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1级期末联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100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29篇。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用当时的隶书钞录的,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经比《今文尚书》多16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一场“今古文之争”。原来,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门下,也立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汉哀帝时,刘歆想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已有的五经博士的强烈反对。之后,在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赜所献版本。关于《尚书》的争论中,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最大的公案。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南宋时期,朱熹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理会”。作为儒学的宗师级人物,朱熹的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当然,辞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尚书》词句清通平顺,不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诘屈聱牙,也有与古文诸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的危险边缘。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对清代学者而言,《古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不能简单地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真”,即便被认为是真的《今文尚书》也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改的成分。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史价值,也同样是不可取的。(摘编自金满桃《穿越千年读<尚书>》,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因散佚造成“原本无存”的情况,这是《尚书》“真伪”难辨的关键所在。B.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因被束之高阁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未能得到广泛流传。C.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佚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版本。D.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废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奠定论证基础。B.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是为了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贡献。C.文章引用朱熹之语,是为了证明从唐代开始即有学者质疑《古文尚书》的可靠性。D.末段从三个方面论述过分纠结于《尚书》的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伏生所藏《尚书》是孔子所编百篇《尚书》的残本,其因在孔安国整理本后出现而被称为《今文尚书》。B.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并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C.关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经开始,清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D.梅赜所献《古文尚书》遭受怀疑的主要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不似先秦文字,所以辞章风格是辨别《尚书》真伪的关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不做大师,甘为“匠人”——追忆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孙丽萍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他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要汉英词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的编纂工作,历时15年,直到2015年这部词典才宣告完成。这是一部“重磅”工具书,它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感受深刻,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映照世界。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以最高分位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令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有删改)【相关链接】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乐在其中。(摘编自葛兆光《悼念陆谷孙先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谷孙先生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学术界的“匠人精神”,这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守的毅力。B.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C.《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巨大变化。D.陆谷孙先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后担任此书主编,为此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外人难以知晓。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谷孙先生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倔强”精神令人钦佩。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同时他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的重要保证。C.陆谷孙先生“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工作始终乐在其中。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于编撰词典颇有微词。6.陆谷孙先生的“匠人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①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②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③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④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⑤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⑥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⑦十年后,我国向世界发布,沿海12海里范围内为中国领海。我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⑧我猜测这个挎包一定有不同寻常的来历。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⑨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用祖国的土和种子,亲手培育出一颗绿色的生命,那份欣喜、那份珍贵,无与伦比,怎舍得吃?⑩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减)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儿时、青年、中年时期与“镰刀锤头”相关的人生片段,结尾以“全科人”的身份直接抒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B.首段“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用“怪物”“天神下界”等词语夸张地形容火车,令听者嫉妒,激起了“我”对这未知事物的向往,引出下文看火车的经历和感受。C.文章运用情感与物象交织的叙述方法,寄予“镰刀锤头”象征意味,将变化的人物生活和不变的中心意象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流变中的永恒价值。D.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记述了火车、镰刀、挎包、铁锤等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平实自然地叙述人生经历,抒发感受更真实感人。8.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句。(赏析两种手法即可)(6分)9.“记忆里的光”在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具体指什么?作者对其各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请结合文本简要作答。(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唯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建武三十年,充至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B.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C.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D.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指古人成年时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以示对本人的尊重。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实秋以梁启超的字“任公”相称,即表尊敬。B.《论语》,即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为“四书”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语录体散文。C.