F1中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即Gg自交,绿眼:白眼=3:1,Y-自交,出现黄翅的概率为2/3×1/4=1/6,紫翅概率为1-1/6=5/6,即紫翅:黄翅=5:1,故F1的紫翅绿眼(Y-Gg)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5:5:3:1,A正确;
B、同理F1的紫翅白眼(Y-gg)自交,纯合子的概率为:1-2/3×1/2=2/3,B正确;
C、F1的紫翅绿眼(Y-Gg)与黄翅白眼(yygg)杂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2:2:1:1,C错误;
D、F1紫翅白眼基因型及比例为Yygg:YYgg=2:1,则紫翅白眼个体中Y和y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3和1/3,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3×2/3+1/3×1/3=5/9,D正确。
故选C。
4.某同学将含过氧化氢酶的土豆片置于左图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获得产气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要提高t时刻产气量的方法是改变( )
A. ①B. ②C. ③D. ①或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文可知,t时刻产气量不再升高,其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详解】A、由图文可知,t时刻产气量不再增加,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已耗尽,要提高t时刻产气量只能增加①过氧化氢溶液的含量,A正确;
B、改变②土豆片含量即改变氧化氢酶的含量,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反应的生成量,B错误;
C、改变③温度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反应的生成量,C错误;
D、增加①过氧化氢溶液的含量,可以提高产气量,而改变②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产气量,D错误。
故选A
5.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 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 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 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
【详解】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
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
6.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B. 图2表明刺激轴突1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神经元M
C. 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
D. 轴突1释放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之间为一个突触,轴突1和细胞体构成一个突触;图3的电位差值小于图2,所以图3情况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化小。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两者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A正确;
B、图2可说明刺激轴突1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
C、根据图3的结果可知,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轴突1,并未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C错误;
D、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A。
【点睛】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7.如图为 T2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放射性 RNA 与 T2 噬菌体 DNA 及大肠杆菌 DNA 的 杂交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在培养基中加入 3H 尿嘧啶用以标记 RNA
B. 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 RNA 为相应 DNA 的转录产物
C. 第 0 min 时,与 DNA 杂交的 RNA 来自 T2 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
D. 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 DNA 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尿嘧啶是RNA的原料之一,可在培养基中加入3H 尿嘧啶用以标记 RNA,A正确;
B、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 RNA 为相应 DNA 的转录产物,可能是噬菌体DNA的转录产物,也可能是大肠杆菌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
C、第 0 min 时,与 DNA 杂交的 RNA 来自 大肠杆菌的转录,百分比为100%,C错误;
D、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 DNA 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大肠杆菌转录产生的RNA越来越少,D正确。
故选C。
8.如下图为农杆菌Ti质粒的T-DNA区段结构示意图。农杆菌附着植物细胞后,T-DNA首先在农杆菌中从右边界到左边界被剪切、复制,然后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继而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Ti质粒存在于农杆菌的拟核DNA之外
B. 植物肿瘤的形成与A、B两个基因的表达有关
C. 清除植物肿瘤组织中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
D. 利用T-DNA进行转基因时需保留LB、RB序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农杆菌Ti质粒的基因被剪切后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因为其质粒上存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基因,相应基因表达可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
【详解】A、质粒是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的双链DNA分子,Ti质粒存在于农杆菌的拟核DNA之外,A正确;
B、因为质粒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后能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所以可推测植物肿瘤的形成与质粒上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基因过量表达有关,B正确;
C、清除植物肿瘤组织中的农杆菌后,还有整合到植物DNA上的Ti质粒,通过基因的复制表达也会导致肿瘤继续生长,C错误;
D、农杆菌的T-DNA能整合到染色体上的前提是Ti质粒上的LB、RB序列被剪切,才能连接整合到植物细胞DNA上,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下列与生物工程中有关的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都能用于制备细胞悬液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解旋酶都作用于氢键
C. 逆转录酶和DNA连接酶发挥作用时都需要模板
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其中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都是磷酸二酯键。
2、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详解】A、胰蛋白酶可以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可以用来制备细胞悬浮液,胃蛋白酶最适pH值接近于2,呈酸性,而细胞培养液的pH值接近于中性,所以不能用胃蛋白酶处理,A错误;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片段进行连接,其发挥作用时不需要模板,C错误;
