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课11(记叙文的立意)-2021年小升初语文衔接讲义
展开记叙文的立意
1、大家觉得一篇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①人物 ②事件
③描写 ④语言
⑤立意
2、突出立意
在这五个基本条件中,立意是写作文、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散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零乱,毫无组织纪律性)。”就是说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立意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可见立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一、突出立意,了解原则
一篇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归纳: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②事件详略得当、一波三折③有细致生动的描写④语言流畅,富有文采⑤立意新颖深刻
在这五个基本条件中,立意是写作文、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散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零乱,毫无组织纪律性)。”就是说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立意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可见立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说白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不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立意,也得遵守规矩。
作文的立意要遵循哪些原则:
1、 立意要准确:符合题目或材料的要求
2、 立意要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
3、 立意要健康: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
4、 立意要深刻: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
5、 立意要新颖: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给人新的启迪、新的联想
(需要强调的是:前三大原则是写一篇文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而后两大原则可以说是提升作文档次的高级要求)
小结:简单地说, “立意”的原则就是:中心思想准(准确)明(鲜明)康 (健康),更高一级深(深刻)和新(新颖)。
二、探究作文立意的方法
那么,要怎样才能战胜于立意呢?
(一)1、例一、例二,题目下的立意都严格遵循了准确、鲜明、健康的三大基本原则,能否将这些立意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
例一:请以“珍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①珍惜大自然 ②珍惜幸福 ③珍惜粮食
④珍惜感动 ⑤珍惜动物 ⑥珍惜友谊
例二:请以 “感恩 ”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感恩父亲 ②感恩母亲 ③感恩试卷
④感恩对手 ⑤感恩缕缕书香 ⑥感恩苏轼、李白
(归纳:虚的和实的)
2、看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时,要尽量打开思维,就可以从实的和虚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第一种方法:横向发散,虚实结合。
3、不过,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再请问一下大家,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你更中意哪种立意?为什么?
小结: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会面临多种选择,但是要得到阅卷老师的亲睐,别忘了前面我们所说的立意要新颖的原则,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择其善者为自己所用。
4、举个例子,现在春天总算来了,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草木萌发,再放上一天假,大家想干吗?我一定会带我儿子去放风筝,现在若让大家以风筝为题,大家会确立怎样的中心?
5、中考满分作文《风筝》赏析:(见【典型例文】《风筝》)
(二)1、刚才我们所说的方法是从横向上打开思维,其实,深刻的立意更多的是在纵向挖掘中得到的。所谓的“纵向挖掘”,就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这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再是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是就“为什么”、“怎么办”发表看法。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一架寻常的紫藤萝,即使是枯而再生,在普通人看来,也不过是自然规律的延伸。但是在作家的慧眼下,这株紫藤萝的荣枯和家国的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认识,使得本文的主题有了质的飞跃。
2、如果我们以“做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如下:
A:到农村亲戚家做客,看到生活水平提高,表现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的变化。
B:到友人家做客,看到不文明的客人,提倡要做文明客人。
C:到父亲当官的同学家做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表现应平等待客。
D:到电视或电台的访谈节目做客,通过心理变化,表现应关注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E:到异国友人家做客,感受到了文化折差异和融合,突出了对中西文化的思考。
你觉得哪种立意更能博得阅卷教师的欢心,为什么?
3、小结:所以我们要找的第二种方法就是:纵向挖掘,深刻取胜。
比如刚才那篇风筝,之所以会成为满分作文,这与小作者能纵向挖掘,从表像的风筝挖掘到深刻的母爱,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分不开!不仅如此,这三种情感还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参考余光中的《乡愁》一诗: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1、说到夕阳,大家会用怎么样的一个感叹词?(哎)的确,正如李商隐所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充满无奈之情,而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则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充满了乐观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样是说“秋”,一般人印象里往往是一片肃杀凄凉之景,正如曹操所说“秋风”,而刘禹锡却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让人觉得更胜一筹。
从反面去发现事物新的特点,发他人所未见,表达出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来,这种立意方法,通常被形象地称作“反弹琵琶”。所以第三种方法就是反弹琵琶,逆向出奇。需要提醒的是,反弹琵琶的立意,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确保正确有理。
2、如果以“勒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会如何立意呢?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立意“对勒痕说No,而渴望自由”。赏析2011广东深圳中考满分作文,看看这篇作文的立意又是怎样的。(见【典型例文】《勒痕》)
风筝
风筝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与云朵嬉戏,与鸟儿低语。它飞得是这样高,身后那条长长的细线,是谁紧紧抓着它,不离不弃呢?
