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第1页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第2页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

    展开

    这是一份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共10页。主要包含了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揭开试题蕴含的命题意图真相,给予高三的教学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于高考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的剖析——以全国卷为例如今的高考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基本要求,着眼素养立意,趋向“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命题导向,不同层次地考查考生运用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从属于关键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高考历史老客户,也是历史教学绕不开的“古老”课题。正如命题专家所云,组织和解读信息是现代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诸多考生还不能过信息加工能力的“关键坎口”,尤其是,对客观题体现命题意图的“隐性信息”分析理解水平难以适应高考素养(能力)考查的要求。研究这一问题,对提升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高考省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与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摘其典型,析其要领规范选项解读,举一反三,为高三历史复习迎考提供参考。一、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从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要求以及历史理解能力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把试题信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信息指明确呈现信息范围和答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试题材料的阅读提炼,可以大概了解、知道的信息。隐性信息指情境材料没有明确表达,在显性信息中隐藏的主旨信息研究发现,命题常在情境(综合或复杂)的信息中“嵌入某些表达考查意图的信息既能体现素养立意暗示思维方向,提供了解题的基本路径隐性信息特点之一比较含蓄,需要考生深入题境悉心揣摩,方理喻其中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研究认为,诸多含有隐性信息的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是提高客观题难度和区分度的“杀手锏”。二、揭开试题蕴含的命题意图真相(一)文字类例1.(2021年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1.考查意图的辨析命题立意时局变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历史原因。该题考查分别涉及近代儒学地位、列强侵略、西学等,均属基础性历史知识。显性信息是新旧书籍销售数量均出于书商预料之外,背后的原因才是考查意图。提示的解题路径:为何会导致书商对市场销售预估的失误。基本方法:关键信息的解读分析:(11898年、废八股、经书、新学书;(2)结合所学,判断出于预料之外的原因。(3)结论:戊戌政变导致时局变化。2.破解正选项的考量书商对新旧书籍市场销售量的评估均出于预料之外究其原因,1898年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这说明,时局变化对社会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C项符合考查要求。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定,19世纪末,新旧思想并没有否定儒学地位,因而“被颠覆”一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据“隐性信息及所学知识判定,时局变化是影响新旧书籍销售的重要原因而归结于“列强侵略加剧”,缺乏事实依据,B项不正确。信息主旨及设问判定,“西学深入民心”不能成为影响新旧书籍销售变化的理由,二者历史逻辑关系不能成立,D项不正确。(二)表格(数据)类例2:(2021·全国乙卷高考·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据表2可知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答案:A1.命题意图的辨析该题通过1957年我国职工来源与分布的权威数据统计,考查对当时东西部工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情认识。显性信息:东西部职工出身及区域分布比例不同。提示的解题路径:1957年的“据表可知”,暗示通过现象揭示本质。基本方法:据表分析:第一步:数据识别(时空定位),工人阶级成分来源及工人阶级分布区域;第二步:数据判断(1)工厂数量反映工业发展程度;(2)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的工人比例(工厂数量)高于西部地区的新疆、陕西等地区。第三步:结论:内地与沿海原有的工业基础差距较大。破解正选项的考量由考查意图分析得出“内地与沿海原有的工业基础差距较大”的结论。A项正确。据所学,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到1956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改造不彻底”的论说不能成立,B项不正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在当时并未完成,C项不正确。信息主旨仅反映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的事实,不能推断出当时“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的结论,更何况沿海地区还远不止上海和天津地区,D项不正确。(三)年画(漫画、图片)类3(2019·全国Ⅲ卷高考·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答案:D1.考查意图的辨析高考画类试题,反映创作主题或创作艺术等。该题选项涉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双百方针”、文人画等基础性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创作主题(精神)的认识。提示的解题路径:年画《数他劳动强》(1953年)作品,暗示理解年画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基本方法:(1)欣赏画面,获取重要的“场景信息”:大树下,小溪边,浣洗村妇窃议路边走来的肩背耕犁,手牵高头大马的青壮年农民(话题)——“数他劳动强”;那歪着头瞅着“帅哥”的村姑心里仿佛念道,“要嫁就嫁这样的人”。显然,画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场景。(2)话题含义分析,“数他劳动强”是对劳动者的赞美。(3)结论:反映新农村崇尚劳动的新风貌。2.破解正选项的考量据上,年画主题反映“数他劳动强”的青年农民,讴歌了农业生产建设劳动奉献精神,D项论述得到合理的解释。