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西汉武帝在京师设立太学。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D.秩,指古代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吏的俸禄,也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职的级别。文中指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少时端庄严整,学习用心。与同辈玩耍,不喜打闹,不参与掩雀捕蝉等活动。勤奋认真,馆中一百多个孩子,只有王充书法日见进步,没有过失。B.王充博览群书,学法灵活。喜欢广泛阅读,但又不拘泥于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家贫无书,常至洛阳书市阅书,对各家学说十分通晓。C.王充为人谦逊,不好名声。他喜欢隐藏自己的才能,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不好自我炫耀,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D.王充论辩不俗,考证求真。他口才好,即使发表诡辩,大家也认为说得正确。对于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的不妥之处,他考查论证虚实真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2)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琴茶① 白居易兀兀②寄形群动内,陶陶③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④,茶中故旧是蒙山⑤.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注】①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职务,赋闲东都之时。②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③陶陶:和乐的样子。④渌水:琴曲名。⑤蒙山:茶名。即蒙山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第二句交代了和乐开朗的天性。B.颔联写诗人离开官场后,常在春日里借酒消愁,也懒得再读书,生活无聊而烦闷。C.颈联和尾联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琴和茶比作长伴自己左右的朋友。D.此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15.从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用一个选择复句来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的句子是“ , ”。(2)《望岳》中写泰山升腾的云气让诗人胸怀涤荡,睁大眼睛欣赏美景直至鸟入山的诗句是:“ , ”。(3)《行路难》中“ , ”用精美的菜肴、价值不菲的餐具来表达朋友们为李白设宴践行的深厚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典籍里的中国》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 ),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不仅一本本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还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由于中华典籍 ,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让其“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借助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 的叙事中还原历史、吸引受众。在《论语》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当年迈的孔子泪流满面地呼唤颜回、仲由的名字时,颜回和仲由缓步登上高台,化作了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 ,响彻心扉。孔门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孔子的精神世界,在节目中也得到了 的体现,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意识。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B.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C.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生动了起来D.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生动了起来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B.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C.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D.一本本典籍不仅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卷帙浩繁 扣人心弦 余音袅袅 酣畅淋漓B.汗牛充栋 引人入胜 余音袅袅 淋漓尽致C.卷帙浩繁 引人入胜 余音绕梁 淋漓尽致D.汗牛充栋 扣人心弦 余音绕梁 酣畅淋漓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获得诸多国内国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袁隆平一生最大的梦想① ,而是杂交水稻能够覆盖全球。②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坚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断提高水稻亩产量。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③ ,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袁隆平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方向,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家,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心系苍生、勇于创新,我们要传承他的这种精神。21.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底色,烛之武、荆轲、梁启超、刘和珍都曾在某个历史时期担起了家国责任。请根据对联知识和你对以上人物的了解,在以下对联中任选两副对出下联。(5分,多选按前两句判分)(1)烛之武上联:赤胆忠心挽狂澜于既倒下联: .(2)荆轲上联:身入狼邦赳赳勇士生死弃下联: .(3)梁启超上联:变法维新救清廷暮日下联: .(4)刘和珍上联:救亡图存乃真的猛士下联: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高一上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你的成长之路,或繁花似锦,或泪浸青衫,或柳暗花明,或欢声笑语……无论这一路顺畅还是困阻,你都凭借勇气与坚持,收获了自己的成长。请结合自身经历,回首这一路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你成长路上的故事。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写人凸现个性,叙事要有波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1级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2.B3.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B5.D6.(6分)①专注、执着: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全身心投入编纂词典的事业之中。②有胸怀、有原则: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③有理想信念,知道自己的担当与使命:先生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④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名利,以编书为乐:他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8.(6分)①动作描写,用“屏住气”“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等动作,细腻描写出孩子们等待火车到来时的状态,表现了他们无比期待、兴奋又紧张的心情。②对比手法,用四野漆黑安静同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情对比,生动表现孩子们即将看到火车时激动期待的心情。③多种感官结合(视听触觉结合),“四野漆黑”为视觉所见,“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为触觉,“嘎登嘎登”为听觉描写,细致描摹了“我”在等待火车到来时紧张期待又兴奋的心理。④心理描写,如“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这里生动写出了“我”的紧张,表现了对看火车的期待之情。(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技巧手法1分,具体内容1分,情感或效果1分。若从其他描写角度赏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儿时看到的火车头上的镰刀锤头图标。作者初识图标感到亲近、高兴,生发了对家乡的爱,并萌生出对新事物的向往。(或“朦胧的家国情怀,对未知事物的憧憬”)②青年当兵时贾队长旧挎包上绣着的镰刀锤头图案。作者对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寄托了自己对坚守职责、奉献牺牲的爱国之情的赞美。③中年锻钢打铁抡起的大锤。作者喜欢打铁,对镰刀锤头有特殊感情,肯定了自己勇于锻造意志不断改变人生、成就自我的成长历程。(每点2分,物象1分,情感体验1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C11.A12.D13.(10分)(1)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苟”“辩”“终日”各1分,句意2分。)(2)他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或遗憾)。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或懈怠、放松)自己的志气(或志向)。(“恨”“放”“倦”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B15.(6分)①和乐洒脱,生活悠闲。“陶陶”即性格和乐开朗,“任性”表现诗人性格洒脱,辞官后的生活更是惬意逍遥。②品行高洁,情趣高雅。“兀兀”一词表现诗人清高品行,以琴茶为伴,表现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③壮志难酬,欲展宏图。诗人作风与官场风气相悖,屡受排挤,兼济天下之志不得实现。“穷通行止”和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每点2分,概括分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每空1分,共6分)(1)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2)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3)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A18.B19.C20.