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素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441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素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4418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素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4418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素材)
展开实验一: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塑料盒子、纸巾、滴管、标签、水、透明的塑料袋、不透明的塑料袋、保鲜袋、土壤。1.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人纸巾并按10个洞,用来放置绿豆种子;(3)往其中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并在这个盒子上贴上标签(实验组),另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不滴水,并在这个盒子上贴上标签(对照组)。 2.研究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一个盒子放入常温处(对照组),另一个盒子放入冰箱里(实验组)。 3.研究种子发芽与光的关系。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两个盒子都放在阳光能够照到的窗台上,一个盒子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对照组),另一个盒子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实验组)。 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将每天观察到的种子的变化记录下来。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和一个不透气的保鲜袋;(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4)将一个盒子放入保鲜袋中,将保鲜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5)把两个盒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没有保鲜袋的盒子为对照组,有保鲜袋的盒子为实验组。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实验二:.种植绿豆芽种植器材:带排水孔的花盆、土壤、水、小铲子、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种植过程:(1)准备好一个带排水孔的小花盆,向小花盆中加人三分之二的土壤。(2)将绿豆芽从种植盒里小心取出,注意不要破坏根部。(3)轻轻疏松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栽种在花盆中央2~3cm深的地方。(4)小心在绿豆芽根部培上土,并轻压。(5)给花盆里面浇上充足的水,直到水从排水孔里流出。 实验三:蚯蚓是否适宜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材料:健康的蚯蚓5条,有盖子的盒子1个,吸水纸。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2)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3)把这5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再做2~3次实验。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四:蚯蚓是否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材料:有盖子的盒子6个,健康的蚯蚓60条,干土,湿土。实验步骤:(1)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上干土,另一端铺上湿土。(2)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盒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3)反复多做几次,交流各自的发现。 实验五:做一个生态瓶实验步骤:(1)找一个大油桶或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2)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和一些小石子,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3)在桶里种上三株水草,在水面上放一些浮萍。(4)植物存活后,再放人两条小鱼、一只田螺等小动物。(5)将生态瓶密封,在瓶身上贴上标签,标签上写上名字。(6)将生态瓶放在窗台等地方,连续观察生态瓶中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六:减少生态瓶里的水,研究水量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实验步骤:(1)将两个大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2)向两个大塑料瓶里放入等量的细沙,在一个大塑料瓶里倒入10厘米高的水,另一个大塑料瓶里倒入5厘米高的水。(3)向两个大塑料瓶里分别放人数量相等的水草、两条相同的健康小鱼,将两个大塑料瓶同时放在阳台上。(4)观察并记录两个生态瓶里的小鱼在一分钟内浮到水面的次数。(5)重复几次实验。实验结果:水草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较少;水草少时,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较多。实验结论:增加水草的数量,生态瓶里的小鱼一分钟内浮到水面的次数减少。 实验七:探究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光源位置、方向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小木块、铅笔、尺子。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子上,放上小木块。(2)用手电筒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位置照射小木块。(3)在桌子上的白纸上用铅笔和尺子描下小木块的影子。实验现象:(1)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侧。(2)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光源从木块顶部直射时,影子最短;照射方向与直射方向的倾斜角度增大,影子长度增大。实验结论:影子的方向随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长短随光源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实验中手电筒和小木块之间的距离不改变,只改变手电筒的方向和位置。 实验八:探究影子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小木块、铅笔、尺子。实验步骤:(1)将白纸垂直桌面竖立放置。(2)保持手电筒和白纸之间的距离不变,用手电简分别照射与它距离不同的三个小木块。(3)在白纸上用铅笔和尺子分别描下三个小木块的影子。实验现象: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近,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大,反之越小。实验结论: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九:探究影子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小木块、铅笔、尺子。