孩子·风筝
田野中孩子擎着风筝,欢快地向前跑去,风在他身旁吹过,带着他那银铃般清脆的笑声,飘向远方。
母亲在她身后,脸上写满了紧张的表情,大声喊道:“孩子,小心点,别摔倒!”说时迟,那时快,孩子不小心被绊了一跤,摔倒在地,“哇——哇——”大哭,风筝也扎进了土中。母亲飞奔过来,扶起孩子,拭去他的泪珠,抖落掉风筝上的泥土,安慰道:“孩子不哭,妈妈和你一起放。”果然,风筝再次飞上了蓝天,孩子手执细线,母亲握着孩子的手……
风筝似孩子,细线如母亲,心中的风暴来了,风筝被吹得仄歪,但无论如何,风暴也不能将它吹跑。因为,它的身后有一条长长的细线,紧紧拉着它,细线的名字叫“母亲”。
游子·风筝
月饼的醇香勾起他对家乡切肤的思念,一首《在他乡》已令他泪流满面。
“去放风筝怎样?”同学叫上他,来到广场。风筝在空中悠哉悠哉地飞翔,而他的心早已飞回家乡。夕阳欲颓,人影散乱,不知不觉中,十五的月亮挂在了空中。在皎洁的月光抚摸下,风筝更加恬静。晚风袭来,风筝一挣,细线差点没从他手中脱离。风正向着月亮,而月亮,在家乡的方向。他叹了口气:“哎!风筝,你也想和我回家吗?”
风筝似游子,细线若家乡。无论风筝飞得多远、多高,总有一条细线紧紧相连,细线的名字叫“家乡”。
老人·风筝
老人年逾古稀,独自走在海边,台湾海峡波涛汹涌。
他伫立凝望,缓缓放飞手中的风筝。一阵海风吹来,老人的手未能抓住细线,风筝飞向了高空,仿佛飞向了彼岸的大陆……老人呆呆地望着远去的风筝,眼前恍然浮现出梦中出现多次的家乡的影像,好像看到了母亲在门口守望的身影。“飞吧!飞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啊。”他自言自语着,早已老泪纵横。
风筝似台湾,细线像大陆。风筝漂泊的时间再长,年代再久远,也有一条细线紧紧地牵着它,那是它灵魂的归宿。细线的名字,叫“祖国”。
风筝依然在空中飞翔,但它飞得更自信、更稳健。因为它相信,有一条细线永远牵着它,紧紧地,不离不弃……
依据方法一,点评:
本文的立意不仅遵循了三大基本原则,也遵循了二大高级原则,既写了实在的风筝,更是将风
筝与母爱、思乡之情、爱国之意联系起来,实虚结合,必然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勒痕
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
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地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来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是黄瓜生命的支柱;原本以为那是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常常反感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事实上,一旦离开它们,生活真会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如果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而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仍然会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此扭曲自已的人生,难道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我们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这些“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的诱惑时,及时地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拥有强大的精神后盾……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也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
当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感到伤痛,有时甚至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为了成长,付出这些代价又有何妨呢?毕竟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
我走向瓜藤边,从松软的泥土上拾起那依旧水灵却失去生命光泽的黄瓜,不觉间竟有些为自己的顿悟而欣喜。
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绝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
在这篇文章中,这位小作者又表达了怎么样的主题?(注意画线句子)
本文中,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发人深思。也正是这样,才博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细雨冷了深秋。城市的夜晚,霓虹是永远褪不去的色彩;和闪烁的车灯一起,
吞噬着黑暗;和鸣响的汽笛一起,昭示着繁华。
时间一点点推动着历史,历史又逐渐被时间丢弃,我在城市那些永远不会宁静
的夜里,从厚重的书卷中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那是宋时的雨,湿了才子的发鬓,淋了佳人的裙摆,洒过西湖的水面,浇过古朴的巷弄,点染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勾勒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离愁,描画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愁,浸透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愁……
缠绵着无尽的愁绪,那场雨仿佛下了几个世纪,时光本锋利如刀,却在宋代的愁雨里变得柔软,让无数清丽绝俗的诗句从利刃下逃脱,凝固成书卷上的文字,它们是经历过千万般辗转磨砺仍让人拍案叫绝的不老诗。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亦有男儿的铮铮铁骨,金戈铁马的岁月点燃了多少炽烈的报国心。他们提笔镌刻的文字,铿锵有力,让今天的你我依然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古老而又有力的心跳。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底气;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
长剑倚天,壮士不归,气概挥洒,天下纵横,贯穿着那个盛极一时的朝代,数百