D、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10.下图表示牛胚胎移植的流程,其中①~④表示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注射相关激素,使供、受体同期发情
B. 过程②注射促性腺激素,达到超数排卵的目的
C. 过程③主要涉及人工授精和从卵巢中冲取胚胎
D. 过程④的主要目的是选择适合移植的胚胎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牛胚胎移植的流程,其中①表示同期发情处理;②表示超数排卵;③表示冲卵;④表示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图中过程①表示供、受体同期发情处理,该过程需要注射促性腺激素,A正确;过程②是注射促性腺激素,达到超数排卵,B正确;过程③主要涉及体内受精和从输卵管中冲取胚胎,C错误;过程④的主要目的是选择适合移植的胚胎,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胚胎移植流程图,解题关键能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
11.甲、乙、丙、丁四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按如下流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甲: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乙: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试管苗
丙:让豆腐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获得腐乳
丁:原料加工→配制盐水→装坛调味→封坛发酵→获得泡菜
A. 甲组在发酵时打开排气口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
B. 乙组形成的愈伤组织加上人工种皮可以制成人工种子
C. 丙组所加卤汤中酒的含量为20%左右适宜
D. 丁组按照水盐质量比4:1配制好后直接装坛发酵即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植株。
3、腐乳制作的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果酒发酵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等原因导致酵母菌数目下降,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甲组在发酵时打开排气口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A正确;
B、乙组形成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的胚状体加上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可形成人工种子,B错误;
C、为防止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酒精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C错误;
D、制作泡菜时,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配制盐水,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D错误。
故选A。
12.有些实验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避免实验者受到伤害。下列措施哪项不是为了达成该目的( )
A. DNA提纯时,缓慢加入冷却的95%的酒精,并用玻璃棒朝一个方向缓慢均匀地搅拌
B. 检测酒精产生时,向试管中缓慢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C. 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时,需用培养皿盖住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
D. 高压蒸汽灭菌结束以后,应在压力表的指针归零后再打开灭菌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试剂挥发、沸腾、烧灼等对实验者造成伤害,在实验前要考虑周全。
【详解】A、DNA提纯时,缓慢加入冷却的95%的酒精,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轻轻搅拌,是为了提纯并确保DNA不被破坏,A错误;
B、检测酒精的产生时,缓慢往试管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防止溅出浓硫酸伤害实验者,同时也可防止产生的热量,对人体造成伤害,B正确;
C、层析液的成分有石油醚、丙酮、苯等挥发性的物质,对人体有害,故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用培养皿盖住倒入了层析液的小烧杯,C正确;
D、高压蒸汽灭菌结束以后,应在压力表的指针归零后再打开灭菌锅,防止容器中的溶液喷出容器口导致污染或者导致人烫伤,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要求实验者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明确常见实验的试剂选取及步骤是解题关键。
13.科研人员研究了镉(Cd)胁迫对能源作物甜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施钙的缓解效应。他们将培养20d后的甜高粱幼苗随机分成3组,分别进行3种处理CK(对照)、Cd(0.22mml·L-1Cd)、Ca(3.0mml·L-1Ca加0.2mml·L-1Cd),测定处理15d和30d后的幼苗叶绿素总量,并观察30d时甜高粱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如下图。
(1)测定叶绿素总量首先需要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镉胁迫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减少,直接影响暗反应中___________(过程);结合图2分析,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钙能缓解镉胁迫,施钙30d后可使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缓解约___________%。
【答案】 (1). 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2). ATP和[H] (3). C3的还原 (4). 类囊体被破坏 (5). 5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为探究“镉胁迫对甜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施钙的缓解效应”,据图1可知,与对照相比,Cd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Ca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图2显示Cd组和Ca组的叶绿体形态差异明显。
【详解】(1)因光合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故本实验应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2)叶绿素可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故若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就会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由图2可知,Cd组的叶绿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类囊体结构被破坏,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
(3)据图可知,与Cd组比较,30d后Ca组叶绿素增长2.8-2.1=0.7mg。g-1,与对照组比较,Cd组下降数量3.5-2.1=1.4 mg.g-1,故施钙30d后可使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缓解约0.7/1.4=50%。
【点睛】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理清实验的变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验题图结论分析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土壤中含有能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变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Q。下图1表示制备固体培养基过程中的某操作,图2是科研人员从土壤中分离出菌株Q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1)图1所示操作后,待平板冷凝,然后___________,以防止___________。