(6分)①不是获得更多的奖项和荣誉②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③不仅是为了缅怀他(每处2分,大意相同即可。)21.(5分)答案示例:(1)烛之武 下联:伶牙俐齿扶大厦之将倾(2)荆轲下联:心存燕国萧萧易水古今流(3)梁启超 下联:殚精竭虑济中国新生(4)刘和珍 下联:舍身取义是不朽英雄(答对一句3分,两句5分。语意符合人物事迹且能彰显家国情怀,对仗基本工整。多选按前两句判分。)四、写作(60分)22.评分细则:基准分45分一类(53~60):立意独到深刻,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写人凸现个性,写事有波澜,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情实感。二类(48~52):文章紧扣任务要求,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有构思,有文采,故事真实,有感情。三类(42~47):文章基本通顺,语言通顺平实。文章的主题接近材料的核心,且写作在故事处理或者人物描摹或者真实性、生动性某方面有可圈点处。四类(37~41):文章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核心,故事演绎不够完整;叙事写人缺少技法。五类(36分以下):偏题、文体不符、思想不积极健康等。另:缺少题目扣2分;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残篇评定:400字以上,少50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作文,30分以下评分;200字以下作文15分以下评分。(其他评分可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1.B 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是指孔安国版本因未能引起重视,所以才被束之高阁,未能广泛流传。2.B 对论据作用分析不妥。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主要是为了交代现在通行版本的由来,并非为了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贡献。3.C A项“其因在孔安国整理本后出现而被称为《今文尚书》”错误,伏生所藏《尚书》在孔安国整理版本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B项“并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表述错误,汉朝没有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D项辞章风格并不能作为辨别《尚书》真伪的关键,此属强加因果。4.B“因功利驱使”无中生有。“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陆陆续续,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可见是“几乎走光”,而不是只剩一人。5.D“颇有微辞”明显错误,这里是正话反说,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传主人格魅力的景仰。6.从原文第一段“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概括出第一点;对于第二点陆谷孙的胸怀与原则,主要概括自第五段:“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第三点概括自第七段和最后一段的“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第四点概括自最后一段和链接材料。7.B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这里不是“嫉妒”,主要是好奇、羡慕、期待、向往等心情。8.本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做题时要结合原文内容鉴赏语段在描写手法上的特点。9.本题考查分析散文内容情感。“记忆里的光”既是指儿时看火车时,第一眼看见的火车头上强烈的光束,并在强光下看到的“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现的带有“镰刀和锤头”的事物;“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原后抡大锤打铁几件事,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时还有对土地、家乡的眷恋-“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颂-“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流露出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10.C 因王充世祖王勇拦路杀伤过人,所以仇人众多,“伤杀”不能断开,排除A、D.“为······所”在这里为固定句式,表被动,不能分开。据语境可知,祖父汎担心家人被仇人捉住,故领着全家搬家,故“祖父汎”不能分开,也不会被“擒”,排除B.11.A“任公”是梁启超的号。12.D诡:出乎寻常,与众不同,奇异的意思。这里原文意思是“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奇怪,与众不同”。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两句的主语省略,翻译时要补出来。14.B 颔联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辞官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醉;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15.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颔联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颈联起句写琴,《渌水》为诗人之所爱;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蒙山”指蒙山茶,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以琴茶为伴,写出了诗人的高雅情趣。尾联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16.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17.A 根据前文“《典籍里的中国》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可知此处填写语句主语应该是《典籍里的中国》,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排除B、D.根据后文“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让其“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可知此处应用拟人化表达“活”,据此可排除C.18.B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应与“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调换位置;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一本本典籍”后边。综合分析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19.C 第一空,汉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中华书籍数量和种类极多,故选用“卷帙浩繁”。第二空,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根据后文中的“吸引受众”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叙事有吸引力,故选用“引人入胜”。第三空,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余,剩下来的,多余的;音,音乐,声音;袅袅,缭绕。)根据语境,此处应用“余音绕梁”。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多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或抒发感情很充分。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充分体现,故选用“淋漓尽致”。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意思相近,衔接顺畅即可。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而是杂交水稻能够覆盖全球”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式应为“不是····.·”,结合前文中的“曾获得诸多国内国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可知,此处可填写“不是获得更多的奖项和荣誉”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冒号和“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可知,此处应是对下文的总括,而下文强调袁隆平成名前后在水稻研究上的专注,故此处可填写“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和横线后的“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可知,此处应填写“不仅是为了缅怀他”。2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熟悉程度,考生需根据所学对联知识合理书写自己对相关人物的评价,所写内容合理、形式基本符合对联要求即可。22.本次作文紧扣必修一表达与交流,总结作文写作序列训练,文体明确。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写人记事抒写真情实感。参考译文: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意气用事,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建武三十年,王充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拜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为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又不拘泥于对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十分通晓。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奇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藏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国君和将领召见他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他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或遗憾)。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或懈怠、放松)自己的志气(或志向)。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