人文字画是元朝以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作品。“文”、“人”、“画”三者合一是基本特征。据此标准,此画的意境不符合文人画要求,A项不正确。观察此画:是村妇(村姑)溪边赞美青年劳模,属生活场景,不是劳动产生场景,当时属过渡时期,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生产”,B项不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此画创作时间是1953年。显然时空不对称,C项不正确。三、给予高三的教学启示笔者认为,全国卷高考历史客观题多半通过一个“历史视角”,在命题意图、情境创设、选项的开放性等方面“发力”。以考查考生基本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素养)考查为立意的命题水平“炉火纯青”,为相继独立的新高考省区等级性考试命题与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筑牢基础知识,为考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原动力”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凡是考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基本上是高中生应必备的知识(常识)。2018全国Ⅰ卷31题的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等等。 必须强调,这种命题现象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比比皆是,多了去了。由此观之,高考历史客观题情境搭台,以基础性知识为依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养。故此,坚定不移打牢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永远正确的。2.凸显试题考查意图的辨析能力与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对试题考查意图的辨析能力,首要的是教师对隐性信息特征的基本认识:(1)信息(文字、数据、图片等)能够组成独立的刺激情景,提供良好的测量环境;(2)试题信息具有变化性,为学生获取信息主旨设置一定障碍,不宜轻易理解;(3)试题体现命题立意,指向考查意图;(4)信息考查意图或直接或间接指向正选项。(5)体现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大等。如此,我们才能有目标地精选例题,围绕考查意图,强化体验。如,(2018·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   答案:D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辨析提示:该漫画是反映了“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画面信息:1953年地质勘探人员深入大山寻找锰铜铁等矿产资源。基本方法:(1)对漫画关键信息解读: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年;“邀请函”指国家工业化号召;“扣响”指寻找“沉睡”大山的矿产资源。(2)判断:该画主题是勘探人员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大山勘探,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如此分析理解,考查意图就明显了。从上述几个案例分析不难看出,理解考查意图,需要对情境结构的深入剖析,才能辨析信息的“言外之意”;对选项的分析判断,需要知识原理的支撑,需要历史思维推理判断,需要相应的解题技能等。这是一个思维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庖丁解牛”的精神,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3.为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试题的能力提供学法指导以表格类为例,(2015·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指导路径:(1)识别表格呈现的重要内容:唐宋至明清,河南、江苏状元差距;(2)分析数据背后的量变与质变关系:状元差距反映出经济与教育关系(考查意图);(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干扰选项,识别正确选项。巩固策略:选择典型例题(辅以学法指导)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分层达标。我们不建议高三教学把一些总结的“解题规律”按照“框框套套”交给学生,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试题情境的真实体验。也许你按照套路把老高考试题训练“成熟”了,但面对新情境的高考试题,考生或许会“捉襟见肘”。因为它不能适应高考新情境素养立意考查的“千变万化”。4.依据命题立意,提升考生对选项的理解与解释水平。对试题情境的提炼水平,对选项表述的解读水平,直接反映出考生的学科水平和基本素养。为此,笔者建议规范使用排除法。所谓规范的排除法指依据高考试题命题意图,依据所学知识与方法对错误选项的有效排除。前提是对试题题干刺激情景的准确理解,再依据设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对选项内容进行解读。特别指出,规范的排除法尤其强调对选项的理解与解释,能够厘清信息主旨、设问要求与各选项的时空关系、史实关系、逻辑关系以及思维过程为最高境界。如2016.全国Ⅲ卷高考.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命题立意:市场对美国工业化的影响。以情境主旨分析,南北铁规格不统一,不利于美国经济交流和工业化扩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说明美国缺乏成熟统一的国内市场A项符合考查意图。美国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是工业生产,而铁路运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以此解释美国南北“不同轨”原因不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排除B项据已有知识,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引领世界交通制造业潮流,不存在“科技水平受限制”一说,限制的是当时缺乏真正统一的市场,排除C项。据D项表述推断,战争破坏了交通基础设施,呈现的应该是交通瘫痪,千疮百孔的景象,哪里还在云云南北铁路不同轨呢。排除D项。       

    相关其他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讲评提分策略-以2021年历史全国甲卷主观试题评析为例课件PPT:

    这是一份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讲评提分策略-以2021年历史全国甲卷主观试题评析为例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权威发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历史(文)试卷(Word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历史(文)试卷(Word版),共5页。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增观点: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增观点,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