(2)图2所示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是38、42、40,则1g土壤中的活菌数约为___________个。
(3)固体培养基中难溶性磷酸盐在菌株Q的作用下溶解,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如图),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大小。下表是初步筛选出的三种优良解磷菌株。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溶解难溶性磷酸盐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倒置 (2). 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4×107 (5). B3-5-6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大小”,结合表格可知,菌株B3-5-6的比值(D/d)最大,说明菌株B3-5-6的溶解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最大。
【详解】(1)图1所示操作称为倒平板,待平板冷凝后倒置,以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带来污染。
(2)图2所示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取1g土壤,按如图稀释后,在三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后,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38、42、40,据此可计算出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38+42+40)÷3÷0.1×10×10×10×100=4.0×107个。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解难溶性磷酸盐能力最强的菌株是B3-5-6。
【点睛】本题结合图和表格,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无菌技术;能根据实验原理及实验结果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1981年经Andersn等人测定,人类线粒体基因组为裸露双链环状DNA,且可以是多拷贝的。下图为人类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协同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③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与④过程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
(2)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中少部分蛋白质和全部的tRNA和rRNA,其中所需的酶均由核DNA编码并以前体蛋白的形式转入线粒体,则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有___________。α鹅膏蕈碱能特异性的抑制①过程,则图中受影响的过程有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A一U (3). 细胞核、线粒体 (4). ②③④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为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①过程合成的mRNA为生物大分子,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参与翻译过程。③为线粒体内的转录过程,④为线粒体内DNA复制过程。
【详解】(1)③过程为线粒体内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④过程为D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G-C、C-G,③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所以与④过程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2)由图可知,转录过程既可以发生在细胞核内,也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所以催化转录过程的RNA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由图可知,①过程转录形成的RNA翻译形成的前体蛋白可以调控线粒体内DNA复制和转录,所以若α鹅膏蕈碱能特异性的抑制①过程,则图中受影响的过程有②③④。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示各过程的名称,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6.甲状腺是成人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甲状腺炎等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诊断标准。某医院对甲、乙两位患者初步诊断均表现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为进一步查明病因,医生对这两名患者进行了131I摄入率检查,即让患者摄入131I后24h,测量其体内的相关物质含量,结果如下表(“正常人”数据为历史参考值):
(1)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的摄入率___________(“高”、“适中”、“低”),进一步检测发现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TRAb)水平明显升高,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功能具有___________(“促进”或“抑制”)作用,且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产生___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2)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___________(“增强”、“不变”或“减弱”),推测其血清中总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 (2). 促进 (3). 不存在 (4). 减弱 (5). 甲状腺细胞受到炎症破坏,甲状腺贮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与正常个体相比,患者甲的甲状腺内贮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高,说明甲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的摄入率高,患者体内出现大量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由于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存在于甲状腺细胞上,一方面,TRAb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上的TSH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另一方面,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产生不能通过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所以患者甲的血清131I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
(2)患者乙的血清中的131I高于正常人,但甲状腺内贮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低,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减退,乙的血清中总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最可能是因为乙的甲状腺细胞受到炎症破坏,甲状腺内贮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液。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7.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对比研究了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图甲),图乙表示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丙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
