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2022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Word含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2022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Word含解析)第1页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2022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Word含解析)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检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提升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ɡuǎ) 色挠(ná) 弗敢易(fú) 大义凛然(lín)
    B.唐雎(jū) 缟素(ɡā) 魏襄王(xiāng) 以头抢地(qiāng)
    C.休浸(jìn) 韩傀(ɡuī) 夫专诸(fú)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侵犯(qīn) 长跪(ɡuì) 寡人谕矣(yù)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大王加惠( ) (2)而君逆寡人者( )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4)秦王色挠(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 B.专诸之刺王僚也
    C.此皆布衣之士 D.布衣之怒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5.下列各句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是臣民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C.“岂直五百里哉?”一句中的“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二、提升题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7.(2021浙江丽水三模)以下是演讲稿《以和为贵》的主要内容列表,其中观点与材料脱离,材料引用不当的一处是( )
    三、阅读题
    (2021江苏泰州姜堰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②,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智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圬④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 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智伯的家臣。②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臣。③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④圬:泥土涂墙的工具。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曰( ) (2)去而就智伯( )
    (3)及三晋分知氏( ) (4)卒释之 ( )
    9.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智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且 智 伯 已 死 无 后 而 其 臣 至 为 报 仇
    11.翻译下列句子。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译文:
    12.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答: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C A.凛lǐn。B.缟gǎ。D.谕yù。
    2.答案 (1)施予恩惠 (2)违背 (3)曾经 (4)屈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一是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二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
    3.答案 C A、B、D选项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都中的“之”是助词,“的”。
    4.答案 (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2)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逐一落实关键词,如(1)中的“因(因此)”“使(出使)”,(2)中的“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5. 答案 C A项,“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称。B项,应是“三个有志之士”。D项,“宋代刘向”不正确,应为“西汉刘向”。
    6. 答案 D ②“怫然怒”直接描写了秦王的“蛮横”;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中的“谓”字,蛮横态度毕现;④“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以“天子”自居,威吓唐雎,足见秦王的蛮横。
    7. 答案 C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句话是强调学习的快乐的,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努力学习求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与论点“自知守礼是‘和’的前提”无关。故选C。
    8. 答案 (1)道歉 (2)投靠 (3)等到 (4)释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秦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谢:道歉。(2)句意:他就投靠智伯。就:靠近,投靠。(3)句意:等到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及:到,等到。(4)句意: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释,释放。
    9. 答案 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介词,在。A.介词,比。B.介词,到。C.介词,在。D.介词,从。故选C。
    10. 答案 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而且智伯已经死了,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来为他报仇。故断句为: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
    11. 答案 ⑴韩、魏两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⑵他是一位义士,我小心躲开他就行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⑴重难点词语有:第一个“以”,凭借;徒,只、仅仅;第二个“以”,因为。⑵重难点词语有:吾,我;谨,小心、谨慎;之,代词,他;耳,罢了。
    12. 答案 甲: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不辱使命。
    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甲文“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从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不辱使命。从乙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知恩图报。从乙文“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忠诚守节。从乙文“欲为智伯报仇”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舍生取义,不怕牺牲。
    [参考译文]
    [乙]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当初给范氏、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靠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智伯也被赵襄子杀死。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于是豫让就改名换姓装扮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粉刷厕所,以便趁机杀死赵襄子。赵襄子去厕所时,心中感觉异常,就下令把粉刷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豫让在粉刷工具上装上匕首,说:“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身边的人想要杀豫让,赵襄子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小心躲开他就行了。而且智伯已经死了,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来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于是把豫让释放了。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
    观点
    材料
    出处
    “和”是诞育万物的本原
    A.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和”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自知守礼是“和”的前提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求同存异是“和”的途径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相关试卷

    初中人教部编版19 枣儿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9 枣儿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提升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19 枣儿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19 枣儿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提升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7 屈原(节选)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7 屈原(节选)达标测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提升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