实验步骤:(1)如右图放置两张白纸。(2)用手电筒分别从一个横放的小木块的正上方和右侧面照射。(3)在白纸上用铅笔和尺子分别描下影子。实验现象:从小木块的正上方照射得到影子的形状与小木块上表面的形状相同;从小木块的右侧面照射得到影子的形状与小木块右侧面的形状相同。实验结论: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实验十: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材料: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或一根筷子)、一块平滑的模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一块橡皮泥、双面胶、直尺、指南针、计时器或电子手表等。实验步骤:(1)用双面胶将白纸粘在木板上。(2)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成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3)把简易日影观测仪放在校园里太阳始终能照到的地方。(4)用指南针定出太阳和影子的方向。(5)用直尺测量铅笔(或筷子)影子的长度。(6)在白纸上用笔描出铅笔(或筷子)的影子。(7)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8)课后继续观察,每隔一节课观察一次,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 实验十一.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形卡纸3张、纸屏、长尾夹等。实验步骤:(1)在3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小孔,大小约为一枚硬币。(2)把这些卡纸分别用长尾夹住横立在水平桌面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3)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4)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5)观察屏上发生的现象。(6)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然后重复步骤(3)和步骤(4)。(7)把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重复步骤(3)或步骤(4)。实验现象:(1)当3张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达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2)移动第二张卡纸时,即使调整手电筒的照射角度,光线也无法达到最后的屏,只能照射到第二张或第三张卡纸上形成光斑。(3)同样移动第三张卡纸时,只能在第二张或第三张卡纸上形成光斑,光线无法到达屏。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十二:通过其他方法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手电筒、空心直管、空心弯管。实验步骤:(1)将手电筒的光从空心直管的一端射入,观察空心直管的另一端是否有手电筒的光射出。(2)同样将空心直管换成空心弯管,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光从空心直管的一端射进去,能从另一端射出;而光从空心弯管的一端射入却无法从另一端射出。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十三:实验验证光的多少与强弱的关系实验材料:若干面镜子,白纸。实验步骤:分别用一面、多面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白纸上,观察、比较光斑的明暗。实验现象:一面镜子反射到白纸上的光斑较暗,多面镜子反射到白纸上的光斑较亮。实验结论:镜子数越多,光线越多,光的强度越强。 实验十四:实验验证光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材料:镜子、四支温度计。实验步骤:(1)选择观测的地点。背阴的墙面或树荫下等地方。(2)在同一背阴处放好四支温度计。(3)在温度计前面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分别摆放1、2、3面镜子,剩下的一支温度计前不放镜子,注意各温度计与对应的镜子的距离要尽可能保持一致。(4)适当地调整镜子的角度,让反射的光斑集中在一处,对准温度计的玻璃泡部分。(5)观察5~10分钟内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变化,等温度计内的汞柱停止上升后,读取并记录温度计示数。实验结论: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实验十五: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实验材料:凸透镜、火柴。实验步骤:用放大镜点燃火柴。在阳光下一手持放大镜,让阳光照到放大镜上,放大镜的另一侧会出现一个亮斑。把火柴头置于亮斑处,观察火柴的情况。 实验十六: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双面胶、温度计、电子表等。实验步骤:(1)分别将边长7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接缝处及底部用双面胶粘住,做成5个纸袋。(2)取5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纸袋中,再将5个纸袋同时平放在阳光下。(3)分别记录5个纸袋中温度计的起始温度,然后每过2分钟测量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实验结论:物体吸热与物体的颜色、表面光滑程度有关,物体颜色越深,升温越快;物体表面越粗糙,升温越快。 实验十七: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实验材料:纸袋、温度计、电子表等。实验步骤:(1)将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2)按照探索一的方法观察并记录3支温度计的示数。 实验结论: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与太阳光垂直吸热快。 实验现象:自然光照到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将火柴头放在这点处,几秒后,火柴就会燃烧起来。实验结论: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形成强光和高温。 实验十八: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要求:能够装水200毫升;能够尽可能地在15分钟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去。设计方案:(1)设计方案中的小饮料瓶、大纸盒既是集热器又是保温箱。(2)用小饮料瓶装水,容易让阳光射进去,减少热量外流,起到升温和保温的双重作用。(3)大纸盒的盖用透明塑料纸,减少了大纸盒内的热量向外传导和对流。(4)小饮料瓶周围用泡沫塑料填充,可起到保温作用。(5)把装小饮料瓶的大纸盒支起来,通过改变角度使其保持与阳光垂直,以便得到最强的光和最多的热量。(6)小饮料瓶的背面贴锡箔纸是为了增强反射,让透过小饮料瓶的阳光反射回来,减少热量损失。(7)大纸盒内外涂黑色,是为了吸收更多的热量。制作材料:大纸盒、泡沫塑料、小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双面胶、玻璃胶等。升温和保温措施:(1)在热水器两侧放上锡箔纸或平面镜来加强反光。(2)利用锡箔纸制成凹面镜对准集热器来会聚光线形成强光和高温。(3)尽可能地扩大热水器的受热面积。 实验十九: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实验材料: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计时器、冷水等。实验步骤:(1)把装好200毫升冷水的太阳能热水器装入温度计后放到阳光下。(2)每隔5分钟测试和记录一次水温。 实验二十:探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一块岩石、酒精灯、烧杯、冷水、镊子、火柴等。