(1)据图甲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等种间关系,降低了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2)图乙中缺少的箭头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加箭头表示)。
(3)图丙中能量b用于__________。若被F摄入的能量为m千焦,其粪便量中的能量为n千焦,c1中的能量为e千焦,b的能量为f千焦,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千焦。
【答案】 (1). 捕食、寄生 (2). C→A (3). F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 (m-n)×4%或(e+f)×4%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分析图乙: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
分析图丙: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1和c2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详解】(1)由图可知,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已知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降低了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2)A是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故图乙中缺少的箭头是C→A。
(3)根据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图丙中能量b为F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是第二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为B,F同化的能量是(m-n)或(e+f),故B同化的能量最多是(m-n)×20%×20%=(m-n)×4%千焦[或(e+f)×4%千焦]。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8.某研究所以马尾藻岩藻聚糖(SF)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小鼠肉瘤细胞S180,做抗肿瘤活性实验的研究。下列为部分实验步骤与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S180肿瘤细胞以RPMI1640为培养液,在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②将上述培养过的S180肿瘤细胞经酶消化,按1×103~1×105个·mL-1接种到96孔培养板,适宜条件下培养24h、48h、72h、96h后,以MTT法(又称比色法,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于波长490nm处测定OD值,结果如图1。
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和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下,研究不同浓度(0mg·mL-1、0.1mg·mL-1、0.5mg·mL-1、1mg·mL-1、2mg·mL-1、4mg·mL-1、8mg·mL-1、10mg·mL-1、15mg·mL-1、20mg·mL-1、25mg·mL-1、30mg·mL-1)的SF对S180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96h后以MTT法于波长490nm处测定OD值,结果如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以RPMI1640为培养液培养S180肿瘤细胞的原理是__________。培养液中除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之外,通常还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2)步骤②中“消化”所使用的酶是__________,为减少OD值测定的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
(3)已知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由图1可知步骤③中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为__________个·mL-1。
(4)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SF浓度与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__________(选填“正相关”或“负相关),当SF浓度达到__________mg·mL-1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极限,继续增加SF浓度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
【答案】 (1). 细胞增殖 (2). 抗生素 (3).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4). 多测量,取平均值 (5). 5×103 (6). 正 (7). 25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细胞增殖。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细胞所需的气体主要是O2和CO2。
(2)根据题干信息,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图2表示S180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SF作用下生长曲线,SF浓度越大OD值越小,肿瘤细胞的数量越少,说明SF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详解】(1)培养肿瘤细胞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培养液中除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之外,通常还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2)步骤②中“消化”所使用的酶是胰蛋白酶,其作用是使动物组织细胞分散开,以获得细胞悬液。在实验中求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所以为减少OD值测定的误差,应注意多次测量并求平均值。
(3)已知在一定细胞数目范围内,MTT法测得的OD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所以由图1可知步骤③中恰当的S-180肿瘤细胞接种浓度为5×103个·mL-1。
(4)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SF浓度与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当SF浓度达到25mg·mL-1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极限,继续增加SF浓度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得岀重要的结论,在结合问题得出相关答案,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菌株
透明直径(D)
菌落直径(d)
M-3-01
18.8
12.3
B3-5-6
20.7
8.0
T4-0-1
9.1
6.5
受检对象
血清中的131I
甲状腺内贮存的
131I-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内贮存的
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
血清
131I-甲状腺激素
正常人
低
中等
中等
中等
甲
低
高
高
高
乙
高
低
低
低
1 2021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备战2022年新高考生物优质模拟试题汇编(天津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1 2021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备战2022年新高考生物优质模拟试题汇编(天津专用)(解析版),共1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生物+Word版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植物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