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的人才,那种高分低能的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读完这篇文章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缅怀:诚信:不知所措: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
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4)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4.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1.思路清晰、缜密。 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论述充分有力。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丁肇中。记者问道:“您小时候,对科学感兴趣,大学时,锁定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都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每一次选择都能够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的回答:“我不知道。可能侥幸吧!”记者追问道:“没有必然吗?”丁肇中答:“我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放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答:“我不知道。我没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这确实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提出希望
试用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x、课文朗读-八语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