年间,那字里行间的气势依然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延展人生命的宽度。追寻那渐远的宋代,如岁月的锦上明珠,美到了极致。唯有宋代,才能豪放得那样彻底,婉约得那样动人。
而如今,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我们已经寻不到飞红点点的小园香径;寻不到兰舟轻泛的山水湖光;寻不到苔痕上阶的朱宇楼阁。亦没有那河畔吟哦的书生;没有楼台抚筝的佳人;没有挑灯看剑的壮士,没有牵黄擎苍的英雄。
只剩下一本本溢着墨香的书卷,在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寂寥秋夜,带领我去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总评: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思想很有深度,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引发人们对文化复兴的深刻思考。令人称赞的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多处运用修辞手法,而且引用宋词,让人在阅读时分明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古风。另外,作者对宋代文化的熟稔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读后,不觉会对作者刮目相看。
我的偶像
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贝多芬那响彻古今的呐喊:“我要扼住命
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
——题记
夜,永远都是那么宁静,黑暗吞噬了一切,唯有夜空中的几颗星星发出微弱
的光亮。其实有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夜里,黑暗能包容一切。
九岁,本应像一只气球,在空中自由地飘来飘去,而九岁的我,却躺在床上,像被绑在柱子上的气球,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绳子的束缚。我的腿摔伤了,医生说,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痊愈。两三个月,对我来说意味着要休学,学习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现在却……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每天都听一些伤感的歌曲。
换一些歌听吧,妈妈总是对我说。一天晚上,妈妈把我抱到外面,夜很美,天上有很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夜来香的清香掺杂在空气中阵阵袭来,温柔如水的月光洒满大地。音响里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从我伤了腿后,第一次觉得生活还是如此美好。
贝多芬,他一定很幸福吧,我心想。“孩子,你知道吗?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失去了音乐家最珍贵的东西——听觉。”妈妈的话犹如一个霹雳震撼了我。我沉默不语,呆呆地望着璀璨的星空:贝多芬,你现在也在天上看着我,对吗?我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妈,我要去上学。”我坚定地对妈妈说。“孩子,你终于……”妈妈的脸上现出久违的微笑。
我没有休学,爸爸每天都送我去上学,我的成绩也跟以前一样,很优秀。我的腿比预想的好得更快,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我知道,是贝多芬在指引我,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如是说。我很喜欢这句话,我把它当成人生的信条。
贝多芬,我心中的启明星。
总评:本文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材,使文章内容有真实感,有感染力。面对挫折的作者曾茫然无措,后来贝多芬的音乐、经历,给作者注入了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战胜了生活中的挫折,也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成长的烦恼
“妈,你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日记?”
回到家,一看到压在抽屉底下的日记本一下子“飞”到了桌子上,我怒
不可遏地问妈妈。
“我是看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妈妈漫不经心地说,并没有放下手中的
家务活。
“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深爱我的妈妈说的话。“这还不算严重?你
已经侵犯了我的隐私权!”我当时恨不得把本子撕个粉碎。
“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的监护人,有什么秘密不可以让我知道?”妈妈停
下手中的家务活还我以颜色。
“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了。难道我要永远在你的束缚下成
长,不能自由地驰骋吗?”我有些冲动,更有些气愤。
妈妈也不甘示弱,声色俱厉地说:“目前,我还是你的监护人,我有权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学习为人,等到什么时候你不需要我管了,说一声,我一概不管!”
妈妈那天生的女高音使周围的一切都窒息了,我不愿意再与她争吵,因为我知道,再这样争吵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只好默认了。我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把日记本放进书包里最隐蔽的地方。我发誓,要把它永远地放在自己的身边,不能再让第二个人知道里边的秘密:我横下心了。
多少次了,我默默地流泪。我总在想,我所写的都是日常学习中幼稚的想法和所见,并非不良想法,但我不懂妈妈为什么变得如此无理,连这小小的自尊都不给我。
深夜,我辗转反侧,不知不觉又想起了一件令人伤心的小事。那是刚开学的时候,因为我回家晚了点,妈妈就问东问西,好像在审问一个坏人。我都初一了,不是小孩子了,她还是那么不放心。
妈妈,亲爱的好妈妈,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不能沟通的疙瘩,别总让我在烦恼中成长,好吗?
