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海_气相互作用学案
展开一、海水的性质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是什么?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1)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海水蒸发。
(2)分布特点。
①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海水温度的影响。
①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还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适宜的温度。
②影响渔业活动:无论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③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④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分布规律是什么?
(1)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①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蒸发量,盐度最高。
②赤道海域:降水丰富,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并不是最高。
③副热带向极地海域:温度渐低,蒸发减弱,盐度渐低。
(3)海水的盐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利用海水晒盐;②利用海水淡化;③影响海水养殖。
3.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哪些?其分布规律是什么?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①温度增加,密度减小; ②盐度增加,密度增大;③深度增加,密度增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通常情况下,在中纸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③特殊分布: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
④时间分布: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
(3)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
①影响潜艇的航行,有可能发生“海中断崖”现象。
②用于军事战争,躲避敌军侦察。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之间是如何进行水分交换的?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eq \x(\a\al(海水,蒸发))→eq \x(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eq \x(\a\al(水汽凝结,热量,释放给大气))
3.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特别提醒]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有何影响?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2.什么是拉尼娜现象?有何影响?
(1)概念: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
eq \x(\a\al(拉尼娜,现象))→eq \x(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增大)→eq \x(\a\al(气候,异常))
1.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左图)和某观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右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左图所示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且正值________季。
(2)右图中水温分布符合左图中的________点。
(3)右图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1千米以下________。
[答案] (1)北 冬 (2)A (3)递减 保持低温
2.下图为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按纬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________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______附近的海域。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约为________‰,它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________附近海域。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
[答案] (1)蒸发量 回归线
(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
(3)34 南纬60° 北纬60°海域有大陆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 基本上是海洋
(4)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海水的性质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特别提醒]
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
(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则越大;深度(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2)在冰点温度(35 ‰盐度的海水冰点温度为-1.91 ℃)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3)随着深度增大,压力增大,故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4)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
(5)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考向一 结合曲线图分析,考查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2.下列有关海洋表层水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 1.D 2.B
考向二 结合曲线图分析,考查盐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海水的味道又咸又苦,是因为海水含有盐类物质。下图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a>b>c>d)的某海区表面盐度变化(局部)示意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的纬度是( )
A.低纬度 B.中低纬度 C.中纬度 D.中高纬度
4.图中虚线区域可能( )
A.有暖流经过 B.位于红海
C.位于河口附近 D.位于波罗的海
3.A 4.C
考向三 结合曲线图分析,考查海水密度与盐度、温度的关系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下图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B.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6.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7.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答案] 5.A 6.C 7.B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如下图所示: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应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
4.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所示:
5.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如下图所示:
考向 通过等值线图的分析,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读某区域图,完成1~3题。
1.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影响其热量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洋流性质
3.海域①~④中获得的净辐射值最低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D 3.B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考向 结合示意图分析,考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与影响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2.正常年份,甲海域沿岸( )
A.温和少雨 B.炎热多雨
C.寒冷干燥 D.火警级别提高
3.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有(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B 3.D
细化课标
素养要求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理解海水性质的主要特点,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
衡的影响过程。
2.区域认知:联系图文资料,分析海水性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海水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海区形状
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
太阳辐射、海水深度
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
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
太阳辐射(纬度变化)
季节分布
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普通高于冬季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影响因素
总体分布
以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
最高海域
红海
降水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缺少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
最低海域
波罗的海
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有大量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分布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
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有时随深度的增加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水断崖”
项目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发生时间
间隔2~7年发生一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间隔几年发生一次,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错,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现象洋流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当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
水温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西部降低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水温异常降低,西部升高
成因
东南信风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
影响
生物
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鱼类和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东部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比常年偏高,海面气压偏低,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台风次数增多
天气、气候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大洋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含解析),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2讲山地的形成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2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褶皱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