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700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节理解,考点一,考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文中含义丰富深刻,体现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主要类型有:①文中主要术语,②文中作为写作对象的概念,③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概念。2.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内容、形式有重要影响的句子。往往包括:①内容上:含义丰富,表达含蓄,有提示性的句子。②结构上:过渡句、总结句和总领句。③作用上:文章的主旨句,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心句和观点句。④修辞上:运用比喻、借代、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1.下列对某一内涵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某一概念的表述,不符合(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例如:(2015·安徽卷)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如何解答理解概念题1.审好题干,明确重点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2.选定区间,找出对应点选定阅读区间就是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找出对应点是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句子,而后通过两者相比较,看文意相符与否,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和选择。需要强调的是,有的选项只针对一个句子、一个语段而设,有的则是针对几个句子或几个语段而设。3.比对分析,确定答案比对分析,一是将选项与从原文找出的对应点进行比较,看选项在转述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二是将选项与题干比对,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白 龙①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②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③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④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⑤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②段,“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有误,选项中“要求”一词表述不当,“刷新”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不能说成“要求”,属曲解原意。B项,对应原文第①段,是对第①段后部分内容的提炼整合,符合文意。C项,对应原文第③段,是对第③段最后两句的提炼整合,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第④段“从阅读中,……精神空间”两句,符合文意。答案:A
1.结合上下文,对某段画线句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句的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例如:(2013·湖北卷)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常用方法1.弄懂原文,明白作者写作意图2.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文中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可断章取义。3.抓住关键词,找准切入口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义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义的切入口。
4.注意位置及句间关系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乡土本色费孝通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①段,是对文中“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庄稼行动不得”这些语句的高度提炼整合,符合文意,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②段,原文为“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选项却说成“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属偷换概念;原文“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是说明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而不是孤立、隔膜的结果,选项说“所以才有……的存在”,属强加因果。C项,对应原文③、④段,是对③段“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④段“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这几句的高度提炼整合。原文为“没有具体目的”,选项却为“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属曲解原意。
D项,对应原文③、④段,是对③段“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④段“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这几句的高度提炼整合。原文为“无须选择”,选项却为“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属曲解原意。答案:A
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一、(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②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③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④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①段,“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有误,原文为“有人说到‘经’”,可见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属以偏概全。B项,对应原文第②段,“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于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C项,对应原文第②段,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第②段后两句,作者认为,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应考虑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选项丢落信息,属以偏概全。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②段前部分内容,符合文意。B项,对应原文第②段中间部分,其中“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于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C项,对应原文第③段,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第④段,符合文意。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③段,“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有误,属曲解原意,根据文意,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是层层积累的,但这种过程并不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项,对应原文第③段,“就可以了解……”说法绝对化。C项,对应原文第④段,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第④段,原文意思是“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才能让“旧经典”“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选项中“是为了……”把结果变成了目的,属因果失当。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瓷的中国心①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②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
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③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4.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形成的杰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概括第①段所举出的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例子,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文本第②段的第一句话“还譬如瓷的釉色”表明该段从另一角度举例分析论述。B项,也是“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C项,第③段是论述“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的,属答非所问。D项,所概括的第③段的信息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认真阅读文本可知,所谓中国瓷“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指本段所说的“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或“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天意”表现对于自然的依恋,而“人心”传达的就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理解,而D项强调的是中国瓷的独特地位,属于答非所问。答案:D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由第①段的“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可知,该项表述符合文意。B项,对应原文第③段,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是自然生成,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属人对自然依恋的“天意”因素。不合文意。C项,根据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可以判断该项表述符合文意。D项,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理解文意,表述正确。答案:B
Thank yu fr watching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理解,课后对点集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考题试做,问题诊断,考情解码,命题特点,典题再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