总评:本文构思巧妙,描写细致,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文章一开始就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我”的日记本被妈妈看了,“我”感到“怒不可遏”,与妈妈进行争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妈妈也“不甘示弱”,由此矛盾进一步激化。接着,作者又对“我”的特有感受进行细致、深刻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感情,突出文章主题。最后一段,表达了“我”想跟妈妈沟通,以走出烦恼的强烈愿望。另外,本文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也很到位,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
一件幸福的事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孩子牵着妈妈的手,是一种幸福;坐在桌前,吃妈妈端上的香喷喷的饭菜,是一种幸福;长大后附在妈妈耳边诉说心事也是一种幸福。可是如今这一切全都没有了,没有了妈妈,没有欢笑,也没有了幸福,我只想像只小刺猬一样蜷缩在孤寂的角落里……
这个季节树叶已落尽,我在即将冰冻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明年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坑内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 并在泥土上踩了几脚。别人都在春天播种,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我就想在深秋的午后,选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而且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做伴,孤寂的土地不就幸福了吗?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的,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埋下种子后,我转身离开。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呆呆地站在原处。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并没有责怪我,有的只是默然无声,深深远望。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下的种子。直到来年春天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我一脸迷惑。终于我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爸爸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剥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原本以为自己是孤独无助的,殊不知自己一直被幸福包围着!一件小小的事情,一粒小小的种子,剥开了裹在幸福外面的那层纸,让幸福的光芒洒了出来,暖暖的!
幸福的事情各有不同,愈深的幸福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总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作文,文章从家庭生活中取材,叙述了自己失去妈妈后孤寂无助,在爸爸深沉的关爱中又感受到幸福的事。归结起来有三大亮点:一是构思精妙,深秋种不可能发芽的种子,最后却长出了绿苗,出人意料,为了不让孩子失望,父亲做了什么?引人遐思;二是心理描写细腻感人,语文颇见功底,作者的孤独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三是首尾呼应,多处点题,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报 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爱是无私的,童心是纯洁的,谁说我
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天,教室里还是像往常一样鸦雀无声,同学们仍认为老师不会来上课,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各自做着各自的作业。不一会儿,从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门开了,同学们的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看去。
原来是张老师带病来上课了,这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只听老师一声令下:“上课。”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向老师问好。课前的礼仪已进行完毕,但老师那声“上课”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是那样低沉,那样具有威严。
开始讲课了,老师拿着那细小的粉笔在黑板上艰难地写下几个大字:绿叶对根的情谊。看着这几个大字,我感受至深。从老师做出的每一个艰难的动作当中,我能想象出老师病得有多严重。再看看老师两鬓的银发,眼角的皱纹,瘦弱的身躯,这不就是为我们操心而留下的吗?台下坐着的都是绿叶,但又有哪些能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我想大概没几个吧。老师有气无力地对我们说:“根对树叶是很重要的,树叶一定要懂得感恩。这并不是说树叶对根要做出很大的牺牲来报答它,而应在精神上给予它快乐。”听了老师这番话,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要抓住眼前的时光,为自己的恩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绿叶终于可以报答对根的情谊了。
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走进教室,她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教室,今天的我们有点奇怪,个个脸上都挂着一丝“不可告人”的笑容,但老师并未注意。当她用手打开粉笔盒开始上课时,她愣住了,我分明看到了老师眼中的泪珠在打转,但她还是忍住了。在那深邃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一丝欣慰。让她惊喜的是,同学们居然把粉笔都用各种各样的纸包起来了,有的粉笔还用擦完的口红壳装着,这样一来,老师就不会弄得手上全是粉笔灰了,这对身体也有益。看见这些,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她侧着脸,想把自己的感动掩藏起来,但我们谁都知道,此时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学生没有令她失望。只见老师拿起那用口红壳装着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根已经感受到绿叶的情谊了。全班同学相互凝视,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绿叶将会在根的滋养下继续茁壮成长……
每个有良知的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报答是做人的根本。
总评:本文语言流畅,主旨突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是篇佳作。第四段中老师说的话,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报答”的主旨。文章还运用神态、动作、肖像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给作文《改变一点点》立意:
作文《改变一点店》 | |
文 体 | 记叙文 |
立 意 |
|
材 料 |
|
结 构 |
|
现在,通过以上大量的材料发现了三种可以帮助我们立意立好意的方法:
一、横向发散,虚实结合。
二、纵向挖掘,深刻取胜
三、反弹琵琶,逆向出奇。
注意:而在使用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五大原则紧密结合。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未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