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1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2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3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4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5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6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7页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文本解读,指世俗交往的喧扰,为什么能这样,闲适淡泊的样子,结伴而归,有关菊的古诗文名句,国都长安陷落,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饮 酒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结 庐:车 马 喧:         何 能 尔:悠 然:相 与 还: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饮 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街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1.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2.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看”或“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看”“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表现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春 望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我国伟大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
    国 破:感 伤:         烽 火:不 胜 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诗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请说说你的理解。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 “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著有《李长吉歌行》。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 光:角 声:燕 脂:霜重鼓寒:                黄金台: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即胭脂,色深红,指战场血迹。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摧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1.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2.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3.全诗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请找出有关色彩的词语,分析其作用。
    词语:“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地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4.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写法上引用典故。“黄金台”是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古诗词中有关“爱国”的名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赤 壁 杜 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折 戟:铁未销:         自 将:认前朝:东 风:周 郎:                二 乔:               
    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美丽的大乔、小乔,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历史形势将整个改变)。
    1.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3.这首诗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小见大:(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思想感情: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非凡的史识,豪爽的气度。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渔 家 傲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仿佛梦魂归帝所(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星河欲转:帝 所:         殷 勤: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蓬 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夜色将晓,满天云雾波涛中透出一线曙光,天河流转,成千的帆船在银河中飞舞。
    好像梦魂已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听到天帝说话,亲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自己虽说有才学,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是现在日暮途穷,出路难寻。
    但我不甘寂寞,还要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举。风儿,请你不要停止,把我那像蓬草一样的轻舟,吹到渤海中三个仙山去吧。
    1.分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展现出的境界?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2.结合句义分析“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在词中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情意恳切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3.结合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说说作者的思想是否消极?
    不消极。作者的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此句写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这五首诗词跨越了晋朝、唐朝和宋朝数百年的历史,展示了诗人们或潇洒、忧愁、豪迈、慨叹或刚健昂扬的情怀。 诗词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诗人别样的情怀。这都值得我们赏析品鉴。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2.收集同题材的古诗词。

    相关课件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单元测评挑战卷(五)课件PPT:

    这是一份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单元测评挑战卷(五)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严阵以待,盖以诱敌,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材料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名著导读《西游记》课件PPT:

    这是一份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名著导读《西游记》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ד行者”是,唐僧给孙悟空起的名字,铁扇公主,红孩儿,芭蕉扇,吴承恩,《西游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单元测评挑战卷(四)课件PPT:

    这是一份世纪金榜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单元测评挑战卷(四)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则不能励精,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将复何及,受益非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