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岩石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几分钟。(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3)观察并记录岩石的改变。实验现象:烧热的岩石放入冷水中后,出现了裂纹,并在水中留下了一些岩石碎屑。实验结论:冷热变化能使岩石发生改变。 实验二十一:探究流水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几块岩石、一个塑料瓶、清水。实验步骤:(1)将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中,瓶中倒入2/3的清水。(2)用力晃动塑料瓶,使水和岩石剧烈地运动。(3)观察并记录岩石的改变。实验现象:塑料瓶内的清水变浑浊,瓶子底部有较多岩石碎屑,岩石变得圆滑了。实验结论:流水的冲击力能使岩石发生改变。 实验二十二:探究植物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几粒豌豆、塑料杯、石膏糊、盘子。实验步骤:(1)向塑料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中。(2)观察并记录豌豆发芽后岩石的改变。实验现象:豌豆在合适的条件下,顶破石膏发芽。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能使岩石发生改变。 实验二十三:“下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湿润且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盒、饮料瓶、废报纸、塑料膜、小铲子、塑料瓶。实验步骤:(1)用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在一个长方形塑料盒中堆一个斜坡地形,并用小铲子稍稍拍紧,再在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2)在塑料瓶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饮料瓶中装满水,盖上瓶盖。(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纸上铺塑料膜,并把盒子的一端垫高。(4)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用塑料盆收集流出来的水。(5)观察当“雨水”降到“地形”上时的现象。实验现象:“雨水”降落到“斜坡”上后形成“径流”,“径流”流过塑料盒中的“斜坡”,带走了泥土,在“斜坡”上留下了一条条“沟壑”;“悬崖”垮塌了,小石子露了出来;废报纸上有泥点,“径流”浑浊。实验结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地形发生变化。 实验二十四: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1)把湿润且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和有植物生长的土壤分别装在两个长方形塑料水槽中,用高度相同的模板把两个长方形水槽的一端支起来,使它们的坡度相同。(2)用相同的喷水器在同一高度分别对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进行“降雨”。(3)用接水容器收集从长方形塑料水槽中流出的水。(4)观察两组实验用接水容器收集的水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土地上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收到的侵蚀严重。 实验二十五::土地坡度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1)把两份湿润且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分别装在两个长方形塑料水槽中,用高度不同的木板把两个长方形水槽的一端支起来,使它们的坡度不同。(2)其余步骤与探究实验(1)中的(2)~(4)相同。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土地坡度大比土坡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实验二十六::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与探究实验(1)中的相同。但实验中用的喷水器不同,两个喷水器的瓶盖上分别扎有大小不同的孔,喷水器应在同一高度分别对两块坡度相同的土地进行“降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实验二十七: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一侧带有孔的长方形塑料盒、塑料杯、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水、铁架台、大饮料瓶、桶、锥子、小棍、小铲子。实验步骤:(1)在塑料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用小铲子稍稍拍紧。注意空出塑料盒的1/3不要装土。(2)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3)用铁架台搭建一个放塑料杯的支架,在塑料杯底部侧面用锥子扎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小孔。(4)用大饮料瓶装满水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保持杯内的水始终是满的,并将出水孔对准“河道”。(5)在塑料盒的出水口,用桶接住流下来的水。(6)当一瓶水倒空了,河流不再流动时,仔细观察“河道”和土地。(7)在我们画的河道图上,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流水速度快、流水速度慢、被流水侵蚀、有土沉积的地方。实验现象:(1)“河流”形成后,“河床”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2)“河床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原来没有泥土的地方出现了泥土。(3)在“河床”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速度较快,侵蚀现象较为严重。(4)流水带走的是比较细小的颗粒,而小石子等较大较重的颗粒却几乎没有被冲走。实验结论: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上游土地被流水侵蚀,在河流的下游发生沉积。 实验二十八: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实验材料:装有建造好的家园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喷水器、水、接水容器、报纸、塑料薄膜。实验步骤:(1)将装有建造好的家园的水槽放在报纸上,在报纸上铺一层塑料薄膜,并将水槽一端垫高。(2)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3)用接水容器收集流出来的水。(4)观察建造的地形的情况,以及我们的房屋是否经受住暴雨袭击。实验现象:(1)“雨水”从山地流到平原,山坡上的房屋被冲垮,有的泥土被冲走,露出了石子,河流变深、变宽了。(2)暴雨前的土地表面较为平整,暴雨后的土地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还出现了水沟。(3)用接水容器收集的“雨水”很浑浊。实验结论:我们设计的家园会受到暴雨的侵袭,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要将房屋建在平原上,用植被覆盖地表或者在河岸筑上石堤等方法来减小家园受到的侵袭。 实验二十九:安装一个小缆车。制作材料: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制作步骤:(1)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2)如图所示,将回形针弯曲后,逐渐在其上套上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制作原理:(1)小车由静止到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外力的作用。