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二)古代手工业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课件(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二)古代手工业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课件(张PPT)
专题微课(二) 古代手工业——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专题线索梳理]续表[主旨归纳](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2)由于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基础性考法专练]1.(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根据材料,明代官营手工业生产官府所需物资,但是明中叶后,官府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是产品,说明了其产品并非官府所必需的了,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材料也符合这一史实,D项正确。白银虽然在明朝中后期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是其他货币,如铜钱、铁钱依然存在,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雇佣劳动”,B项错误。材料与民营手工业无关,而且此时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答案:D 2.(2020·浙江1月选考)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A.战国 B.西汉C.东汉 D.元代解析:结合图片判断这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故C项正确。答案:C 3.(2019·天津高考)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青铜器是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三星堆文化遗址位于四川广汉,③正确。①位于山东,②位于河南,④位于湖南。答案:C 4.(2019·北京高考)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东周时期楚国生产的丝绸,说明这一时期已能够生产做工精良的刺绣丝绸且产品传播到了当时的西域地区,A项正确。楚国不是中西交通起点,材料更不能说明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矛盾。西域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原农耕文明,所以“生活方式趋同”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答案:A 西汉的“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考题怎么切入]1.(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答案:C 2.(2020·山东等级考)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与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人活动步入低谷,A项错误。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活跃相关的商业活动,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虽然强调义高于利,义主利从,但并不排斥谋取正当利益,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并不一定会导致山东东部商人活动步入低谷,D项错误。答案:B [史家怎么看待]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朝廷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结合汉代盐铁官营的相关信息,分析它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归纳其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材料一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摘自桓宽《盐铁论·本议》[观点解读] 材料认为农、工、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增殖财货方面,商业与农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材料二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观点解读] 西汉政府对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部分允许私人经营,说明官营经济由之前的膨胀转向收敛。材料三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观点解读] 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商业的规模缩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冲击了民间工商业。[认知这样完善]深层次理解西汉的“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综合性考法专练]1.(2021·开封三模)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使民务本,不营于末”为由坚决维护,而贤良文学一方则以“不与民争利”为由坚决反对,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辩论促进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昭帝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C.辩论反映西汉决策制度发生重大变化D.辩论促进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可知辩论促使汉朝统治者改变了盐铁专卖制度,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可知,昭帝废除了榷酒制度,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西汉的经济制度的变化,而非决策制度的调整,排除C项。答案:D 2.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体现不出材料中汉代和唐代南北方矿产地分布的特点,故C项错误;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答案:B 3.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专有名词,如“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官营和民营的内在矛盾 B.官商合流趋势得到加强C.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D.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解析:根据材料“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属于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官营和民营的内在矛盾、官商合流无关,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排除C项。答案:D 4.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道:“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早在汉初政府就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主要表明当时汉王朝 ( )A.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财政收入B.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C.垄断战略资源,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巩固边疆地区解析:材料反映汉代实施盐铁专营,禁止商人贩卖铁器,以削弱南越国实力,维护王朝统治,故选C项;汉代运用经济手段,但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巩固统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垄断战略资源,维护王朝统治,未涉及“削藩”信息,排除D项。答案:C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辩证性认识1.中国古代手工业规模小,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的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民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应用创新性考法专练]1.(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B项错误。“已经普及”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D项错误。答案:A 2.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 (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是明清时期的纳银代役,这种制度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是促进了白银的广泛流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答案:D 3.中国近代著名的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指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下列诗词对位于浙江的瓷窑,描述正确的是 (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C.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D.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解析:唐代越窑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对越窑生产瓷器的描述,故选A项。答案:A 4.在西周墓葬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奴隶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的印记。在山东寿光出土的西周“己侯”钟(乐器),铭文刻有“己侯作宝钟”五字。在后来的市场发展中,其中带有文字标记的产品,有一小部分拿到市场上作为商品交换。对此合理解释的是当时 ( )A.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B.农耕文明的时间观念性较强C.官营手工业以市场为导向D.文字标记产品具有招牌作用解析:据材料“其中带有文字标记的产品,有一小部分拿到市场上作为商品交换”可见文字标记产品具有招牌的作用,故选D项;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在山东寿光出土的西周‘己侯’钟(乐器),铭文刻有‘己侯作宝钟’五字”与时间观念无关联,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排除C项。答案: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七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官营手工业,要点点拨,继续发展,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农户的副业,民间消费品,家庭农民,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一)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课件(张PPT)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课(二)科技成就 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课件(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