(2)使小车运动的外力是垫圈的重力。垫圈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力,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垫圈若干、秒表、记录表。实验步骤:(1)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一人控制小车,另一人放置垫圈;确定一人为记录员,再确定另一人为口令员兼计时员。实验过程中,操作员要听口令员指挥。(2)表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3)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4)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5)重复做三次实验,求出三次实验的平均值。 实验结论: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 实验三十: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制作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会带动车轮一起转动。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制作步骤:(1)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将橡皮筋的端固定在车的前端中心位置,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实验三十一: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尺一根、记录表。实验步骤:(1)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一人为操作员,负责缠绕橡皮筋和行驶小车;确定两人为测量员,负责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确定一人为记录员。(2)设置对比实验。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例如缠绕的圈数可以为2、4、6圈。(3)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行驶的终点,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记录在记录表中。(4)相同的圈数各重复3次,求出小车3次行驶距离的平均值。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驶不远。 实验三十二:安装喷气小车。制作材料:小车、气球、喷气嘴、喷气嘴支架、Z形铁条、螺丝和螺丝制作步骤:(1)在小车的一端横梁中间安装喷气嘴支架。(2)把气球安装在喷气嘴上,接着把喷气嘴安装在支架上。制作须知:(1)不要让吹胀的气球蹭到小车轮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两根Z形铁条分别安装在小车轮子旁边的框架上,将气球和小车轮子分隔开。(2)喷气嘴的方向不要歪,尽量使喷气嘴对准正后方。(3)若使用自制的喷气嘴,其大小要合适,直径最好为0.5~1厘米。如果直径太小,那么气球喷气产生的动力就太小,也许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如果直径太大,那么喷气时间就会太短。(4)制作喷气小车时,一定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不能出现漏气情况。 实验三十三: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实验材料:装有喷气嘴的小车、气球、软尺实验步骤:(1)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在实验场地上画出小车跑道,并标出起点。(2)将气球吹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气体漏出。把小车放在起始位置,对准跑道方向然后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3)调整喷气嘴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4)测量并记录小车行驶距离。实验结论:在这个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三十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材料:每组量程为5牛、0.5牛的弹簧测力计各1个,钩码两个,细线一根,记录表。实验步骤:先估计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再实际测量,做好记录。算出两者相差多少,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的重力。 实验三十五: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盒子一个,钩码四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砂纸一张,记录表。实验步骤:(1)将系有拉绳的盒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拉绳,慢慢增加拉盒子的力,直到盒子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盒子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数值。(2)将盒子放在砂纸上(砂纸在桌面上保持不动),重复(1)中的操作。(3)每个实验重复做三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实验结论: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三十六: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盒子一个,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一个,记录表。实验步骤:(1)将系有拉绳的盒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盒子中放1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拉绳,慢慢增加拉盒子的力,直到盒子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此时测力计的数值。(2)在盒子中分别放入3个、6个钩码,重复(1)中的操作。(3)每个实验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实验结论:物体越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就越大;物体越轻,运动时的摩擦力越小。 实验三十七:探究物体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目的:比较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材料:小车、弹簧测力计、胶带、钩码一盒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匀速直线运动(正常行驶),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数值就是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2)用胶带固定住车轮不让其转动(刹车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依然保持相同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数值就是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3)每个实验重复做三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中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